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社科界学习《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主题教育)
目 录
1.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苏秋华:
用心研读深刻把握........................................................................1
2.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张兴祥:
系统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要求......................................................3
3.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庆超:
以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5
4.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劲松:
"两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7
5.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军明: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9
6.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银萍: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融合"大文章................................................11
- 2 -
学习思想精髓 指导发展实践
厦门市社科界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厦门日报,2023年7月14日)
用心研读深刻把握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苏秋华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上,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践伟力的理解和认识。
领会历史地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把握重大意义
一是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二是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历史性贡献。这一思想鲜明提出"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三是为引领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世界性贡献。这一思想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明确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个明确"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精神。"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 1 -
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系统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各个领
域推进治国理政的理念、成就和经验。
感悟实践伟力
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 2 -
系统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要求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 张兴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和论断,都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根主线。我们在学习领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第二卷时,需要基于系统思维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锚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做了系统阐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并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内在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着力点以及制度保障等,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为现代化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关论述,实际上从顶层设计和操作层面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把发展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目的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更好地促进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能够过上高质量有品质的生活,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 3 -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为现实。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初心和使命。
- 4 -
以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陈庆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文化有着提升国家软实力、引领民族自信、培育个体德性和沟通世界的重要功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情况长远地影响着该国的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义。
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很早形成了自觉的理性意识,用以探求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尽管从世界历史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必须以"不忘本来"的科学态度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坚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带来"质"的改善。
以包容心态兼收外来优秀文化
全球化从根本上决定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处于相互交融的境遇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常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文化交流的开放心态超越文化自闭的隔离态度,以有力的文明互鉴论克服自20世纪末西方社会所宣传的文明冲突论,倡导与共建一种适合全人类社会生存的世界文明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西学东渐"影响至巨,伟大先贤以"睁眼看世界"的莫大勇气正视其他文明的优秀性,最终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客观结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既有主流与支流之分,更有先进与落后、高雅与低俗之分。先进文化包含强大的正能量和感染力,能够沁人心脾、温润灵魂、启迪智慧;反之,低俗文化和落后文化败坏心灵、腐蚀德性、削弱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地优秀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当前文化建设实践中,任何时刻都不能失去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规范基础,避免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在实现中华民
- 5 -
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以优秀的文化为
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 6 -
"两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张劲松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中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通过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既可以清晰梳理"两个结合"逐渐形成的文本脉络,又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与基本要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力量
文明是某一特定的人类集群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样态。中华文明作为中国人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始终一脉相承、延续不断。从民族认同的形成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之源。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文明主体的内在根基。从个体教化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固本铸魂的基础工作,是深植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化基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理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其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优势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政治理念,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等等,深深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优秀
- 7 -
传统文化精髓,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呈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在国
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
- 8 -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何军明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两篇文章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类前进方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领会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创新思想,不断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基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高度依存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角度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气度超越了以往国家秩序构建中的竞争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和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的紧密结合,蕴涵着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展现出宽广的人类情怀和强烈的担当精神。
指明正确发展方向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审视人和人之间关系、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和全球问题,具有鲜明的真理性和时代性。近年来,西方大国以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打压和遏制中国发展,更加凸显旧国际秩序的虚伪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不断贡献"厦门力量"
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我们要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发挥厦门独特区位优势,加强"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品牌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坚持国家所需、厦门所能、金砖国家
- 9 -
所愿,努力为金砖国家务实合作贡献更大力量;积极推进城市外交,多领域、
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 10 -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融合"大文章
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谢银萍
今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厦门肩负"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使命任务,应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更大步伐探索融合发展新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党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体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 "国家好,民族好,两岸同胞才会好",这深刻阐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对台是厦门的最大使命和最大优势,必须加大对"以人民为中心"内涵把握,引导广大台胞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共担重任。
牢牢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指明了依靠人民力量、确保人民利益、关注人民福祉、坚持成果共享的价值追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核心,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作为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厦门必须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真正做到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