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校长在省政协届常委会第次会议开幕会上的发言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XX校长在省政协X届常委会第X次会议开幕会上的发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频热词。在习总书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精神鼓舞下,职业教育发展从"升学模式"转向"就业模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教育与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撮合下,从"隔河相望"走向"鹊桥相会",共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之策。

我省锚定"走在前列",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与教育部共同打造职教高地,持续推动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重中之重",也在政策赋能过程中被不断提及和反复强化,我省"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体系不断健全。但就目前而言,距离相关政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既缺数量,更缺质量。"认定难、意愿低、形式化"已然成为当前困扰我省"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三大突出问题。

认定难,始于定标之困。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我省针对中职和高职院校建立了"通用标准(四条)+发展标准(三级)"的标准体例,但在操作上,不同地区、不同院校认定对象、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等存在较大差异,有"双证"、"双能","双职称"、"双经历","双荣誉"、"双成果"等等标准衍化形式,差异化的认定标准给"双师型"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困扰。有证无技、有技无证,有经历无能力、有职称无本领的情况也较为明显。

意愿低,源于激励之困。目前,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基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已形成共识。但调研发现,多方主体参与意愿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人才引进使用上,重学历、重职称、重层次、重背景,重称号、重成果,而唯有不重实践技能,一些有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入口处就被挡在学校人才引进的门槛外;二是考核评价上,现行考核体系对教师考核重教学科研、重成果荣誉,教师对往"双师型"方向努力的意愿不强。对院校的考核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数量重学历重职称,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占比较小且难以实化,整体缺少对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关注,也缺乏相应的正向激励。特别是企业师资不能作为专任教师计算进"双师型"教师数量,极大地降低了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和聘请行业企业师资的积极性。同时,目前也没有形成企业反哺教育的政策约束,企业的考核注重业绩,工程师进入课堂不仅在工作时间、教学能力培训上难以保障,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激励和考核体系;三是职业晋升上,现有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评先评优以及各类奖励荣誉的评审,虽然打破了"五唯"思维,但实践教学能力还远未建立与之抗衡的评价权重,"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上升通道并不畅通。

形式化,陷于管理之困。正因为认定难、意愿低等原因,导致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形式化问题,如在"双师型"教师统计和数据报送中,某些教师匹配的是与专业不相匹配的证书(甚至驾驶证)、走过场的企业行业实践经历、掺水的各类实践证明、与专业教学技能关联度不大的荣誉或成果、各类以考代评的五花八门的证书等,有滥竽充数之嫌。

为此,提出以下四方面具体建议:

(一)重证书更重能力,在政策认定上"松绑"。建议以能力为导向,制定和细化覆盖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做到可度量、可操作、脸谱化;对在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承担了实际教学任务的企业师资,作为专任教师对待,确认为院校"双师型"教师,松绑教师资格证、社保缴纳等刻板条件;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石",以职业晋升、评先评优、薪酬激励为"推手",建立多维教师评价考核与激励体系,形成教师转型的自我驱动,引导教师既是"双师",更具"双能",在自身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加持下,将学生培养得各具所长、各美其美。

(二)重学历更重经历,在人才引进上"开门"。建议将有丰富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基本盘,在人才引进上降低学历、职称等表层指标,对高技能人才"高看一眼",敞开大门,持续关注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内核。

(三)重成果更重成效,在职业晋升上"让路"。建议按照"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和唯奖项)的要求,将师德师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技术技能水平、教学实绩和育人成效等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奖励激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双师型"教师"厚爱一分",畅通晋升和荣誉通道。

(四)重名师更重工程师,在产教融合上"架桥"。建议畅通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双向交流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按照"一校一企一策"思路,围绕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特色,聚焦"2+6+N"产业布局,积极对接行业企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组建产教联合体、共建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打开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促进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课堂共进、实验室共建、师资互聘、教材共建等方面对接产业需求实现深度融合。

此外,应尽快启动全省"双师型"教师队伍情况大普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相关政策出台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和现状分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