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一)-100篇(第2/21页)
"学得深"更要"干得精",把实干落到精细处。当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自诩"老基层",仰仗过去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盲目蛮干,成效缓、落地慢也不及时纠正,最终导致事倍功半。新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倘若过分依赖"老办法""老经验",想着"大力出奇迹"就能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不能保证最后的成果质量。以学促干不能思路全无一味蛮干,要让实效显、落地快也要善用"巧劲",讲究方式方法。要站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高度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查清"病灶",以"解剖麻雀"的细致认清问题本质,深入分析厘清思路,把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准"药方"精准施策,既求效率也求质量。
"学得好"更要"干得稳",让实效经得住检验。欲速则不达。一件件民生小事事关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干部立抓立办,高效解题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放宽标准、降低要求,让形式主义沉疴泛起,严重降低工作的质量和成色,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基础,精准掌握工作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动态梳理工作过程中长期性、突发性、普遍性的各种问题,主动走到群众身边问意见、寻对策,不急不躁把"地基"打牢。在基础稳固之后,逐步补短板、强弱项,下足绣花功夫,把好事一件一件办实,环环相扣推动工作大踏步前进。同时,要防止"一干了之",对于办结办成的实事,要紧盯事后环节对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成果够真,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学得全"更要"干中练",狠抓落实全面成长。狠抓落实的过程中切勿想着挑肥拣瘦,而是要坚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在实干中砥砺奋进,推动全面成长。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优势和短板有底数,面对擅长领域,要主动出击,敢啃"硬骨头",敢拿"烫手山芋",坚持目标导向,在抓落实过程把优势能力磨"精"磨"尖"。同时,不能把自身的"短处"晾在一旁,面对不擅长领域,畏畏缩缩当个"躲事派"。要把"短处"多拿出来练练,懂得"借力打力",多向擅长的同事请教,跟着专业的人员工作,形成干的合力,在干中学、学中干,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量"的积累形成"质"的突破,推动自身成长为更全面善抓实绩的高素质党员干部。
以学促干当有"到底"思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学促干当有"到底"思维,广大党员干部要朝着目标"干到底",聚焦实事"办到底",克服困难"斗到底",把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理念贯穿干事创业全过程,保持历史主动和战略定力,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提升事业发展实效。
朝着目标"干到底",静心沉气、定力十足,将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之高、叶之茂,在于"根深",就像党员干部干事有没有担当、赶考有没有定力关键在理想信念坚不坚定。党员干部要把信仰之"根"扎深扎牢,踔厉奋发向目标,心无旁骛干事业,以发自内心的"让我来"和奋勇当先的"让我来"推动工作、狠抓落实,让强烈的思想意识激发行动自觉和干事魄力,每件事能主动谋划在先、扛起在肩,以高标准"踩准"每一步,以严要求踩实"每一步",让既准且快又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员干部要以"靠前"之姿勇立时代潮头,始终围绕中心干事业,以服务大局、推动事业为使命,让信念内化在心,更外化于行,将信念力量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聚焦实事"办到底",俯身服务、尽心办事,将情怀根植实践、化而为力。为民服务,先要重视民生、关注民情、紧贴民心、了解民愿,与民同心同行同感受,才能找准干事的"点",以"凿深井"的坚持不懈让民生发展源源不断"出甘泉"。党员干部要把为民服务作为自觉行动,当好用心为民的"好公仆",当好俯身实干的"孺子牛",把为民造福作为头等大事、第一要务,把每件小事都办好,把每件难事都办成,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回应群众的呼声。实践中,党员干部要找准"为谁干"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头,不喊口号、不说空话,多交流、细问询,一言一语暖民心,一举一动皆为民,一步一印有力量,聚焦人民期盼,提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气神,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克服困难"斗到底",顽强拼搏、冲破险阻,将力量融入实践、迸发于途。斗争之路上,"破难"在"开路"之前,只有冲破前方的艰难险阻,才能在顽强拼搏中打开新天地。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掌握斗争的艺术,斗争不是"蛮干",而是"智取",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才能把"难点"是什么弄清楚,知己知彼方能有底气,把问题的特征搞清楚方能找准"招式"。面对赶考之路上的"湍流急河",党员干部要把力量汇合起来,同坐"一条船",同划"手中桨",以苦干实干、全力以赴的姿态克难制胜。斗争贵在坚持,要坚持逐个问题破解、逐项任务落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接续奋斗,执笔绘就"拼搏画卷",让壮美画卷在赶考征程上徐徐铺展。
答好主题教育"民"字题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行利民事、得群民信、守为民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和指导实践工作的强大力量,以好作风优形象创造新伟业。
行利民事,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河北正定、福建宁德、上海和浙江,习近平同志的脚步到过每一个市、县、镇,真正能够做到深入一线、摸深摸透、胸中有数。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总书记的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为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倾听"八面来风",直击调查研究过程中的"痛点"。走进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不看"热闹"看"门道"。要多"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少看花瓶盆景,多看后院角落;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不听"标准答案",不看"示范样板"。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和调研,真听群众呼声、真看群众愿景。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对短期能够解决的马上办、立行改。一时难以解决、需久久为功的,要制作靶标,瞄准紧盯,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得群民信,筑牢为政清廉"压舱石"。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回溯党的百年历程,代代优秀共产党员循天地正气,立下一个又一个标榜。实践证明,只有形成清爽的同志关系、规矩的上下级关系、既清又亲的政商关系,才能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党风、党性、党纪的一系列要求,积极找差距、查根源、明举措。清醒认识到我们党无任何私利,维护群众利益才是根本。一切权力、官位,都来自党和人民。要时刻对权力保持敬畏,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坚持从小事小节中严以修身,正心明道,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摆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任何时候都能稳得住心智、守得住操守、管得住行为。
守为民心,永葆艰苦奋斗"政治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访贫问苦、勤俭节约、舍己为人的优秀人物事迹和传统文化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精神滋养,他指出:"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铺张、奢靡、享乐的行为,不仅会形成物欲喧嚣的不良风气、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还会腐蚀党员干部、污染"干事土壤",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受到严重损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清醒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形成以勤俭惜物为荣、以奢靡铺张为耻的理性自觉。常常为自己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以高标准严要求反思自我。要明白小节失范,大节难保的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牢记"天下之事常败于奢靡"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之弦,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守住民心。
调查研究须以"言值"促"研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言值"助推实现调查研究高"研值",破解发展难题,收获人民群众满意度。
在千"言"万语中发现问题,让调查研究"一针见血"找准关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探测仪",调查研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摸准,不能搞蜻蜓点水式调研,也不能搞盆景式调研,更不能搞作秀式调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下沉到问题最多、困难最大、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聆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从人民群众话到嘴边的"弦外音"、欲言又止的"微表情"中破解群众"心思密码",善于发现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善于透过表象发现本质问题,聚焦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做到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真正搞清楚基层之痛、群众所需、发展所缺。
在"言"必有据中剖析问题,让调查研究"抽丝剥茧"看清本质。"不明察,不能烛私。"调查研究是基于现实的活动,增强"脚力"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采取"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直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第一线,从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等方式,寻求"源头活水",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力求掌握准确、全面的"一手资料","弯下身子看蚂蚁"深入挖掘问题产生根源,找准病因,切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言"能践行中解决问题,让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切实可行。"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务实的调查、深入的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出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对策建议,这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决策,对现有政策办法充分论证,边实践,边调研论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不断修正完善,形成常态化"善治良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以"解剖麻雀"的耐心"抽丝剥茧"分析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线索中找到关键,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深入剖析,把"病灶"摸清,为"开具良方"提供依据,真正搞清楚基层之痛、群众所需、发展所缺,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复杂性、长期性的问题,要制定长效方案,清单化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在"以学促干"中绘"主题教育"画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员干部要执"实""敢""干"之笔,围绕"以学促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绘就"主题教育"色彩斑斓画卷。
"学愈深"而"信愈坚",执"实"之笔,绘就一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画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主题教育中愈学深理论,愈悟透真理,信仰愈坚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答案愈清晰。念兹在兹,民为邦本。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守江山,人民群众都是我们的"靠山",党员干部要始终如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时刻刻站在人民的立场谋发展、作决策,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国之大者",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念兹在兹,枝叶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脚踏实地,不务虚功,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实事求是,不图虚名,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领路人,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信愈坚"更"行愈笃",执"敢"之笔,绘就一幅"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的"奋斗"画卷。"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要以健全的制度机制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保驾护航",让党员干部以饱满充沛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躬身入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的信仰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提起来,把"要我上"变成"我要上",以"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前往亟待攻克的矛盾关口,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挑最重的"担子",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接最烫的"山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啃最硬的"骨头",不断蓄积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闯劲,在"大风大浪"中越战越勇,在"千锤百炼"中淬火成钢,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行愈笃"再"越千山",执"干"之笔,绘就一幅"勠力同心,全力以赴"的"实干"画卷。"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就是要实干到底,但这条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有风有雨是常态,还会出现惊涛骇浪,甚至是险滩暗流,想要排除万难、驶向彼岸,就必须勠力同心,全力以赴。"人心齐,泰山移",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发扬"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时刻保持劲头不减、力度不松、方向不偏,精准锁定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合成"一股力"、聚成"一条心",以万众一心的澎湃力量,实打实地干、硬碰硬地抓,攀上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打开狠抓落实的新局面,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调查研究破万"卷"
内卷化最初代指一种社会或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停滞不前,无法向更高级转化的现象,在"5G冲浪选手"的渲染下,"内卷"的词义正不断延伸。有网友把"内卷"看成过分竞争,更有不少年轻干部谈"卷"色变,企图用"躺平""摸鱼"应对"内卷"。实际上,一场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增长干部本领、亮出真招实效,可谓是年轻干部破"卷"利器。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明确的调查研究先破"无头苍蝇"的"低效卷"。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我们要读懂这则格言,调查研究就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任务,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法回,把握矛盾,有的放矢。"无头苍蝇"般四处乱飞或是"盲人摸象"般不明所以,本质上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导向,即使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始终只是无用功的叠加,无法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或规律,牵不住"牛鼻子",反倒走进了低效工作的怪圈。问题客观存在,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正是为了解决问题、惠及民生而生。哪儿出了问题?朝哪儿发力?这都是每一次调查研究必须明确的主题,只有沿着问题抽丝剥茧,循着蛛丝马迹推敲盘算,梳理脉络,方能拨开迷雾,吹去浮沙,找到解决问题的发力点,逐个击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