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23篇(第98/15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24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09分钟

整合线上线下"新"资源,用好网络"云平台",建构思政教育"新"体系。要完成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既要用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也要注重"互联网+"教育的新领地。整合线下线上的思政教育,在课堂上要鞭辟入里讲理论、旗帜鲜明讲政治,在课下要建立涵盖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体平台互通互享的网络平台,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云思政"平台。各地区各部门用好"云平台",开发更多的思政教育课新内容,依托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教育变得鲜活、新颖,促进思政教育旧有模式的转型、升级,充实思政教育资源;开启思政教育"云时代",聚焦"资源不均"难点,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终端",打破时空格局,把每一个思政教育受众者连接在一起,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实现教育资源广覆盖,形成思政教育新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湖南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立足新征程,新起点,新质生产力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

以"新"为出发点,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技术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注重从技术突破、配置创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入手,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时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既要防止忽略、放弃传统产业的机械唯物主义做法,也要防止出现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做法,比如适当保留乡村"老字号"标识。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和谐包容的创新氛围,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力,让更多的企业、产业、项目能够到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从0到1""从虚到实""从无到有"更多的突破成果,让更多的产业落地,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以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突破。

以"质"为立足点,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化农业融合,解锁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的决定力量。坚持科技兴农,要通过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和新技术,要立足地区发展优势,做好农业基础,做精农业衍生而来的"小亮点",实现农产品加工增产提质增速。要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过硬的质量和多样的品类打造群众买得起、信得过的农业品牌。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当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动"旅游+"品牌开发,打造"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种农旅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无限可能,以新质生产力让乡村特色资源真正释放巨大活力。

以"生产力"为落脚点,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注重内引外育,激活新质生产力"一池春水"。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依靠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注重多元人才的引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只有搭建好平台,才能真正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选派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建立引入人才、返乡人才、外出乡贤、在外知名人士等乡村人才库。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培育"土专家",通过人才资源,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释放新质生产力有效动能,写好"人才篇章"。

以学"纪"为基础筑牢正"己"之魂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带好头利用此次专题学习教育的机会,以学"纪"为基础,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学深学透、牢记于心,筑牢正"己"之魂,努力做到在学纪增强本领,在明纪中把握方向,在守纪中当好表率。

"清"正廉洁,让心中之"纪"守得更严。"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严明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和最大优势,也是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红军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战胜困难,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格制定和贯彻执行密不可分。新修订的《条例》对纪律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制度规矩进行总结、融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相关重要论述转化为具体明确的纪律要求,充分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待,以"纪"为誓、以"律"代心,沉下身、静下心地学习新修订的《条例》,自觉敲响"警钟"、拉起"防线",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让党的"六大纪律"纪纪"画地为牢"、律律"掷地有声"。

"勤"政务实,让干事之"基"筑得更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思想自觉,就要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自律。从焦裕禄不让孩子"看白戏",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到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再到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学习党纪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联系实际、融入实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主动用党规党纪这把"戒尺"校正思想和行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案中人"唤醒"梦中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不断将所学、所感、所悟融入到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去见长效。

"亲"民爱民,让身后之"绩"立得更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我党从一而终守护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核心力量。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各级党组织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以铁的纪律立标杆、展形象、树新风,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体察人民情绪、体会百姓所思所盼、所急所愿、所忧所患,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呈现出政通人和、干群和谐、生机勃发的历史局面。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仅是一次"补钙铸魂"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本固基"能力锤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对照党章、先进典型和人民群众需求,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同话"家长里短事"、共叙"鱼水情",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质效,既解决"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眼前小事,又布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大事,让工作成果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考验。

用好"辅导教材"为党纪学习教育"升温助燃"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制作的《党章电视辅导教材》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面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党章学习教育专题片,从简介党章概貌、阐释党员标准和权利义务、阐释党的纪律总体要求等各个维度展开,其内容权威准确,画面鲜活生动,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强,对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好"辅导教材"、创新学习方式,做到潜心实学、知行合一,把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升温信念、助燃奋斗,走实人生每一步。

用好"思想教材"升温党性觉悟,让"一心为党"的信念始终"高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是党的根本大法、也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只有学懂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始终明白自己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方能守住本色、坚定信念,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砥砺前行。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好"思想教材"升温党性觉悟,要沉浸观看党章学习教育专题片,将其作为党纪学习教育的"必学内容"之一,在重温入党誓词、加深对党章的理解和领悟中,自觉提振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之志,真正带着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奔赴新征程,让"一心为党"的信念始终"高燃"。

用好"行动教材"升温奋斗拼搏,让"一心为民"的担当始终"高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论是透过先进人物的故事,再度阐述党员标准、权利和义务,还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嘱托寄语,再度亮出评价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都让我们在看齐榜样、牢记嘱托、感受期待中燃起了奋斗拼搏之心,涵养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境。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好"行动教材"升温奋斗拼搏,就是要明白做什么样的事、展现什么样的形象、保持什么样的初心、追求什么样的业绩,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群众的期待,只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为民考虑、为民担当,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民解忧、为民谋福上,真正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落地,让"一心为民"的担当始终"高燃"。

用好"纪律教材"升温自警自省,让"一心为公"的追求始终"高燃"。"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一路走来,千难万险、风雨交织,面对一次次生死考验、血火洗礼,中国共产党人挺直脊梁、展现魄力,用非凡的定力、严格的自律、清醒的头脑闯过了重重关卡,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奋斗史诗,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无论是党章第七章深刻阐述党的纪律,还是在教育专题片中鲜明执行纪律方法程序和回溯全面从严治党过程,这些都如"提示音"响彻脑海,警醒着我们永葆廉洁自律。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好"纪律教材"升温自警自省,坚持防微杜渐、做到慎微慎独,用实际行动把牢政治关、廉洁关,真正做经得起检验和试炼的好干部,让"一心为公"的追求始终"高燃"。

用好"三镜"聚焦"关键少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把手作为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只有他们时时、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带头抓,才能务实高效地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形成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用好"放大镜",检视已身知漏缺。打铁必须自身硬。"关键少数"往往是一个单位和地方的标杆,倘若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久而久之不仅会丢掉个人的声誉,也会影响党的威信,因此对自我的要求必须高于其他同志、严于一般干部。要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中慎独慎微、防微杜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就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始终保持良好形象。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一把手必须先"打个样",在行动上先人一步。要带头学深学透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为干部讲廉政党课等方式做到"以讲促学",不断加深理解运用。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职责摆进去,认真检视己身、查摆问题、立行立改,才能刹住歪风,让务实清廉蔚然成风。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勇于将自己"晾晒"在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中,拒绝"糖衣炮弹",多听批评意见,及时"正衣冠""端容貌",时刻遵守好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各项"硬杠杠",做到让干部服气,让群众放心。

用好"折射镜",真抓实管成风气。少数一把手未能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只看业务工作,不抓党风政风,只停留在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阵势大实效小,最终只是"雨过地皮湿"。长此以往,自然会导致"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出现"后院失火"的现象。严是爱,宽是害。一把手不能只满足于"独善其身",而对班子成员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抓党风政风没有"淡季""旺季",不能忽冷忽热,要下足"钉钉子"功夫,全面了解班子成员的"言行举止",做到小过即问、小错即纠。紧扣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方面,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扯袖子""咬耳朵""打招呼",不当"老好人"。开展批评时要抓住要害、点准"穴位",多触及"痛处"和"伤疤",不搞"一团和气",从而达到红脸、出汗、排毒的目的。对极少数腐败堕落、顶风违纪者要"下重手""开真刀",让纪律"长牙""带电",以此警示多数人勿蹈覆辙。

用好"望远镜",群众视角验成效。干部"廉不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是看学习笔记有多厚、规定动作有多标准、证书奖状有多少张、关键还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要把"目光"聚焦到群众"身上",将群众冷暖安危作为"第一信号"、急难愁盼作为"第一选择"、幸福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到基层一线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善于从群众的街谈巷议中,辨别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情况,把"打分表"送到群众手里,防止"带病从事""为官不廉"。将愿意和群众打交道、多沟通,群众满意的干部筛选出来,把那些在群众家里坐不下、待不住,群众意见大的干部的晋升"梯子"撤掉,坚决铲除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搞"假把式"敷衍应付、欺上瞒下的干部。时时刻刻将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经常性地拧紧思想上松的"螺丝",替换工作上坏的"配件",不断革除沉疴痼疾,形成清廉之风,展现新作为。

在"文旅相融"中繁华城市"烟火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各地城市要积极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在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旅融城中不断提高区域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影响力、品牌力、创新力,推动城市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助力城市文旅市场实现火爆"出圈"。

在"以文铸魂"中精雕历史"脉络",延续城市"旧记忆"。文脉如水,文化浸心。在一个城市当中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都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并能成为持续驱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城市开发有些操之过急,在度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古城商业化气息偏重,大量新修的仿古建筑在城市内比比皆是,这也导致一些古城的味道随着改造"变淡了"。为了推动城市文旅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深入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守护传承好城市"家底",在"以文铸魂"中精雕历史"脉络",延续城市"旧记忆",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底色,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城原居民原建筑,让城市既存"物",也留"魂",让城市历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历久弥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