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9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党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并置阐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意义重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要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不懈努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文化立场是我们对待不同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时的立足点。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彰显着文化自信,牢牢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权,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前,我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有能力在全球性重要议题中发挥作用及为全人类福祉作出贡献,尤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悠久的文化积累和宝贵的社会发展经验为依托,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自信自强,做到心中有底气,手中有力量,脚下有根基,立场更坚定。要在世界文明交流交往中,以优异的创作成就,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伟大成就,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主张、阐释中国价值,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阐释中华文明特质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华文明,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要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从物质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离不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拥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国家治理思想智慧。从精神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精神特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文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以更直观的形式,世界化的表达展示出来,增进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认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具象化,中华文化精髓是对中华文化的提炼概括。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有效形式,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传播,有助于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明更好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要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魅力。要在躬身实践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引领,汇聚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效推动中华文明向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三、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和国家实力、民族传统、文明特质密切相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展现好中国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媒介和公众对一个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以及成果所给予的综合性评价和认定,并由之形成一种综合性印象,能够产生无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国家形象涵盖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集中体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需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更多海外受众接触到承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容,让海外受众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海外受众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理念、价值、情感、情怀等产生自发的认同和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着重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要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重视公共外交,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在国际形象塑造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至关重要。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大小,成为衡量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国际话语权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引领力、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国际话语权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较量实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国际话语权博弈也成为了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反之,国际话语权缺失,在国际社会的应有权利也会相应受到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仍长期处于一个被描述、被压制的弱势地位,其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建构起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国际话语权不是自然而然就获得的,在国际话语权激烈竞争和大国博弈的国际大环境中,必须要进行国际话语权建构。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科学性,集中展现中国建设持久和平、协同合作、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世界决心的概念系统。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全面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质与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必然更深更远走向世界舞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纵观中华文明史,中国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从未发生中断,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不断革新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观,更加积极主动地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交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成就,更加自信地拥抱世界。中华文明已经具备走向世界的条件,也必然能够更好走向世界。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