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3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5分钟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

今天给大家上一次主题党课,同时也是我们办公室第x次集中研讨学习,就大别山精神有关方面的知识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我是19xx年从xx毕业,x、x月份在省委党校培训,x月份到xx工作,到今年初已经是xx周年了。我在xx工作xx年,至今家还在xx,可以说对xx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初xx的领导要我们每个干部都当讲解员、解说员,我自认为都还能做到,每次陪同各级各地来客应酬还可以。但是通过这次总书记的视察活动,才发现短板还是很多。比如:在看点准备的时候,x市长问红四军的军长政委大家都知道,那他的政治部主任什么结局呢,后来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在张国焘的左倾路线下被杀害了,他的爱人贺怡后来嫁给了毛泽覃同志,毛主席当时还说姐姐妹妹都是我们毛家的媳妇。还有一张吴焕先和徐海东的合照,x市长问这个是在哪照的,什么来历,后来才知道是在甘南的两当地区,而领导两当兵变的领导人之一正是习仲勋。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即使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如果不深入细致的观察,好多东西还是不那么清楚。这次我们领导为了陪同视察,找到党史专家对相关的党史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我们也跟着很长知识,受益匪浅。

一、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燎原?

讲大别山历史斗争之前,我想谈谈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燎原,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活动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它和井冈山地区等地的革命斗争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井冈山"和"大别山"的革命历史景观,从实践上回答了毛泽东阐述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何以必要、如何可能等重大问题。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由此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10支红军部队,鼎盛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称为"江北的井冈山"。这里我们首先要有个疑问,为什么革命在大别山地区爆发呢?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地理因素。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海拔在500~800米之间,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我们河南境内一个是商城的金刚台海拔是1584米,还有xx的黄毛尖也是1000多米。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以大别山为界限的差异性文化,大别山的名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尚书·禹贡》里就有大别山这个词;有说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封禅回归途中,途径安溪县境内,在山里辗转了两个多月,感慨道此山之大,别与他山,此事司马迁还有记载;有的说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名山大川时,到大别山时"感慨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有的说是当年李白游历四方,登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时,发现山南山北二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和传说,但不论哪种流传都说明大别山确实大别于他山。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包括湖北的黄安(今红安)、麻城、孝感、黄冈、罗田、蕲水(今浠水)、蕲春、黄梅、广济,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潜山、太湖、宿松、英山(今属湖北省)等20余县,以及经扶县(今xx)、立煌县(今金寨县)、礼山县(今大悟县)、岳西县等,人口近1000万人。

大别山地区有革命生存发展的空间。大别山区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大别山自古为战略要地,历史这里有十三大关隘(如武圣关、九里关等)。大别山绵延起伏数百里,兼有山地、险关、平原和洼地的复杂地形,是革命力量弱小时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周围地域宽广,可以纵横驰聘于江淮河汉之间,革命力量扩大时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极利于军事上的攻防转换。鄂豫皖边区属"三不管"的地方,中心区距大城市偏远,是盘踞湖北的桂系军阀和盘踞河南的冯系军阀的结合部。河南的冯系军阀在此无正规军驻守,湖北的桂系军阀部队不便进驻,只能朝发夕归,不能久留。而且,鄂豫两省军阀矛盾重重,敌人的"围剿"步调难得一致,后来蒋介石新成立了几个边区县,把固始和商城、安徽霍邱,划几个乡新成立一个县,以安徽省主席卫立煌的名立煌为名叫立煌县,从黄安和光山划几个乡镇新成立一个县,以河南省主席刘峙字经扶为名经扶县,另外还有一个礼山县,就是现在的大悟县,当时是湖北和现在的罗山划出来的,当时湖北省主席叫周礼山,以他的名字叫礼山县,这三个县也是蒋介石的特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在大别山地区得以实现的产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组织武装起义。到1928年初,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地失败了。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许多城市起义,像张太雷他们举行的都失败了,而一些坚持下来的起义军,大多活动在位于数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的偏僻农村地区,这就为后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在各地武装起义烽起的时候,中共中央仍然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城市。实际上,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是成功的。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大别山地区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既能在三省交界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生存和发展,同时紧靠国民党发动统治中心区域,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形成较大的威慑作用,这一点可以在多次反围剿战争中鄂豫皖根据地对中央苏区的积极策应上可以看到。所以,国民党反动派意识到大别山地区这一重要战略位置时,在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之前,首先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然后再集中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缺乏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策应,也是中央苏区被迫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

(2)经济因素。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别山地区特有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革命火种能否烧燃、能否生生不息。大别山地区,一方面,山多田少地贫,人均土地较少,且土地集中度较高,导致了在大别山区有较大规模的贫下中农和失去土地的雇农、佃农,这为有效开展群众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大别山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工商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也即大别山地区经济自给能力较强,在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大别山区的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却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山间河谷盆地、江淮平原是理想的农作物种植区,山区集镇遍布家庭手工业作坊,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相交换,形成区域性自给能力较强的封闭型自然经济。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的新集(今xx),当年被称为百年来光山县首富区。当地流传、光山一县不如丁李家一湾,丁李家一湾不如毛铺一家,因为彭大财主三省有课(土地)。

(3)思想因素。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时指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基地。这是对我们老区在革命斗争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肯定。习总书记之所以把我们这里称作重要的建党基地,这与早期我党在大别山地区开展的活动积极相关。

一方面有早期我党在大别山地区的思想传播。董必武、陈潭秋,他们都是湖北红安人,陈滩秋家乡离我们xx就是一山之隔,他们在1920年湖北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加入了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的行列,1921年7月,作为武汉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共同出席了一大会议,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后他们返回武汉、黄冈等地,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比如潘忠汝,1924年他考入由董必武等人创办的武汉中学,受董必武、陈潭秋等同志的影响,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夏,潘忠汝从广州黄埔军官军校结业回到湖北,董必武派他到黄安县工作,后任黄麻起义行动任总指挥。新婚三天就去参加黄麻起义,起义胜利不久,潘忠汝在掩护同志突围中不幸牺牲,潘忠汝用年仅21岁的生命,实现了"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的的铮铮誓言。还比如吴焕先,1925年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当时的麻城蚕业学校是传播马列主义最活跃的地点之一,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他回家后换下了祖宗牌位,将马克思的画像贴在自家香案上,说:"家族的祖宗是我们的祖宗,马克思是革命的祖宗",穿着破长衫到处宣传革命思想,出身地主家庭的他,将地契、借据一把火烧掉,从此坚定地与贫苦农民走在了一起,他的母亲,爱人,与腹中的孩子都饿死了。他先后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席、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吴焕先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1934年,他率部与红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军政治委员,为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11月,吴焕先与程子华等率部长征,1935年5月到达陕南,先后任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他们在长征途中打的最艰难的一战就是在方城县,在敌人的重围中,吴焕先喊出了共产党员跟我来,冲出了包围,这支部队的平均年龄只有12到16岁,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到南京去拜访两位老红军,分别是78、79岁,也就是开始长征的时候他们才8岁9岁。同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指挥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像潘忠汝、吴焕先这样受革命思想影响后,回乡积极投身革命的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努力才一点点点燃了革命的火焰。

另一方面,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对大别山战略区的组织领导非常重视,不断派优秀干部到这一地区加强领导,仅在鄂豫皖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先后派遣了倪志亮、徐向前、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旷继勋、曾中生、沈泽民、成仿吾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从大别山区本地也成长起来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如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高敬亭、郑位三、李先念、刘名榜等。这些优秀的领导干部构成了不同时期大别山区党的核心领导力量,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别山区的贯彻执行。

二、革命的火种为什么能在大别山生生不息?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的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将军的故乡",由此诞生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王宏坤、王建安、刘震、李克农、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郭天民、韩先楚、郑维山、秦基伟、皮定钧、李德生、尤太忠、刘华清、万海峰、王诚汉等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名将。为党和人民造就了一大批党军政领导干部,仅红军时期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师级以上、解放战争时期军级以上的干部就达2512人。大别山是将军的故乡,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部将军总数的35.5%。红安、大悟、xx、商城、金寨、六安是被誉为将军县"。从鄂豫皖这片大别山里走出了共和国的1位元帅、2任国家主席和570位开国将军。28年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火焰虽然有时旺盛腾跃,有时只是星光点点,但始终燃烧,从未熄灭,并呈现出以"四度辉煌"为主要内容特点的大别山红色历史。大别山精神是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基本内涵,分别对应着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四个阶段,是这四个阶段革命斗争特征的集中体现。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首先来到博物馆前厅,听取了关于大别山革命斗争"四度辉煌"的介绍。在这里所说的"四度辉煌"即首度辉煌: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前期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武装暴动;二度辉煌:土地革命后期红二十八军坚持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三度辉煌: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始凸显的战略地位和中原突围;四度辉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

大别山的首度辉煌。"八七会议"召开以后,大别山地区党组织坚决贯彻会议精神,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连续举行了以黄麻起义、商城起义(也叫商南起义、大荒坡起义,因爆发于5月6日立夏节,也称立夏节起义,地点今在六安金寨。今年5月6日,金寨将立夏节起义与六霍起义一同纪念,同时我省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举办了纪念商城起义90周年纪念大会)、六霍起义为主的几十次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开辟了以大别山区为中心的鄂豫边、豫东南、皖西苏区。1930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切合大别山革命斗争发展实际的战略决策--设立鄂豫皖特区、建立鄂豫皖特委、成立红一军,使鄂豫皖苏区得以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10日,红四军攻克光山南部重镇--新集之后,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就迁入这里,新集遂成为鄂豫皖苏区的红色首府。3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随后连续发动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1932年6月,以红四方面军"四大战役"胜利为标志,鄂豫皖苏区的发展达到鼎盛,成为拥有主力红军4.5万余人,地方武装30万人,根据地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建立了30个县市革命政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这里创造了多项"第一":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包括第一个航空局以及第一个局长龙文光)、第一个苏区监察机构--鄂豫皖苏区工农监察委员会、第一个红色检察司法机构--鄂豫皖苏区革命法庭公诉处和第一个公诉人、第一个苏区银行--鄂豫皖苏区工农银行,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我们现在许多党和国家的机构都可以在大别山找到它的前身。以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三大起义(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武装暴动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成就了大别山的首度辉煌。

中国工农红军曾出现过三支红四军,真正由中央批准成立的红四军只有鄂豫皖红四军。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直到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385旅,其余两只分别是1928年5月19日成立的朱毛领导的红四军,他们是先成立,后报湖南省委承认的,中间几经变更,于1933年1月番号撤销。另一只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边红四军1928年7月到1930年7月。为什么都叫红四方面军呢,因为三大起义都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骨干,第四军当时也是称为铁军。第二任军长为徐向前,政委为曾中生。第三任军长为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其中徐向前、旷继勋、曾中生被评为36位军事家之一。)

大别山的二度辉煌。1932年夏,国民党当局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立刻调集重兵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据地。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再加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领导人错误指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军团先后退出原有的根据地,被迫向西转移。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决定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同时,发展地方武装,成立四路游击师,进一步加强了便衣队建设。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28军是南方八省唯一保留下来的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红28军不仅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反复"清剿",而且坚持了老区,开辟了新区,保持了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三年中,红二十八军转战大别山区45个县,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小股部队。鄂豫皖根据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区域最广阔,牵制敌人最多,保存自身力量最多的游击根据地,同时也是唯一保持军政建制的革命队伍。以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28军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成就了大别山的二度辉煌。

高敬亭,河南省xx城郊董店人,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等职务。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高敬亭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抗战时期,以南方各游击队为基础建立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红28军被改编为4支队,实力居各支队之首,高敬亭任4支队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借蒋介石之名以共产党人之手错误处决。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党内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误杀过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终又被自己的同志误杀。直到1975年毛泽东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对他的争议才有所平息。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为其平反。

在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28军转战于鄂豫皖边区的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争,人民群众始终进行全力支援。以不足2000人的红军,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反复的疯狂的"清剿",及时国民党制造了以xx卡房为中心的"八十里路荒无人烟",但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同时,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斗争。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时,现场做了解说和评价,对大别山地区坚持的革命斗争给予充分肯定。

大别山的三度辉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8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并东进抗日,在蒋家河口伏击日本侵略军,消灭日军46人,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第一枪。抗战初期,中共河南省委、豫南特委把信阳作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重点,于1938年11月中旬组建了信阳挺进队,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南下四望山并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后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转战大别山南北,巩固和发展了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至抗战胜利时,李先念率领的抗日人民武装--新四军五师已由南下信阳四望山时的160余人发展到5万余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越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的广阔区域,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建立了8个专区和11个行政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胜利后,地处中原战略要地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全国六大战略区域之一的中原解放区。中原局势,维系全国。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刚宣布投降,蒋介石就调集20多个师和9个纵队,企图抢占通往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宣化店为目标,分四路围攻中原军区,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李先念指挥中原军区部队于当日晚主动撤离宣化店,开始进行中原突围战役。6月29日晚,李先念、王震率领向西突围的北路军,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在信阳南部同时打响柳林、李家寨战斗,胜利跨越平汉铁路;同时胜利进行了南路突围和东路突围。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力量,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华北、华东解放区部队的作战。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逐步凸显的战略地位和中原突围的胜利,成就了大别山的三度辉煌。

讲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讲下李先念。李先念是湖北高桥人,高桥地区共出了13位将军,包括《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据说李先念的母亲是我们xx泗店的,现在还没有定论。李先念是大别山地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干部,1927年11月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安)麻(城)起义,先后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第三十军政治委员等职务。后奉中央指示参加西征,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这里有个插曲,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因为编制小了,很多高级将领都只能降级使用,同时也因受张国焘错误的牵连,一天,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先念同志,组织决定你到八路军第129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李先念的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军政委降职到营长,连降六级,虽然许多西路军干部战士都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却相信组织不抱怨,他风趣地说:"管他呢,就是一撸到底,叫我去当伙夫、马夫,也要在我们党和部队里干下去。"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定要见李先念。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毛泽东与李先念见面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处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1938年11月,李先念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1939年初,他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豫鄂边区。6月中旬,李先念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经多次战斗使支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1939年11月,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挺进纵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

大别山的四度辉煌。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抽调兵力企图首先消灭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人民军队。1947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作出了实行战略反攻的重大战略决策,毛主席形象地说"蒋介石他两只拳头这么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所以,我们来个针锋相对,也给他来个'黄河战略'。在紧紧握住这两个拳头的同时,在他的当胸插上一刀。"并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12.4万人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形成品字形,向南渡过黄河,好似三把尖刀迅速刺向蒋介石的胸膛--中原大地,展开战略进攻。5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统一领导南征行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从大别山走出的"三批子弟兵"(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五师)重返大别山。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在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一线150余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随后,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向南疾进,以锐不可挡之势,历经20多天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27日从息县抢渡淮河,过淮河时有一个典故,开始刘邓大军架浮桥过河,因为没有设备进度很慢,之后看到一匹马跑过去了,刘伯承说马能过去,我们也能过去,他拿了一根拐杖在河里试探出了一条路,大军迅速过了河,过河之后河水就涨了,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对此,刚获第十届矛盾文学大奖军旅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有生动详实的文学演绎,感叹道: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刚来大别山时,群众害怕我们的队伍是不是向以前的红军一样,来了又走,走之后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用"砍尽山中树,挖断红军根"的"斩尽杀绝"的手段来加以迫害,群众不敢贸然支援刘邓大军,刘邓大军在补给上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当时指战员存在轻敌思想,加之当时驻扎大别山地区的是桂系的主力部队,初期的几次战斗并不理想,有人描述"大别山的儿子打不过大别山的女婿"。随后,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县砖桥镇召开王大湾会议,刘伯承将这次会议称作"按卵子会议",对存在的左倾右倾错误思想给予强烈的批评,这次大会鼓舞了士气,从此扭转的战局。随后,刘邓大军实施战略展开,连续进行商北、商南、光山三次作战和张家店、高山铺两个战役,相继解放息县、固始、光山、经扶等23座县城,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至1947年11月,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下辖8个地区33个县,人口达1200余万的根据地。随后,刘邓大军又实施了战略再展开,至1948年1月中旬,在大别山区周围又创建了淮西、桐柏、江汉三个解放区。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就了大别山的四度辉煌。

大别山的第四度辉煌,更多地是全局的、战略上来讲的,更多的是刘邓大军以牺牲自我局部利益,来为大局全局利益而服务,虽然刘邓大军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12万多人损失了近一半,牺牲不可谓不大,但刘邓大军不择不扣地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确定下来的战略目标,有力地策应了陕甘、山东等解放区的战斗,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为全国解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