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材料1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7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材料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省委"XX"的战略定位、市委"XX"的战略部署、县委"XX"的发展方略的发展机遇,XX村高点定位、率先行动,认真贯彻实施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布局为指引,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

一、基本情况

贝溪村位于桂东县中南部,沙田镇西部,东与水庄村毗邻,南与周江村接壤,西与大水村连界,北与南边村相连。是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村,生态环境优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涌现了不少名人轶事和文化古迹。清朝时期年轻的郭佑达考起了"解元",后在四川省供职分管教育,他一生为官清廉,致力教育,退休后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被后人传为佳话,现他的解元匾仍保存完好;广东省雷州半岛金厘官郭同朝卸职后斥巨资兴建集湖南、湖北、广东三省建筑风格的九十九间半的建筑"聚龙居",占地面积30余亩,玉宇巍峨、金碧辉煌、雕龙画凤、窗漏冰梅,并有慈溪太后所书字画,现如今保持原貌,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659户2208人,总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林地面积9200亩,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水稻、红薯、小水果等。贝溪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舒适,适宜人居,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巩固发展种植、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并逐步拓展休闲旅游民宿产业,现有"筠心居"和"环溪阁"等中高档村居民宿,可一次性接纳旅客住宿约45人。近年来,贝溪村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村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3.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0元。村庄所有的水、电、网络、有线电路、路道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覆盖率达100%。民生保障健全,村自来水饮用率、有线电视安装入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100%。村内建有功能齐全的小学、村级卫生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电商服务站、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该村先后获得桂东县"美丽乡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强化党建引领,构建有效治理。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团结、动员、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贝溪村2021年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分散学、书本学、手机学、电视学以及组织带领全村党员赴汝城沙洲、宜章、郴州湘南暴动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学习等方式,认真抓好村支部党员和村支两委干部的学习。二是以党群合力提升治理水平。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的党群合一网格化管理体系,将659户划分为2个一级网格和4个二级网格,分别与2个党支部对应,并不断提升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将网格打造成发现风险的第一感知触角、化解矛盾的第一前沿阵地、便民利民的第一服务窗口、多元参与的第一共治平台。全面开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工作,集思广益探索创新,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党员干部迈开步子甩开膀子,用心用情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架起党员联系到户、政策落实到户、民情走访到户、产业(就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五座桥,察民情解民忧,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党组织每周召开1次民情碰头会,汇总党员干部联系情况,梳理民情台账,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0余件。三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推动村民自治。发挥"村规民约"、"村务监督委员会"、"理事会"、"组务会"作用。贝溪村定期组织开展"农家夜话"、"座谈会",倾听群众的意愿和想法,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2021年贝溪村村民自治组织募捐行动,共有500余人凝心聚力参与自愿捐款,自筹资金近20万元用于新建旅游牌坊,石牌坊高约9.9米,宽约12米,坊形制高大,气势雄伟,中门浮雕精美异常,牌匾上刻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字样,为下一步的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基础。四是做好党员发展,探索"双向培养机制"。从解决党组织力量不强、结构不优、影响力不够大等问题入手,将思想上积极靠近党组织、有正义感、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壮大后备力量。村级组织充分发挥"吸铁石"作用,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各方面骨干等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都吸引过来,同学习、同议事、同活动、同为发展献计献策。从乡土人才中培养党员,从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出适应和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党员干部,进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确保有效治理。实行基层干部"导师帮带制",采取组织学习、专题培训、谈心谈话、座谈交流、调研走访、跟班学习、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帮带,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提高强村富民、带富致富本领。

2.多产融合发展,实现村强民富。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抓手,贝溪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开发新型产业。一是巩固传统种养产业。贝溪村村内四面环山,似椭圆形盆地,土壤土层厚,傍水能力强,村民在近几年来除种植水稻外,大兴种植红薯、油茶、生姜,全村2021年种植红薯810亩,贝溪村的红薯品种好,产量高,品质优,一亩红薯产量可达3000斤以上。流转土地种植生姜200亩,种植油菜1000余亩,巩固种植黄桃、奈李、西瓜等小水果200亩,新引进种植棕叶200亩。建立以合作社,小规模连片联户经营方式,推进种养殖业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提升种养殖品质。村内现有正在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3个,面积140亩的蔬菜基地1个,养殖牲猪大户7户,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并为附近村民提供就地务工机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红薯加工是贝溪村的一大品牌,贝溪村在红薯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产业,打造无公害、纯天然绿色的有机农副产品,经过加工的红薯条、红薯片、红薯粉、红薯面畅销市场,并利用村级合作社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拓宽产品销路,持续做优产品,做强产业,做响品牌。近几年来贝溪红薯干畅销各地,近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商家,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收购,远有日本、东南亚客商托人或亲自前来采买。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做好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文章,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业。贝溪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聚龙古居、世人第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古朴新颖,风貌独特,非常适合发展康养旅游,是避暑胜地、旅游佳境。随着桂东县康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贝溪村抢抓机遇,引导村民和致富能人发展特色民宿,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积极打造精品民宿品牌口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现有"筠心居"、"环溪阁"等豪华典雅、中高档次的民宿6家,2021年共吸引接待八方宾客3500余人次前来旅游观光、住宿体验,其中"筠心居"以其古徽派的四合院建筑和内部精致豪华的装饰备受游客青睐,更是成为"网红打卡民宿"。

3.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村庄提品升级。一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贝溪村大力度抓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家畜圈养,对村主干道沿线围墙、栅栏、房屋等进行整修和美化,充分发挥村务员力量,按照点(农户庭院)-线(道路两侧、河道沿岸)-面(村民集中居住区、村中心地带)相结合原则,做到视野范围内无杂物、垃圾清运及时、日常保洁到位、环卫设施完好且外观整洁、边缘地带积存垃圾"清零"。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大评比行动,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保持村内道路、河道的干净整洁;充分发挥两委干部、党员的带头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卫生整治行动,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危旧房屋和废弃房屋整治,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二是打造特色亮点"景点"。贝溪村以村主干道公路沿线为主体,全面提升整治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小广场3处,对沿线环境卫生进行美化亮化和立面改造,安装精致美观的3公里木栅栏,使村主干道两旁整洁干净靓丽有序;铺设1.5公里彩虹文化路,并沿路绘制表情包,打造网红打卡路段;整合聚龙居红色文化资源,从村主干道铺建0.4公里游步道至聚龙居;规划利用沿线旧名居,绘制精美的乡村振兴文化墙12处,将"美丽乡村、农耕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墙壁上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墙栩栩如生,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着群众,扮靓了乡村,吸引众多村民游客驻足观赏;在村路口处新建旅游牌坊1座,使之成为贝溪村的地理标志;流转土地15亩种植向日葵花海,建起以向日葵花为主调的农旅观光项目,成为全县红极一时的亮丽景点,通过网络传播推介,使贝溪村一度成为桂东县"网红打卡点",累计吸引县内外游客近5万余人,为下一步大力发展康氧旅游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4.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旅游基础。贝溪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道路建设、河堤修建和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的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1年贝溪村投入乡村振兴资金230万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施贝溪至沙田镇万寿宫公路6公里弯道扩宽提质工程,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在下片区和中段井里组及上片区聚龙居门口共新建3个小型文化广场,其中聚龙居门口的文化广场可做停车场两用,改善旅游环境,村民和游客的娱乐休闲方式变得更加健康和多样;对全村辖区内15处损毁的水渠进行维修与兴建,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对古建筑物聚龙居附近环境进行改造,增加护栏、开发农旅产业观光园、铺设游步道、道路白改黑等工程,打造网红打卡点,提升旅游体验感;对全村69盏太阳能路灯进行全面修复,重新点亮了村庄;对全村所有排水设施全部进行提档升级,新建3个小型污水处理池,确保村民生活污水的有序排放,对全村垃圾桶进行更换和维修,新建1个小型垃圾池,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置率达到100%,实现了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让村容村貌更"新",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

5.弘扬乡风文明,提升幸福指数。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利用村级工会、妇联、好人协会、道德协会等群团组织开展法律、道德、文化、民俗等精神文明活动,传播正能量,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评比活动,使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矩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破除农村各种陈规陋习。注重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贝溪村于2015年由村里的能人乡贤组织成立助学基金会,每年为贝溪村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奖励资助,用实际行动助残济困、支持教育、关爱学生、尊重教师,传承美德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基层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广播村村响、电影下乡等载体,以传统节庆为依托发展村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贝溪村的文艺团队积极参与演出20余场,以原汁原味、有滋有味、多姿多味的农村文化节目,展示新怡特色风景,给当地村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三、主要经验

1.强化党建引航发展。贝溪村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起来,有效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乡村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的文明乡风和良好家风蔚然起风。精心谋划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市思想大解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等元素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等,让村民在田园乡村党建红色氛围中耳濡目染,不断学习进步。村党支部利用"三会一课"、"村村响"广播、宣传标语、绘画等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让村民共建共享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2.科学规划筹谋发展。贝溪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精准发力,高标准组织实施。召开全村历届退职村主干座谈会,专门收集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贝溪村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稳打稳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植新业态,拉长产业链,以"休闲观光、民俗体验、康养度假、民俗发展"为支撑,深化农业与旅游相融合,构建种植(养殖)-加工-民宿-(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产业新模式,围绕"产业+旅游"推动旅游产业深度开发。

3.产业融合促进发展。立足于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流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做好文章。在巩固传统种养殖基础上,加大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和调整,引导农户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连片联户经营方式,推进种养殖业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提升种养殖品质。通过扶持深加工企业,打通三产融合关键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豪华典雅、有档次的村居民宿,发展产业观光园和休闲游乐园,开发旅游观光、住宿体验,有效整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特色农产品、旅游康养等多彩资源,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4.生态立村助推发展。贝溪村利用禀赋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民"发展理念,整合全村力量,打造一条以休闲康养旅游、自然生态观光等三产品牌打造为引领,以发展红薯、水稻、粽叶种植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强村富民特色道路。开展村庄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提升,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创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奠定良好基础,让群众和游客"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5.汇聚乡贤带动发展。贝溪村鼓励乡贤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助力家乡建设发展,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用力培养鼓励本地能人投资创业的同时,着力吸引各方能人贤士来贝溪村创业兴业。积极发动乡贤在村经济文化发展、旅游开发、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后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贝溪村通过能人带动发展民宿产业,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10家,规模还在陆续扩大。通过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引领乡风文明,"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强农、富民、美村"为目标,发挥好乡贤的桥梁、智库和榜样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