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56/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68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3分钟

鞠躬尽瘁、国尔忘家,以赤胆忠诚之家风引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新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北宋时期,杨家家训,"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家"。在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激荡岁月里,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更是用心血凝聚形成了爱党爱国、忠于人民、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红色家风"。红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风,为我们修身齐家打好了"最佳样板"。传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建设的红色之魂,见贤思齐、取长补短,注重继承与创新,把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好。同时,要将家庭家教家风与社会价值倡导对接统一起来,形成前呼后应、上行下效的正向示范效应,让优良传统"春风化雨",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

执"党建"笔杆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抓牢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坚持党的领导是走好党的事业的前提,加强党的建设是推动事业的根本保证。面对新征程,各地区应手执基层党组织建设、骨干队伍建设、人才高地建设的笔杆,将这幅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绘制得栩栩如生。

定"组织振兴"起笔,强化党建引领,绘就同心合力"组织"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组织力量是推动乡村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要在组织建设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夯实组织基础,创新发展动能,以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各地区要深入学习党的XX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党的领导贯彻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全过程,以强有力的组织力量为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持续提高党组织建设质量,坚持"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的推动落实,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激发党组织活力,抓住组织"引擎"为乡村振兴助力提速,不断扣紧"党建+"与政治、民生、经济的联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顺"队伍振兴"运笔,提高担当作为,绘就攻坚克难"干部"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加强队伍建设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地区要突出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基础理论教育,通过学习党史、党的理论知识、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思想认同感和理论素养,培养农村干部的党建意识、纪律意识、忠诚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组织出一支爱工作、爱农村、爱农民的"先进"队伍。要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围绕乡村振兴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扎实开展农村干部知识能力专题培训和实操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干部们在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实施水平,选拔出一支懂农业、专业化、活力强的"头雁"队伍。

固"人才振兴"收笔,加强人才引导,绘就集技集智"人才"卷。"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经济生态,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这幅山水画需要党建人才的山峦水流来充实。各地区要树牢"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的理念,厚植党建招揽人才的"沃土",不断完善党建人才招揽环境,提升人才的待遇保障和生活条件,加大下乡补贴、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充分激活党建干部选育的"源头活水",在与高校、机构、科研院的联系中打造线上线下的党建"引才"平台,创新党建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网络直播、公众平台等途径让人才有迹可循。要坚持"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的用人导向,学会量体裁衣,把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细分成各类小项,在深入了解每个人才的性格特征、知识储备、技能本领时,通过"多岗适配""适时轮岗"找到真正适合党建工作的人才,让"会跑的跑,会游的游",真正做到"党才融洽",让人才在党建引领下为乡村振兴增质增效。

致敬杨乐院士:做心中有"数"的"国之大者"

近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一支笔,勾勒出函数的秩序和规律,一张纸,演算了数学世界变化无穷,杨乐同志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沉浸于数学的奇妙世界,皓首穷经,"乐"在其中,为中国数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杨乐同志看齐,做心中有"数"的"国之大者",树报国之志、担时代之责、练干事之技,在各自领域勤学笃志、挺膺担当、励行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勤学笃志,砥砺自信,以"小我"之微光,照亮奋进之"远方"。翻开杨乐同志的成长史,对"数学"的热爱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高中时期,杨乐同志在课本上写下"中科"二字,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中国科学院,为国奉献。因为看到数学课本中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他暗自立下志向:"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自此之后,杨乐同志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与数学家张广厚研究出举世瞩目的"杨-张不等式",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了数学世界的殿堂。以我之名,为国争光,何其伟大。迈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小我"志向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用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埋头苦干,励志冰檗,以实现"小我"之理想服务于"大我"之发展,以一人之"微光"之奉献,更为全局增光添彩。

扛责于身,履责于行,以"奋斗"之底色,描绘无畏之"担当"。199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决定把现有的120余家研究所进行合并、整合,形成80多家研究机构,将4个数学类研究所合并成数学院。面对势在必行的改革难题,前方必定是荆棘密布、巉岩重重,但杨乐同志毅然站了出来,年近花甲,再肩重任,迎难而上,成为了世纪之交中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路人和先行者。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展现"舍我其谁"的担当,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坚实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杨乐同志看齐,面对困难不退缩,遇到挑战不畏怯,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压力面前扛得起来、困难时刻顶得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未来可期。

不忘初心,励行致远,以"热爱"之专注,磨砺服务之"技能"。对于数学的热爱,杨乐同志经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日常饮食一口凉菜一碗饭就完成简易的一餐,夜半时灵感突发便开始挑灯夜战,70岁后,杨乐同志告别了具体的研究工作,然而因为对数学的心心恋恋,他时常返回研究室发挥"余热",与年轻的数学家们一起参加数学讨论,用一生学识和经验,继续指引着年轻人在数学的王国里冲锋陷阵。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葆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热爱,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心在一艺,事事在一工,磨砺干事技能,锤炼服务本领,在各自领域中勤勉致知、励行致远,写就更绚丽的美丽华章。

抓住"三个关键"为基层治理"聚势赋能"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这一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落实好"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实践中改善基层社会环境,推动基层社会发展。

抓准"关键人",聚焦"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基层村(社区)承担着基层治理中的直接责任和压力,如何统筹兼顾好各项工作,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是各地基层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近年来,各地创新涌现出党员双报到、楼栋党小组、兼职委员等党建品牌,真正用好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联席会、党群连心站等方式让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多元联动、提质增效。各地基层党组织当以"人"为关键持续发力,在选优配强党员队伍、发展后备人才、引导群众自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新品牌,将基层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变"多元",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自我造血"能力。

找准"关键题",聚焦"群众派单、组织接单",延伸治理触角。基层治理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群众身边的日常生活为重点,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过程中也面临着同群众联系更直接、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等困难。各地基层党组织要践行好"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好线下书记接访日、用好线上领导留言板、开设好线线连民生、件件汇民情的"民情信箱",不断推动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零散化"向"一体化"转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在"出题""领题""答题""结题"中找准"关键题",在开展惠民政策讲解、反诈禁毒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关心关爱帮扶等活动中从群众言行的"细枝末节"里听懂"弦外之音",同时要运用好"四不两直"、蹲点调查等调研方法,走进"背阴胡同"了解基层具体实际、破解民生"疑难杂症",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真正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盯准"关键事",聚焦"标本兼治、长治长效",转化治理成果。基层治理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创新实施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各地基层要以"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建立管理台账,针对"关键小事"深入开展"回头看"、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聚焦涌现出的一项项基层治理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形成一个个"能成功、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品牌。同时,要让"关键小事"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要注重在"宣传教育"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在评选道德模范、建立文明积分、完善村规民约等实践中融入治理内容,营造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基层治理的浓厚氛围。要不断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规定动作到自觉动作,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不断探索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治理方式,真正让接地气、有实效的"民间智慧"化解基层矛盾,让基层治理的"经验样本"为国家决策和部署提供决策参考。

读懂"守正创新"奏响中国式现代化"三曲"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栉风沐雨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读懂守正创新"密码",勇担传承者、开拓者、践行者,共同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最强音"。

以"守正铸魂,赓续传承"为总根基,做笃行正道的"传承者",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曲"。"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亭台楼阁流淌着历史的光辉,诗词歌赋延伸着岁月的文脉,文物典籍镌刻着千年的璀璨,历史伟力与时代交相辉映,盛放着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先贤哲思、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和"智慧宝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笃行正道的传承者,守好中华千年文化的"根"和"魂",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功底、明确政治方向,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曲"。

以"创新聚力,革故谋新"为突破口,做勇立潮头的"开拓者",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改编曲"。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探月探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芯片研发"卡脖子"到华为芯片"从无到有",从"杂交水稻"核心攻关到"超级水稻"亩产上千公斤,从5G"远程医疗"到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次次彰显"中国式"民族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勇立潮头的开拓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追求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敢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激活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改编曲"。

以"守创相融,兼容并蓄"为增长点,做守正开新的"践行者",奏响中国式现代化"交响曲"。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为创新凝心聚力;创新是守正的内生动力,为守正点燃动力引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要赓续"中华文脉",还要把握"时代潮流",二者结合才能激发更大"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守正开新的践行者,既要守道德之正、心性之正,又要寻求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敢于"说新话""干新事",勠力同心,砥砺前行,让守正与创新高度融合、同频共振,奏响中国式现代化"交响曲"。

巧打"联动牌"让乡村振兴"向云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战鼓声声催奋进,旌旗猎猎踏征程。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切实肩负起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的光荣使命,打好"党群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三张牌,让乡村振兴战略火力全开、直上云端。

以"党群联动"凝心聚力,变"独唱"为"合唱",让"振兴号子"响遏行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推进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好比"领头雁",人民群众好比"群雁",要想"雁阵"有气势,既需要"头雁领航",更需要"群雁配合",这样才能上下齐心下好一盘棋。基层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在社会治理、产业谋划、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充分发动群众、积极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汇聚强大合力。同时,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提升党群联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