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各类调研报告汇编(17篇)(第9/12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6分钟

30-49周岁

50-59周岁

60周岁以上

合计

62

1

8

32

21

XX县

31

1

2

16

12

XX市

31

0

6

16

9

(二)早稻生产情况

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调研了解到,全市落实早稻生产任务体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提高站位压责任。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常委会成员联点县市区制度;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早稻育秧和粮食生产工作;召开现场会推动早稻种植任务完成。调研的XX县、XX市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高规格推动早稻种植任务落实。

二是创建示范促带动。全市积极主动有序推进"百千万"梯级示范,目前全市已落实双季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34个、千亩示范片227个、百亩示范片2268个;其中XX县万亩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片30个;XX市万亩示范片5个、千亩示范片35个。

三是强化装备推应用。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行优机优补,引领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今年全市共实施购置补贴资金915.83万元,补贴各类机具1489台(套)。全市7个县市和1个区实施湖南省机插机抛作业补贴试点,已经完成机插机抛作业补贴面积34万亩以上。

四是科技护航优服务。目前全市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938户(其中省级示范组织8个),服务10.30万小农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90余万亩。组建各类农技专家服务团78个,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联动工作机制的预测预警作用,及早发布气象灾害信息,迅速制定应对技术措施。制定抗灾减灾技术方案,做好病虫害防控,确保全市没有发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害。

五是优化结构提效益。市优质稻产业协会组织评选发布26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在全市推广。采取"六统一"行动,推进优质稻"一村一品"种植,目前全市885个村实行"一村一品"种植,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三)明年早稻种植意愿

从62份调查问卷汇总情况看,2023年早稻种植22249亩,比2022年增加1518亩,增长7.3%。关于明年早稻的种植意愿,扩大种植面积的7户,降低种植面积的4户,51户保持不变。多数种粮主体之所以愿意种植双季稻,首先是出于家国情怀,为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其次是早稻种植方面的补贴,可以弥补一部分成本。再者是衍生收益,如农机服务收入,种粮主体利用自有农机帮助中小种植户,一年收入约8万左右,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衍生收益还包括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等。

二、影响早稻收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种植早稻的收益微薄,多数种粮主体反映基本是收支两抵,略有节余。调研结果显示,在不计算补贴收入的情况下,今年早稻每亩纯收益只有66.37元。

(一)积极的影响因素

1.气象条件较好,单产提高较多。从调研汇总数据看,2023年平均每亩单产为848.31斤,提高9斤左右。约七成的种粮主体认为,气象条件是提升早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今年单产提升较多,主要是因为去年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单产相对较低。而今年风调雨顺,没有出现自然灾害。

2.收购政策利好,市场价格提升。2023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经国务院批准,2023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6元、129元和131元。与去年比,早籼稻上涨2分,中晚籼稻和粳稻上涨1分。从市场反应看,今年早稻价格提升。售出平均价格每50公斤为126.97元,上涨3.82元。

3.农资储备充足,化肥成本下降。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平均每亩化肥农药成本为267.16元,下降23元左右。主要是去年农资冬储工作做得好,农资储备充足,今年化肥价格下降较多。在XX县了解到,尿素每吨2600元,下降400元;复合肥由于品种多,常用的复合肥每吨3500元,下降500元;在XX市了解到的情况与XX县差不多。

4.订单农业发展,收购渠道畅通。全市推动早稻订单生产,由XX市优质稻产业协会牵头,今年有20家加工龙头企业与1.8万户种植大户成功签约,订单面积突破100万亩,订单产量达50万吨。在XX县调研时了解到,该县建设产销对接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基地60万亩,引导加工龙头企业、优质稻产业协会与种粮大户签订加价收购协议,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国家保护价10%以上,其中早稻收购价每百斤129元,晚稻每百斤147元/百斤,中稻在去年基础上每百斤加价10元。

(二)不利的影响因素

1.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农村人口流动活跃,大批有文化的青年、有能力先富起来的人员流向城镇,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远离土地"的现象普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种田主力军靠65岁以上老人,劳动力紧张时甚至有80岁以上老人参加"双抢"。劳动力紧张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在XX县了解到,今年点工每天170-180元,比去年高50元;包工每亩300元,比去年高80元。由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隐性人工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在XX市了解到,超过60岁的人员不能买意外伤害险,如果发生农机操作失误、高温中暑等意外安全事故,那么一次性赔偿就吞没了一年的收成。

2.种粮比较效益不佳,扩种意愿不太强烈。调研了解到,种双季稻不如种一季稻,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做农不如务工。部分种粮大户反映,加上国家政策性补贴,早稻每亩利润大概为200元左右,而种红薯每亩利润大概为600元左右、烟叶每亩利润为1500元左右,利润相差较大,导致种粮户更倾向于种经济作物。即使不在家种粮,外出务工也可达到150元-200元/天,都比单纯种粮效益要高。因此,无论是大户还是中小散户,扩种意愿不太强,倾向于维持现有种植规模。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略显不足。水利是农业生产命脉,但用水难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去年下半年旱情的影响,山塘水库储水普遍是以往年份的七成左右;而且有的毛渠年久失修,用水很不通畅,对今年抗旱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在XX县台源镇了解到,该镇的高标准农田大多二十年前建设的,对比现在高标准农田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设施共有、无人管理,又受洪水滑坡、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出现设施老化、损毁现象。

4.社会服务类型较少,精准服务能力较弱。调研的种粮主体有六成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较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机耕、机播、机收等环节,我市是丘陵地形,有的乡镇还有大片的山区梯田,大型农机无法使用,小型农机厂家不愿意投入研发,技术落后。

烘干环节网点布局不合理,没有全覆盖所有乡镇,有的大户直接出售湿谷给烘干中心,减少来回运费,30%内水分的湿谷出售价每斤0.83-0.86元,折成干谷后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

镉含量检测第三方机构欠缺。由于没有第三方机构开展临田检测,有的地方开展临田检测也没有相关证书,历年来都由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时检测,但检测结果与农户心理预期差距大,增加卖粮难度,也增大各级政府财政压力。

保险服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前面提到的60岁以上人员不能买意外伤害险,以及农业保险只限制于农业种植大户,小户和散户想购买却买不到,大棚蔬菜和养殖业也无法参保。

三、提升早稻收益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双季稻种植意愿

一是提粮价,让种粮有利可图。双季稻比较效益低,对粮食生产负面影响较大,会严重挫伤农民的双季稻种植积极性。要稳步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增加早稻种植收益,让农民觉得种双季稻有利可图,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田,从而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增补贴,让种粮功臣有重奖。积极探索制定更加合理的财政补贴或激励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鼓励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联合成立农业企业,进一步推动双季稻种植规模扩大。对于双季稻种植规模达到万亩以上农业企业,实行重点补贴。

三是重保险,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支持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险种和保险范围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更加符合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统筹规划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灌区毛渠改造,加大山平塘、骨干塘清淤和维修,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公共设施管理。高标准农田不能只建不管,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细化管护措施。

三是合理布局粮食定点储备收购点。为方便广大老百姓卖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建成与粮食生产需求相匹配且功能齐全的仓储物流体系。

(三)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早稻种植收益

一是技术指导巩固收益。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镉超标问题一直困扰广大种植户,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降低稻谷的镉含量。调研中了解到,XX市在降镉试点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广具有阻镉基因的臻两优8612,去年推广了1000多亩,今年推广了6000多亩。

二是转型升级提高收益。进一步创新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设立优种引导资金,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建立粮食产供销联盟,打造粮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模式,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三是融合发展延伸收益。从单纯种植向加工服务领域延伸,加快促进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粮食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产中利用现有农机具和技术开展服务,获取农机服务收益;产后向收贮和加工延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即由种植向大米加工再向米面制品转变,从而提高附加值。

挺起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脊梁"--XX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海阔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闽粤琼三省,一衣带水,一脉相连,地理连续,生态类似,人文相亲,历史交融。作为中国大陆通往四大洋的咽喉之地,古往今来,中国90%以上的贸易都是通过这里输送,因此,这片"风水宝地"常开风气之先。时代的浪潮冲刷出海岸线上一颗颗明珠,它们以制造业起家,背靠中国,面向世界。

6月8日-30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深入XX省、XX省、海南省产业生产一线,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园区,试图读取闽粤琼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意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顶梁柱",如何强化支撑、发挥其"当家"作用?这里有答案。

走向高端:咬定"创新"不放松

广汽埃安的产线上,自主设计的超级跑车百公里加速仅需1.9秒;宁德时代的车间内,搅拌均匀的浆料正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被均匀涂覆在6微米薄的铜箔上;格力电器的展厅里,让硬币在运转的机器上不倒、让气球在洗衣机内不破等众多创新产品令人大开眼界......

"格力电器从消费领域到工业领域的突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介绍,公司现有近8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5万人,设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电机与控制)。

目前,格力电器实行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也就是说,假如今年研发需要100亿元,我们就投入100亿元,需要200亿元就投200亿元。"董明珠说。截至今年5月,格力电器已累计申请专利110398件,其中发明专利57866件。

在XX省,像格力电器这样注重创新的企业比比皆是。数据显示,XX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至2022年,XX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6.9万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当前XX省研发人员达到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尽管闽东山高海阔交通不便,但XX省宁德市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谋得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及宁德市整个产业集群的未来。

从首发钠离子电池到首发麒麟电池,从电动船舶到电动重卡,从无人矿山到自主换电......现在,宁德时代的电池在生产线上组装完成后销往全球。依托宁德时代,宁德市先后引进8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全球知名的锂电新能源产业。

笔尖钢被誉为不锈钢皇冠上的"明珠",其生产难度极大,对各项材料性能要求高,体现了研发和精密制造的能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我国在笔尖钢上曾长期依赖进口。青拓集团与"卡脖子"技术"死磕",让纯国产圆珠笔写字也能丝滑流畅。目前,宁德市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吸引了100多家中下游精深加工企业进驻。

高端的产品不仅源于制造技术的创新,还来自设计的创新。位于佛山市的XX工业设计城内,聚集了设计研发企业303家、工业设计师8700多名。极具现代感的工业设计产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设计+科技""设计+供应链"等正推动佛山制造不断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

走向"智"造:生产场景耳目一新

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框架在传送带上徐徐前进,机器手臂上下转动安装零部件,零星可见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做着检查......广汽埃安的智能生态工厂里安静、整洁、有序,焊装车间无人化程度已达到99.7%。

"目前产量是每天大约2000台车。从2019年投产至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超120%,今年3月和4月销售连续突破4万台,稳居主流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广汽埃安副总经理郑纯麒说。

走进XX新华源科技集团的纺织工厂,一台台自动化机器正在高速运转,抓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打包码垛......偌大的车间里,这一整套流程只需要几个工人负责巡视和简单操作。今天的纺织业,早已不是"千人纱、万人布"的"热闹"场景。

新华源科技集团生产技术部常务副总经理刘显煜介绍,现在纺纱车间万锭用工可降至12人左右,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吨纱能耗降低35%,产品品质也得到提升。

品质和效率提升背后,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数字化转型后,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智能纺纱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应用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纺织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5G、工业互联网、视觉技术等优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刘显煜说。

凭借在行业首创机器视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广汽埃安实现全零件全方位品质监控,打造零缺陷产品。他们率先应用超声波探伤、3D视觉跟踪等全工序无损工艺,实现纳米级精准控制;通过精细化焊接管理定制每个焊点最优参数,焊点强度对比行业提升10%。

当"智"造的东风吹进传统产业,席卷而来的不止生产过程的变革,还有生产模式的焕新。

在XX省XX市双驰实业体验店,站在脚型数据采集设备上,15秒就能生成一套数据,让你第一次足够了解自己的脚。这是双驰实业和中科院团队联合研发的设备,采用柔性压力传感技术和3D实感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获取消费者足部特征及健康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智能生产系统,就可以定制一双个人专属"XX鞋"。

XX市"看家产业"孵化出行业新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最小订单量要求,在生产成本仅提升20%-30%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品牌、混色、混款、混码、混楦同时在线生产,解决传统鞋业高库存的顽疾。"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彪说。相比原来单条线每年5000万元的营业收入,现在可实现单条线每年营收9000万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