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书月读《冬牧场》心得体会
读《冬牧场》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我想简单谈一下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最是书香能致远,用心阅读添光彩。阅读是一件颇有益处的事,既能够提升认识、拓宽视野,又能陶冶情操、锤炼本领,更能为人生添彩。因此,要心怀热爱地去阅读、去感悟,带着思考寻方向,带着问题找答案,让有限的人生实现更大的价值。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经常读书、坚持阅读的人,才能在书海中不断地丰富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
《冬牧场》是作家李娟为参与《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而完成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一经发表便获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好评。用作者的话来说,她从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
作品描述了2010年的冬天,作者历时四个月,随居麻一家人深入北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深处冬牧场的难忘经历。通篇采用纪实的方式,乍一看像是波澜不惊的流水账,但耐心读完,冬牧场中虽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力挽狂澜的英雄、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居麻家人的琐碎生活片段,但却如同她描写的天高地阔的冬季荒野一般没有粉饰、浑然天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平实记述的文字缝隙中嵌满了她细腻独特的感受,回味无穷。我想,这便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作品围绕年近半百的哈萨克牧民居麻夫妇和他们十九岁的女儿加玛一家人的游牧和日常生活起居,描绘了他们一家人在漫长荒芜且冷峻凛冽的冬天里辛勤劳作、迁徙放牧的真实生活场景。作者的描述既没有苦情卖惨,也没有刻意拔高。她所描述的居麻家人就是在荒凉严寒里把小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真实个体,即使地域民族不同,但都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家庭中找到共鸣。
《冬牧场》生动诠释了在空旷冷寂的天地里游牧民族人们的顽强坚韧。游牧人不得不服从大自然的意志,年复一年的折返于南北之间。春天,他们追逐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却又被大雪严寒驱赶着再次南下。他们韧性极强,不屈不挠。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承受这单调空旷、沉寂艰辛的荒野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对抗严寒,营造温暖。雪是荒野中的生命之源,作者和居麻的女儿需要到野地里扛雪回来,再用大锡盆化雪生火做饭。作者在描写居麻妻子时,心疼地说道:常年的劳累让这位嫂子总是紧锁眉头,干活时干净利落,一干完活回到地窝子便累得蹲都蹲不下,蹲下了又站都站不起来,只能像嚼糖豆一般弄几片去痛片,嚼嚼吞了。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冬牧场》鲜明倡导了在生态保护政策下牧场保育、循环发展的科学路径。为了防止牧区退化沙化,牧区深入落实退牧还草政策,防止人们过度放牧并进行分区划片、分区轮牧。当地政府还开展了推广定居点等民心工程,在定居点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邮,牧民居住的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游牧这种传统生活方式面临转型,当地的自然生态也更可持续发展。
《冬牧场》憧憬展望着在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冬牧场的守望"既有坚守更有期待,引用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段话就是:人类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里,用双手掬起了一小团温暖与安宁。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主人公居麻也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是的,一切总会过去的。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今天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