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守正创新,又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民族之问和时代之问。它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一重大历史结论成立的前提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坚持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质决定它既不会是固定僵化的学说,也不会是抽象教条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内涵、充实底蕴的科学体系。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余年历程,其理论内涵正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回应时代课题和民众需求而不断创新与完善的。
(一)始终坚持立足国情,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懈探索中提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解决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课题,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新境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结合中国改革实际和发展需求,建立极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强化全党的理论武装,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创新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应对风险、克服困难、共创新时代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引,为世界上希望实现现代化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加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步伐。
(二)坚持传承文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时代的变革、实践的发展、人民的需求、文化的革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理论遇时而新才能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不仅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实践,而且紧紧依赖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两个结合"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毛泽东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回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宣传和阐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曾将古文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创造性地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被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话成为20世纪70年代影响深远的战略名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曾用"小康之家"来阐释中国的现代化。此后,"小康社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谈及国内形势时说:"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〇二〇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推动理论与时俱进,使之符合社会变革、人民需求,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生命力,守正创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辩证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郑重宣言:"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正是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发展的有力证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坚持实践创新,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内容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定时代产物而又超越时代的限制,随着实践变化而融入新的内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余年辉煌历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印刻在书本中晦涩难懂的篇章言语,而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用以指引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工具。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跳出了书本的框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多样化生活化的形式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其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发展路径都具有了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真正落到实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契合中国救亡图存的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在内忧外患时期,党带领人民艰难摸索,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革命形势,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存在"空间距"和"时间差",我们在探索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坎坷,也遇到了一些低潮,如中国革命早期,由于发展形势复杂,无产阶级运动没有先例可循,理论宣传环境比较差,斗争经验明显不足等,出现了教条主义、思想固化等问题。党及时纠正了错误思想倾向,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形成了第一个历史性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应该坚持"有的放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中国实践中加以发展,充分考虑中国革命实际情况,不断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从而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二)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纠正认识误区
恩格斯指出:"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不仅批判了脱离实际,否认革命实践经验,只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思想误区,也批判了另外一部分过于拘泥于自身革命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抛诸脑后,忽视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盲目前进,忽视革命道路全局性的错误观点。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毛泽东还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论著,及时纠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时遭遇的思想认识错误,为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除思想禁锢。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解放思想,从实践中走出思想误区,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加强理论自身在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承继不同时期党的优秀经验,又根据世情国情党情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每个历史语境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都各有区别,不同发展阶段也有着相异的历史任务,其理论建设、思想受众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但每个阶段在思想品格、理论成果、精神气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阶段国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纠正发展道路上的失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质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三、坚持文化创新,不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魅力
加强思想和文化教育、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守的优良政治品格,它既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武器。中国共产党秉承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勇于直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正视自身发展的短板,用刮骨疗毒的勇气、刀刃向内的魄力坚决革除发展中出现的弊端,不断总结经验,纯洁党的思想,优化党的作风,坚持文化创新,筑牢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一)始终坚持理论学习透彻性,文化创新内化于心
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表明,只有矢志不渝地坚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历经风雨,但依然风华正茂,焕发着独有光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始终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并倡导全党干部要坚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性。
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本质上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决定了它不同于以往其他哲学。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具有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特质,它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立场,始终坚持斗争,指引人民改造世界,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是人类精神的精华。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真正听得清楚、学得明白、懂得透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运用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说明白、用实处。
(二)始终坚持理论宣传有效性,文化创新外化于行
中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正确道路的选择,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引,道路的坚持和制度的坚守更需要理论的阐释。只有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才能正确地引领人,只有经过理论验证过的具有科学性、符合实际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才具有逻辑力量,因此提高理论宣传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
1.在党内教育方面,注重对党员干部理论素质的培养。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发挥党的理论引领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始终以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通过人民群众能接受、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将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融合,同时增强理论、文化的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和脱离群众生活的形式宣传,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2.在理论宣传方面,注重内容形式的更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精神食粮,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将理论宣传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准则和教育手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使其富含中国底色、中国气派,在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传播力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特别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
3.在网络宣传方面,注重对网络的管理。目前,网络作为传播体量大、宣传速度快、涵盖范围广的新兴文化聚集地,各种思想或理念相互碰撞,影响人们的客观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把管理网络舆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观点与方法运用于网络宣传工作,坚决抵制不良文化渗透。要加强网络宣传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要坚持党的正确理论引领,促使广大网民自觉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4.在舆论宣传方面,注重加强监督、引导。思想舆论引导历来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掌握思想舆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把握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全局。理论武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握好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特点与规律,善于运用人民群众所能接受、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努力提高文化建设的指导力量,充分展现党的意识,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领导。
5.在文化理论表达方面,注重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注重表达的内容,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丰富文化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表达自然要坚定民众立场,维护民众主体,心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及"扎牢制度的笼子"等生动形象的话阐释深刻道理,对文化宣传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将枯燥的内容生活化。
(三)始终坚持理论传播规范性,文化创新纳入制度
上一篇:护士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