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49/160页)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奏响"引才、育才、成才"三部曲,精准施策,汇聚群英,共绘"雏凤展翅,青出于蓝"的繁荣图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谱好"筑巢引凤栖梧桐"的"前奏曲",在筑梦筑基中奏响"引才强音"。"水积而鱼跃,林茂则鸟归。"在知识经济浪潮汹涌的今天,人才已成为驱动社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汇聚四海才俊,首要之务在于精心构筑引凤之巢,营造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发展沃土。要全方位优化政策生态,不仅提供行业领先的薪酬福利、定制化的职业路径与无垠的发展空间,更需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的城市景观、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让人才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宿与事业的舞台。要通过构建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平台,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设立前沿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助力梦想照进现实;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确保每位人才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与支持,方能奏响"筑巢引凤栖梧桐"的悠扬前奏,在筑梦筑基的征途中,汇聚起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群英盛宴"。
谱好"育才强基固根本"的"进行曲",在深耕细作中奏响"育才强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的深远布局,需我们以战略眼光与坚定决心,持续唱响"育才强基固根本"的嘹亮主旋律。因此,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架构,融合线上线下资源,跨越学科界限,促进知识交叉融合,让人才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合一。同时,强化创新思维训练,鼓励跨界合作,激发人才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更需注重培养人才的坚韧意志与团队协作精神,使之在风雨兼程中锤炼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钢铁脊梁",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
谱好"人尽其才展宏图"的"交响曲",在知人善任中奏响"用才强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要高扬"人尽其才展宏图"的华丽乐章,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重塑用人之道,打破陈规,广开才路。构建一套透明、高效、公正的选拔体系,让真才实学者不受任何标签所限,凭实力脱颖而出。同时,要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与容错文化,为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人才撑起保护伞,让每一次尝试都成为成长的阶梯。此外,还应精心铺设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舞台,让每一匹"千里马"都能在最适合的赛道上自由驰骋,尽情挥洒智慧与汗水,汇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共同绘制出一幅人才济济、各展其才的新时代人才强国宏伟蓝图。
深化改革"一子落"激活文旅融合"满盘棋"
深化改革风正劲,征程万里再奋蹄。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清晰呈现了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蓝图。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需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突破口,推动文化资源实际效益的提升与发展模式的进化。
以"山水交融,诗意宜居"的和谐愿景,绘制文旅融合发展的"共生画卷"。青山为伴、绿水为友、静悟流年、如诗如梦,自古以来,山水形胜之处人皆向之,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巍巍太行,还是碧水如镜的洞庭秋色,抑或是巧夺天工的黄山奇石,都是立足"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注重"民宿"经济、培育"康养"业态的实践典型。通过发展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可以最大化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能够让游客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流连忘返。比如前不久受到外交部点赞的安徽"天路",正是池州市推动平天湖文旅融合发展、让美丽的风景永驻人间的典型示范。这启示我们,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康养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径,是实现"诗情画意绘山水,文旅融合展新颜"壮美图景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千年精粹,延绵不绝"的传承姿态,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华彩乐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从山东首个大型实景古风沉浸式游戏剧《琅琊风云》的横空出世到山西发布"跟着悟空游山西"线路等一系列文创活动的蓬勃生长,都是当地旅游行业以不同形式进行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实际案例,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板,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以当地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只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文旅产业中,才能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大潮下注入文化活水,续写文明华章。
以"凝心聚力,昂扬奋进"的共建决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梦想蓝图"。要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不但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较高的文化价值,还要有确保其充分利用所必须的配套设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出体验性与互动性并存的特色文旅活动,比如前不久《黑神话:悟空》爆火的同时,多地积极推动游戏与文旅间的联动效应,将虚拟的游戏世界与现实的旅游景点紧密结合,为游客带来了全新、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也要打造一批有情怀有灵魂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如安徽将"山川之灵气、文化之精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等融为一体,将"精妙绝伦、美轮美奂"的徽派古建打造成集"行、游、娱、食、学"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赢得了游客朋友们的一致好评。说到底,唯有打造出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品牌,方能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向更深处发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悟"深改"奥义谱"振兴"华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展现了"千帆竞发破浪行,锐意进取谱新篇"的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深改"中见初心、强担当、知进取,努力实现强国建设、民族振兴的美好愿景。
一悟"深改"之初心,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随着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很多难题大考摆在我们面前,这时候我们更需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把功夫下在"持之以恒"上。党员干部更要有一颗至信深厚的恒心,在干事创业中不断磨砺赤诚忠心。时刻保持距离基层"近",抛开面子、顾虑,敢闯敢试、敢于担当,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要时刻保持距离群众"远",把私心杂念、摆拍和装样子扔远一点,用心用情对待群众,用心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只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才能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二悟"深改"之担当,树立奋发有为的导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于危机中创新局、困难中开新篇的重要方法论。党员干部要不断在实践中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工作本领,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多研究、多调研一些"冷门"课题,多去思考一些改革中的"疑难杂症",多去探索一些发展中的"无人区",寻找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敢挑"重担子"、善啃"硬骨头"、能接"烫山芋"的实干精神,不断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锐气和韧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彰显担当作为。
三悟"深改"之进取,开创繁荣昌盛局面。"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改革进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还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从细节处入手,不断突破解决问题的瓶颈。紧紧抓住时代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节点上,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努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打造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产业新动能,构建开放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时代发展的新节拍,珍惜光阴、不负韶华,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努力成为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合格共产党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以"冲刺"的姿态跑出深改"加速度"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新时代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积极将会议精神"凝起来""用起来",以"破冰之力"为动力源泉、"坚定信念"为引领灯塔、"深厚情感"为情怀纽带,以"冲刺"的姿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冲刺创新,以"破冰之力"为"动力源泉",开辟崭新佳绩"勇敢跑"。创新,能够破除固有的思维枷锁,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以崭新的视角和思路促使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创新的地位悄然跃升,它将改革的浪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以锐意进取之姿、开拓创新之态,引领变革之潮,要做思想行动的"破冰者",敢于走出"舒适区",打破传统思维和固有模式的羁绊,毅然寻求新策略新方法、奋力开创新境界新辉煌;要明确当前工作中的瓶颈与不足,识别出创新的迫切性和方向,并积极向同事和群众寻求意见与建议,从而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创新向更深层面迈进。
冲刺担当,以"坚定信念"为"引领灯塔",筑牢责任基石"加速跑"。"数字鸿沟"不断缩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公平"愈发彰显......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勇于担当的生动"注脚"。当下,改革的车轮已驶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挑战繁杂多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其复杂程度前所未见。面对这样的形势,责任与担当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重"使命。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必须责无旁贷地"站出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要将重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记在心中,以改革"排头兵"的姿态,冲锋在前,勇于担当;要敢接"烫手山芋"、甘为"热锅蚂蚁",无畏涉险滩、渡深水,锻造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毅作风;以"当仁不让"的主动,奔赴改革发展最前线,推动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见实见效。
冲刺为民,以"深厚情感"为"情怀纽带",凝聚民心伟力"奋力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人民乃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能使其方向更为明晰,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民的期许。改革唯有依靠人民,方可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支持,汇聚强大的改革合力,助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做到倾听民声,汇聚民意,将人民的呼声作为改革的号角;尊重民愿,顺应民心,将人民的期盼融入改革的蓝图;聚焦民利,保障民生,将人民的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民智,凝聚民力,与人民携手共绘改革新篇章,从而确保改革之舟乘风破浪、人民之船稳舵前行。
以"排头兵之姿"奔赴中部地区崛起最前沿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部"脊梁"的骨干支撑作用愈发显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今年是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周年,作为中部地区的一名党员干部,要以"排头兵之姿",奔赴中部地区崛起最前沿,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书写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立足"大国粮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麦田稻田的"守护者"。中部地区自古就是"大粮仓"。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部就占了5个。"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作为"大粮仓",中部地区要挑起"大梁",一方面,守好耕地红线,守住粮食"命根子""生命线",承担"保土""管土"之责,落实"田长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守护"绿水青山",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做保护生态的"生力军"。长江黄河岸阔水清,太行罗霄绿意盎然,鄱阳洞庭鸢飞鱼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辽阔中部风景如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做保护生态的"生力军",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环保责任,自觉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带动家庭、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严守生态红线底线,切实守护好子孙后代的未来,让环境的"绿色指数"成为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坚持"融合发展",在互补互促中缩小城乡差距,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会议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乡村是源泉,为城市发展"输血";城市是绿树,为乡村发展"造血"。当"输血"与"造血"相互联通循环时,城乡发展才能达到平衡。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思维,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用心,着力打通道路、信息等方面壁垒,畅通城乡间的要素双向流动,更好地释放各种要素潜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同时,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城乡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因时"制"宜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齐心协力绘就"三农"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