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55/160页)
顺"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浪潮,激荡担当实干"澎湃伟力",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心境书写高分答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小岗破冰打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枪",到关乎医疗、卫生、教育、户籍等关切群众切身感受和幸福的大事小事,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让生活不易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到乡村振兴红红火火掀开农村发展新气象......风雨兼程,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为的都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守望心中的幸福。西部大开发受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限制了事业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就更加恳切,只有顺"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浪潮,奋力激荡起担当实干的"澎湃伟力",始终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民心民意,方能真正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心境书写高分答卷。
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浪潮,激荡锐意进取"澎湃伟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追求续写东方传奇。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创新与奋斗始终是我们制胜的"金钥匙",是根植在中华儿女基因深处最鲜明的底色、最鲜活的禀赋。从毫无经验可复制、身处困境中的艰难起步,到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从各领域由"跟跑"实现"并行"再到追求"领跑"的一次次超越,到中国青年一代以敢闯敢试敢拼的势头在浪潮前争锋......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生机盎然、活力十足的中国,让中华儿女提振起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自豪。西部大开发要想与时代同频、与梦想同行,也要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浪潮,激荡起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澎湃伟力",真正从产业升级、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等各个维度发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追求续写东方传奇。
提"笔"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广大党员干部要砥砺改革初心,牢记担当使命,在新征程上提"笔"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提"对党忠诚"之"笔",在笃学不渝中夯实"信仰支撑力",书写"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篇章"。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置顶"学"字标签,将全会精神作为行稳致远、廓清迷雾的"指引灯塔",在读懂学通吃透上下深功、出实招,努力学出信仰、学出忠诚、学出成效。要全面系统、认认真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在真学真信中强根铸魂,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做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更要把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体现在实践探索、担当作为的有效行动上,以"涓滴汇海"之势将"微微小我"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巍巍大我"之中,真正做到矢志践行改革蓝图,奋力谱写亮丽篇章。
提"矢志为民"之"笔",在笃爱不息增强"奋斗驱动力",书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此次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覆盖民生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声"的深切回应,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树牢"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政绩观,在真调实研、真抓实干中,用心答好"为谁改""靠谁改"的根本问题,让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始终鲜明。要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真正深入基层一线、矛盾"关口",察民情、问冷暖、听抱怨,以直击一线的"真实镜头"定格群众"微表情",捕捉基层"话外音",切实做到把关键问题"调"出来、把真实情况"摸"清楚,让改革举措与"民声"同频共振,同"民心"相通共鸣。"心中有民,行之利民。"要以"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执行力,"照单清零"急难愁盼,做细做实"幸福心愿",推动改革成果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刷新群众"满意指数",积聚改革"扬帆动力"。
提"开拓进取"之"笔",在笃行不怠中激活"创新引擎力",书写"攀登者不畏险峰"的"奋斗篇章"。"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范围更广、触及利益更深、攻坚难度更大,更需要党员干部拥有"啃硬骨"的"好牙口"、"挑重担"的"铁肩膀"。唯有保持过硬的能力本领,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强势赋能,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号"在新领域新挑战中"乘风破浪"。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守正创新"起笔,描绘"知常明变、破旧立新"的进取之姿,在善于变革创新、敢于实践争先中书写"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奋进篇章"。要瞄准攻坚克难"靶心",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决心,对光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阻碍新质化生产的堵点,在接烫手山芋、攀无人险峰的层层历练中强筋健骨、增长才干,实打实地练就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硬核本领"。更要主动到改革开放主战场、国家建设最前沿求新求变、研究探索,在化用他山之石、善用本土经验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总结提炼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真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渐入佳境"。
同"心"毕"力"跑好西部大开发"接力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意义,作为西部大开发这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接力赛"中的"接棒者",当积极跑好"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新部署、西部地区见行动、广大党员抓落实"的"接棒一公里",在生态筑基、改革赋能、团结致远三个方面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为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新步伐贡献力量,奋力跑好西部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接力赛"。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之心领会"环保筑基"之真谛,夯实生态内力,在时代的接力中握紧"跟跑"接力棒。"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是比物质财富更为根本、更为珍贵的资产。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重大世纪工程,其中生态保护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应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不断凝聚思想共识,提升思想认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持续推动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为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以"会当绝顶览众小"的进取之心领会"改革赋能"之真谛,激发赶超活力,在时代的接力中握实"加速"接力棒。西部地区占据全国土地面积的72%,居住着27%的人口,其在全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较之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本身的建设起点、建设速度、建设质量相对滞后,加之存在一些束缚改革手脚的"老破旧"意识、"等靠要"思想等,使得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对建设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改革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理念和目标,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勇做西部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在工作中要善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产业潜力,主动在西部大开发中施展才华,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卫国戍边等领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全力为西部地区高质量"赶超"发展增添新动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积极推动西部地区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
以"人心齐兮泰山移"的热忱之心领会"团结致远"之真谛,凝聚发展合力,在时代的接力中握好"交互"接力棒。"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课题"的重要内涵。在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多达二十七个分布于西部区域。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规模宏伟的系统性工程,必然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以携手共进之姿,共同铸就西部的辉煌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地方群众呼声,了解地方群众需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时时跳出小我",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在"点"上资源聚集、"线"上通道互联、"面"上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追求建设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大我"。同时,作为新时代"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广大党员干部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各族青年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不断画好西部大开发的最大"同心圆"。
用"三观"力塑人才"三地"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时下,人才引育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力塑人才"三地"需认真践行"三观"。
用"全域观"力塑人才集聚"新洼地"。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实施人才招引战略,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流动和激励是制约人才活力的"瓶颈",能否真正解放思想,切实让人才感觉"有肉吃",人才活力才能真正激发。要瞄定区域发展形势和任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建立科学人才资助体系;完善多元引才机制,依托人才中介组织引才、企业自主引才等搭建引才平台;完善人才工作推动机制,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特色亮点评比,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营造崇尚人才、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用"战略观"力塑人才治理"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必然是科技流、项目流、资金流的汇集地,更需打造成为人才治理"新高地"。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遵循符合经济社会规律原则,着眼解决"失衡"与"浪费"矛盾;要坚持量质并举综合吸才原则,着眼解决"缺口"与"整体"矛盾,做好"人才回归"工程;坚持探索全新培养方式原则,着眼解决"引才"与"流失"矛盾,采用全新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充分发挥职能,做好人才工作。同时,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尤为关键,让他们在一线工作中生根发芽,让能者上、庸者下。加快出台创业创新、定居落户、投资兴业的具体政策细则,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形成政策上的"虹吸效应"。
用"绩效观"力塑人才激活"新福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崛起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要拓宽视野、广开门路,给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和生态环境。坚持用事业聚才留才,用发展引才用才,针对各类人才的成长特点,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鼓励、爱护、支持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发现、培育、锻炼、使用、成就人才。积极营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变管理为服务,努力做好各类人才的服务工作。坚持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更加关心人才的学习和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人才扎根落地。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成效,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张弛有"度"促就乡村振兴新"蝶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基层干部建设、生态产业建设、民生环境建设、产业振兴等关键领域,书写美丽乡村振兴新"答卷",实现乡村振兴新"蝶变"。
筑牢基层干部建设,以"责任压紧压实"让乡村振兴"蝶变"有"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基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综合考量人选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治理能力、廉洁自律等情况,注重从优秀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中选拔村干部。在驻村干部选派方面,要选派作风扎实、不怕吃苦、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干部,嵌入乡村治理。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实行"双轨并行"治理,实现能人治村、能人富村、能人强村。
筑牢生态产业建设,以"思想入脑入心"让乡村振兴"蝶变"有"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和跨越,就不能忽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这两个"转换器"发挥的作用。发展生态农业,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特色农林产业,实施"强农"升级行动。发展生态旅游,要依托良好人文生态环境,以生态康养、生态观光为特色,打造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村落村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回归自然旅游等旅游模式。
筑牢民生环境建设,以"服务落细落实"让乡村振兴"蝶变"有"温"度。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推动农村道路、住房、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农村"颜值"翻一番。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推行"乡风文明+群众参与"的积分制管理模式,鼓励妇女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破除乡村陈规陋习,树立乡村良好风尚。
"起笔、行笔、收笔"绘就多彩"民生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及要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执"深改之笔",起笔、行笔、收笔,绘就一副多彩"民生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