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党课讲稿: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第4/6页)
第二,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新时代,我国在改革文化体制、投资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多方发力,助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公共文化建设作了明确的部署,中宣部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xx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xxxx个,公共图书馆xxxx个,文化馆xxxx个,博物馆xxxx个,乡镇(街道)文化站x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xx万个,农家书屋xx万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2.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等。20xx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的读者达到x.xx亿人,群众文化机构服务人次x亿多,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x.x万场、教育活动xx万场,接待观众近x亿人次。国家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更是广受好评。3.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新模式。加快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截至2022年x月,共有xxxx个县(市、区)建成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xxxx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精准供给机制日益完善,服务效能和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4.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0xx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纷纷转到了线上,如:云演出、云直播、云展览、云综艺、云参观等,让公共数字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丰富多彩、优质的线上服务供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社会主义文艺引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1.导向鲜明,弘扬主旋律。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此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文艺界的共识,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化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文艺作品。2.与时俱进,传递真善美。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新时代,除了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题材作品以外,一大批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的文艺精品也广受好评,并登上了世界舞台,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及戏曲、民族歌剧、交响乐等重大工程项目,引导创作,打磨提高,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重大主题,围绕新时代的开拓奋斗,挖掘新风貌、新人物,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不管是传统戏曲还是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都创造了许多新经典。同时,我们还利用新科技手段,促进了文艺高质量发展。我们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舞台艺术开始突破了时空限制,上线、入云、破圈、出屏,各种直播、各种数字演艺十分活跃,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欢迎,社会反响也非常热烈。新技术手段助力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五)加强国际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意识形态建设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第一,重信守诺,让中国形象更可信。1.中国具有重信守诺的文化传统,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众多讲诚信重道义的历史故事,像"立木取信",展现了商鞅立志变革、取信于民的坚定决心;"一诺千金",褒扬了季布以诚待人,信守承诺的高尚品格。2.言必信,行必果。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承诺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20xx年首次举办以来,累计意向成交额达xxxx多亿美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3.在国际对比中彰显重信守诺的国家形象。20xx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和平友善,让中国形象更可爱。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追求和平,睦邻友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古代与沿线各国人民商品互通、文化交流、科技互动,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史诗。2.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22年x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xx万亿美元,"一带一路"从理念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3.坚持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第三,大国担当,让中国形象更可敬。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越来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1.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面对气候变暖、大气污染、金融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积极参与塑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力量对比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3.在世界和平发展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与使命,累计派出x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成为第二大联合国会费国、第二大联合国维和摊款国。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仍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积极行动,力所能及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情怀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