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三)-49篇(第5/11页)
多"听"群众之言,"身入心至"找准调研目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实际调研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突出目标导向,那种调研前有"脚本"、座谈时"念稿子",热衷于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照着剧本办的"表演式调研",难以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敞开心扉道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到"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切忌"局限片面",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更要"追根溯源究其因",多角度全方位获取第一手素材,深入听懂"言外之意"、看到背后"风景",敏锐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印证对的、校正偏的、纠正错的,不被表面现象、书面材料牵着鼻子走,真正深入群众、亲身实践往"心"里走。
多"思"问题本质,"抽丝剥茧"抓住调研重点。没有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调查研究就只能浮在表面,不能深入下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调查研究要切忌"只打照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要树立问题意识,把准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把身心沉下去,到基层一线亲自察看、亲身体验、亲近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既要在工作先进、局面良好的地方总结经验,又要敢于深入情况复杂、困难多的地方发现问题,切实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切实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摸清实际情况,善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病症"找准"病根",开动脑子、追本溯源,促使调查研究往"深"里走,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打下牢固的根基。
多"行"整改落实,"跟踪问效"转化调研成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是着力解决发现的问题,只有鲜明结果导向,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实际调查研究中,调而不研、回避落实,对基层难题常用"研究研究""回头再看"等说辞敷衍应付、不了了之,这不仅给基层增加负担,更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把调查与研究割裂开,调查时光顾着听和看,研究时只顾看资料,最终的调研成果可能会滞后于当下的新形势新要求,成了"冷饭",失了"鲜味"。因此,调查研究要切忌"浮于表面",要透过问题表象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从根本入手,着力解决基层难题,做到调研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不断地跟踪问效,让调研成果往实里走。
调查研究要"系统看、周密思、标本治"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用心用力用情"系统看、周密思、标本治",真正为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下马看花"系统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凡事皆有两面性,调查如果先入为主"定调子","挑肥拣瘦"选对象,"嫌贫爱富"看风景,就会导致盲目乐观,过程失之毫厘,决策谬以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想要通过深入调查弄清难题积案、顽瘴痼疾的"源头问题",就要扩大样本,收集信息,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避免蜻蜓点水、盲人摸象,更要"深"下去,最大限度地找到表象后面的真相,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更要"心"入百姓,多交几个"知心朋友",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在同坐"一条凳",同喝"一碗水",同聊"一件事"中摸清"真民情"。
"解剖麻雀"周密思。"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对于深入调查的发现的问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问题绝不是一座"孤岛",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用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就需要反复推敲、周密思考、深入分析,历经多次"否定之否定",抓住问题本质、提炼事物规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既从小处着手,洞察细微,以"一叶知秋"思维,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急难愁盼之中发现有关民生的"大问题",从苗头性、倾向性现象中看到问题发展趋势,在细心梳理归类中把握问题脉络,还要把局部问题放在全局中思考,从调研的重点领域落脚,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将大量的抽象的现象转为具象化的数据,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做到"慎思明辨"。
"量体裁衣"标本治。《方案》指出,"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以"钉钉子"的尺寸之功,"凿深井"的埋头苦干,对照"问题清单"一项一项"过筛子",理清主次问题,根据问题轻重缓急,转化措施"对症下药",从而逐项击破,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要以"涉深水"的勇气,"破藩篱"的魄力,较真碰硬,一抓到底,切实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的呼声放在心上,把群众满不满意、群众高不高兴、群众答不答应作为检验调研有没有成效的"试金石",在跟踪问效、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制作出"标本兼治的衣裳"。
调查研究要有"共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那么调查研究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务实、有效?答案就是要有"共感"。只有厚植人民情怀,与人民群众建立"共情"联系,才能赢得干群同心、党群同行,调查研究才不会"跑偏走样"。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出有"共感"的调查研究,就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凝聚思想"共识",融聚情感"共鸣",汇聚实践"共振"。真正让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反映实情、展现民意。
尊重人民,凝聚"心往一处想"的思想"共识"。若调查研究只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剧本",看设计好的"场景",听准备好的"台词","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调研。亦或是"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不仅无法实现调研目的,反而容易激起群众反感。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必须要尊重人民,谦虚恭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满腔热忱的激情,"眼睛向下"的勇气和"甘当小学生"的决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生产一线、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把政策术语、发展行话"翻译"为群众听得懂的"土话""白话"。在个体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心贴心谋事、实打实解题;真正实现科学调研、民主决策;真正达到为人民群众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的调研实效。
依靠人民,融聚"拧成一股绳"的情感"共鸣"。只有一切紧紧依靠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输出给群众,沉浸式感受"群众视角",全方位理解"群众逻辑"。激发出群众的情感"共鸣",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调查研究才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国之大者",秉持问题导向意识,自觉对标党旗所向、群众所需,主动对标重大战略、重点项目,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带着调研目的和问题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与群众融聚一堂,身挨着身坐,心贴着心聊,运用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地梳理各类问题,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汇集各种民声,找到问题"症结",读懂民情民意,在情感上与群众共鸣,在认识上与群众共通。与人民群众聚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调查研究才能"立本探源"、客观有效,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
惠及人民,汇聚"劲往一处使"的实践"共振"。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大兴调查研究,要牢记"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被动式调研",不能搞"嫌贫爱富"式调研,而是要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把惠及人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做到接地气、通下情。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掌握大家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掘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从而更好地作出决策服务人民。让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
读懂"人在事上练"的"练"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职责所在。但是干部的担当精神、担当能力、担当实绩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干部在一件件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上练出来的。"人在事上练"科学回答了好干部如何成长的问题,读懂"人在事上练",关键在于读懂"练"字。
人在事上练,要"练"出一颗忠诚于党的大心脏。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绝对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通过一件件事情去体现。要把学习的事情做好,思想不到位,行动受拖累,要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特别是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用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确保政治上的绝对忠诚。面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以身作则宣讲解读好党的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要把党组织交给的每件事都做好,即使遇到困难、挫折,即使根据工作需要要到乡镇基层工作,也不抱怨不放弃、不应付不躺平,始终保持"一抓到底"的勇气和韧劲,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全部心思放在为党工作上。
人在事上练,要"练"出一副担当为民的宽肩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担当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群众的认可需要用实干实绩来挣得。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应成为党员干部心头的大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指向,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难题,勤勤恳恳地做好事。多解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不做哗众取宠的糊涂事。要多听群众意见,善于调查研究,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看一看,多去企业车间转一转,把情况摸透彻,把民心凝聚足,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在事上练,要"练"出一套拒腐防变的金钟罩。党的作风无小事,贪污腐败对党风政风损害最大,也最直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实践证明,清正廉洁的防线总是一点点被"糖衣炮弹"所攻破。党员干部要慎独慎微,对打着"人情往来"旗号的"围猎"行为保持高度警惕,该拒绝的拉拢要果断拒绝,不留一丝余地。绝不让一瓶酒、一条烟、一次宴请、一盒茶叶的错误,成为自己走上不归路的第一步、滑下深渊时的第一脚。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更多精力锁定在工作上,把更少注意力放在物质享受上。管好亲属子女,树立好家风,牢记贪是祸、廉是宝,坚持勤俭持家、朴实度日,让清廉之风充盈家庭。
汲取"浦江经验"擦亮乡村治理"金招牌"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带头下访,以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为第一站,开创"省级领导下访接访"先河,创造上访数量骤减、矛盾及时化解、人民安居乐业的"浦江经验"。20年来,"浦江经验"历久弥新。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基层工作特别是乡村治理时,要从中汲取智慧,以心系人民、系统施策、标本兼治擦亮乡村治理"金字招牌"。
汲取"浦江经验",以人民至上打造多元服务的"智治招牌"。群众利益无小事,践行"浦江经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新时期的乡村治理工作,要站稳人民立场,就必须回应群众"心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代,要与时俱进提供丰富多元的服务。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数字乡村""福雀社区"等平台,打造智慧监控、智慧消防、智能寄递等数字化设施,充分发挥"智治"作用,让服务内容更丰富。要以"互联网+"方式走好群众路线,在线倾听群众声音,形成线上"接单"、线下"解题"的"闭环式服务",把问题想周全、工作做细致,将治理推向纵深。
汲取"浦江经验",以系统施策打造齐抓共管的"共治招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浦江经验"蕴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思维,是"一盘棋" 推进工作的方法论。党员干部应当坚持系统思维、打开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党组织、部门、群团等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多元共治"的系统格局,确保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为乡村治理工作巩固成果。在推进网格化便民事项、示范点位打造等具体工作时,要统筹综治、卫健、应急、司法等不同部门的网格"多网合一",通过强化左右协同、织密治理"大网",持续推进各单位协调配合、协同治理,解决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现象。
汲取"浦江经验",以追本溯源打造内外并举的"兼治招牌"。20年前,面对当时浙江信访热点问题突出的现状,习近平同志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创新实践,体现了对问题一"挖"到底的态度。这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扬凡事追本溯源、追根究底的作风,才能标本兼治。变"坐着等访"为"主动下访",善于深挖问题,特别是对于潜在的治理堵点、矛盾纠纷等,要尽早查清源头、揪住"病根",在刨除面上问题之后,深入施策实现拔出"病根。更重要的是,对问题不"一办了之",要写好"后半篇文章",在解决问题后同群众联系,保持全程紧跟、一盯到底的状态,防止旧问题反弹、新问题产生,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
求解主题教育的"环式方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主题教育这道"大题",解好学习循环、主角光环、过程闭环三个"根",以"满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构建深层学习的"戴明循环",在"读薄读厚"中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没有窍门,就是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读薄"是一桩"苦差事",广大党员干部要扎扎实实读原著、认认真真学原文、踏踏实实悟原理,从头至尾逐段逐行阅读、逐字逐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清逻辑、关联、脉络,直达事物本质。"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要跳出书本,"读厚"实践,横向沟通相关联人、事、物,在"越界"上下足功夫,将问题摆进去、自己代进去、工作照进去,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不断拓宽思维"半径"、汲取本领"养分"、寻求解题"秘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坚持先薄而厚,再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方能逐步提能、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