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的二十大宣讲稿-33篇(第22/29页)
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一是要推动《国家安全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衔接与协调。《刑法》中的危害国家安全罪所维护的法益明显窄于《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中有关侦查的权限明显不适合《国家安全法》的要求。二是加紧助推一些重要领域的立法修法。比如重大基础设施、太空、极地、深海等安全保护的立法,有关经济与国防建设均衡协调兼容发展的立法,应急管理领域的立法修法等。三是完善配套规章和政策,在某些领域进行集成化立法。比如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不仅囿于互联网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还存在着相关的规章和政策繁多、抵触的现象,网络空间安全法规集成化势在必行。
三是完善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构建多元的标准化执法作业程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比如2021年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安全战略",创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机制,意义重大。另外,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也要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在执法领域,不论是在公开领域,还是在隐蔽领域,皆应强调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多元的标准化执法作业程序。我们都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公开战线,另一条是隐蔽战线。前者是指军事、外交、司法、公安、经济、科技、新闻、文化等公开的机构以公开的渠道,按照国家的授权或法律规定,来履行其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责。后者是由国家安全机构和国家授权的其他相关机构以隐蔽的敌人为对手,以情报与反情报、间谍与反间谍、窃密与反窃密为焦点的特殊斗争。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愈加突出的东西方矛盾,不断出现的地区冲突、强权政治与恐怖主义袭击,使得隐蔽领域的作用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减弱,而且由于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加强与提高时期。之前我国对这条战线的工作讳莫如深,但作为国家安全法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情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由不公开承认情报工作到公开承认情报工作、由情报工作无法可依到情报工作有法可依、由行政命令主导情报工作到法律规范主导情报工作的重大转变,这是国家安全法治的一个巨大进步,也为隐蔽战线斗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当然,更重要的是依据《国家安全法》,建构多元处置国家安全风险和事件的标准化处置程序(SOP),在出现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时,各相关机关、部门可以协同作业,高效处置。当前地方各级国安委运行机制还不畅通,与这个SOP的缺失密切关联。
四是依法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只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时需要首先把握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国家安全法》第一条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条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第九条:"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门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作用,广泛动员公民和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第六章专门规定了公民、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义务和权利。尤其是《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对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作了如下七个方面的义务规定。
其实法律规定的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归宿,只有建立在人民安全的基础上,国家安全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国家所有的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人民来感受、决定和评价的,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国家不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最广大的力量。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覆盖面广、防控难度大、产生影响深。充分发挥人民阵线系统性、体系化的作战能力,强调打总体战,形成汇聚党政军民学各战线各方面各层级的强大合力,才能以全社会全政府全体系全手段应对重大国家安全风险挑战。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唯有人民全民参与才能使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不断获得新胜利,也必然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十大宣讲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断,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高达14.12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实现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局部的现代化,而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全面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约束,也是可利用的条件。我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很大部分在农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将把全世界18%的人口带入现代化,将根本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现代化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性,而且更具特殊的意义和广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