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54/160页)
擎"矢志造福人民"之旗,致力民生、谋实民利,在"问效于民"中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点"。造福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成效。改革的举措好不好、成色实不实,人民群众是最好"裁判员"和"评判家"。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不仅是对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入践行,还是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有的放矢推出改革举措,让改革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践行初心使命、推进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立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点",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敢破敢立,善作善成,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毅力,在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中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把改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要"明方向、实举措、勤练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为系统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仅要带头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更要紧扣主责主业、强化责任担当,在领会全会精神实质中"明方向"、在服务发展中"实举措"、在改革攻坚中"勤练功",全力构筑基层党建新优势,服务现代化建设新发展。
把稳"目标方向"之舵,在深学细悟中确保"航向不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明确目标和路径很重要。"目标就是方向,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做出系统部署,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分领域具体改革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唯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将党员干部武装起来、凝聚起来,才能保证改革不偏航、不变道;唯有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做到入心入脑、把握精髓,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深化"蓄势赋能"之举,在织密体系中确保"动力不减"。基层党组织扎根基层、直面群众,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承担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让基层党组织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才能实现战斗堡垒的"一呼百应",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一贯到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积蓄勃发之势",通过持续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真正守好和畅通服务改革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赋予发展动能",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实施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领基层治理,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传统领域党建提升,构筑起服务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锤炼"服务发展"之功,在改革攻坚中确保"焦点不散"。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找准服务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服务发展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聚力聚焦做到把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融入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全链条。只有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改革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等,才能够找到一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只有我们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决执行者,敢于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敢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才能够不断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推动各项改革攻坚"开花结果"。
让改革释放"创新力""推动力""向心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改革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员干部要勇立潮头,扛起新时代的改革大旗,把改革的"创新力""推动力""向心力"注入到各项事业中,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改革的"创新力"。改革的根本在于创新,只有不断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员干部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用创新思维破解改革难题。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党员干部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勇于试验、敢于实践,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改革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党员干部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以改革创新为引擎,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用行动推动落实,激发改革的"推动力"。改革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推动力的核心在于执行力,只有把改革的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党员干部要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坚定改革信念,保持昂扬的斗志,不畏困难,迎难而上。要善于在改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优化改革路径,推动改革事业向前发展。改革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党员干部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推进改革,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靠情感联结民心,增强改革的"向心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得民心、顺民意的改革,才能行稳致远。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才能增强改革的向心力。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心声,了解人民疾苦,积极回应人民的期盼,把人民的诉求转化为改革的动力。要善于运用"心贴心"的服务、"面对面"的沟通,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结,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在改革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笔齐落绘就乡村振兴"人才长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基层党组织应当常怀"爱才"之心,多管齐下引才、育才、用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绘就乡村振兴的"人才长卷"。
执"求贤"之笔,蘸"筑巢引凤"之墨,描绘"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引才图景。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多元化乡村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基层应当以"求贤若渴"的诚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各类英才,因地制宜精准制定选才政策,主动破除选才"壁垒",打破行业、身份和地域等界限,有序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区分在外能人、致富能手、创业大学生等招引类型,逐一分析确定回引策略,让乡村振兴最紧缺、最急需、最适宜的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汇聚。要畅通乡村人才引育渠道,通过宣传乡情乡貌乡音、搭建返乡创业平台、送政策上门等方式,呼吁在外读书、工作的本土人才返乡,带动更多优秀青年扎根农村、振兴乡村,让乡村"人才之泉"充分涌流。
执"雕琢"之笔,展"玉琢成器"之纸,勾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蓝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培育是重要抓手。要坚持"因材施教、精准滴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多措并举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直接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组织培养。要坚决避免"重引轻用"现象,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通过定期到村调研、专题会商、带队学习、谈心谈话、春节家访等方式,帮助农村带头人在农村广阔天地上大展才华、大施所能。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生力军",摸准乡村人才成长需求,进行"点单式"培训,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车间。培养高素质"新农人",支持大学生毕业到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为他们进行生产技术、电商创业、经营管理等能力拓展培训,让"乡村之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农村广袤的土地上。
执"善任"之笔,磨"人尽其才"之砚,精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实干画卷。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只有有效利用人才、合理配置人才,才能充分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主引擎"。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人才尖兵"作用,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的产业帮扶作用,将政策资源与乡村发展实际紧密衔接,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乡镇基层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天花板"。出台务实有效的人才优惠政策,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供资金、技术等"硬支撑",让人才在地方"主动而留",全力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最优生态"。
书墨千载"传文化"古韵今风"向新行"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强国复兴与文化繁荣,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绘制蓝图,提出改革路径与举措,为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与方向指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扛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互鉴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向新而行"。
回望"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源远历史,汲取传统文化自信力量,让"文化传承"历久弥新。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在华夏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修齐治平、实事求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文化精神、道德规范,加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以及中国戏曲、杂技、武术、民乐、少数民族舞蹈等非遗传承。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自强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引导者、传承者、保护者,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觉,继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独有价值内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
把握"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时代大势,激发传统文化创新活力,让"文化发展"推陈出新。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大浪淘沙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前不久《黑神话:悟空》爆火出圈,该游戏复刻了山西彩塑、斗拱等中国传统文化瑰宝27处,融入陕北说书、石刻雕塑等非遗文化,以及重庆大足石刻、五台山南禅寺等全国多处寺庙古迹的真实场景,建立了中国首个古建筑虚拟资产库,让世界惊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力。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了互动式体验和沉浸式表达,发展成为现象级的"创新派"文化产品。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传统文化赋能,激活传统文化蕴藏的历史密码、文化精神、文化基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被看见"。
展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博大胸怀,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能,让"文化互鉴"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进了文化互通、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牢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交相辉映。
顺"深改潮涌"激荡中国式现代化"澎湃伟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子。"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西部大开发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既关乎着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更紧连群众的幸福生活,让我们顺"深改潮涌"激荡中国式现代化"澎湃伟力",真正让西部大开发与发展全局同频共振,共绘中国式现代化魅力图景、梦想画卷。
顺"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思想浪潮,激荡许党报国"澎湃伟力",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格局创造非凡业绩。"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一路走来,面对狂风暴雨、暗流礁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理想信念"导航"、以忠诚担当"铸舵",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走向了阳光遍洒、希望在怀的远方。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版图重要一环,当顺"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思想浪潮,在风云变幻中始终辨明正确航向,各地区要主动把地区发展放到党和国家事业高度去谋划,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才激荡起许党报国的"澎湃伟力",让使命之光、信仰之光照亮前行路,真正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格局创造非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