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8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党课:习近平大历史观

中国人素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善于从历史得失中汲取经验智慧。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就如何认识历史、怎样对待历史、何以发挥历史的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历史观。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提出

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了他的大历史观,对历史的本质、规律、经验等做了科学客观的界定和阐释。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和根本遵循,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从大历史的视野论述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价值和意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大历史"概念,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大家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这表明我们既要把握历史发展主流,又要关注历史格局演变,还要以大历史维度审视中国的发展。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讲话明确表示我们应该从时代潮流、历史趋势看待中国改革开放,要认识到变革和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这种大历史观是在习近平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观,是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旨在将事物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进而分析事物的历史状态、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力求对事物作出客观而深刻的分析。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

习近平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把历史现象放到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结的时间长河中考察,从而联系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与现实,进而在探索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

1.大历史观具有把握主流的全局观念。历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其表象可能姿态万千、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有规律可循的。习近平强调要全面、具体地把握历史对象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对象置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中全面分析,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不断前进、上升的,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历史现实多么复杂,人类始终都要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向前。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规律,同时在前进性中把握曲折性,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历史表明: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科学的道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变局中屹立不倒。习近平认为中国发展必须依据中国具体情况、遵循中国发展规律,指出"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回顾中国发展的历史道路,我们始终依据历史发展逻辑,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把握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也要正视历史上发生过的曲折错误。对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艰辛探索,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这才是历史的主流。因此,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上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复杂性。习近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要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全局观念有助于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于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的巨大贡献,要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要确信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坚信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2.大历史观具有贯通古今的整体视角。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习近平在对历史进行分析时,注重把握历史现象本身的内外因素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有机联系。习近平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历史事件的源流和发展进程。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力求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和历史智慧,同时致力于为现实服务,强调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更好地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曾引用《旧唐书·魏徵传》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典故,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习近平大历史观具有贯通古今的整体视角,以过去的历史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与历史对话,汲取历史中有益的成分,摈弃历史中糟粕的东西,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辩证的智慧和方法。"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战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史、探索史。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错误和挫折。对此,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即使是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对我们党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3.大历史观具有联通中外的开放视野。全球化浪潮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部分,中国的问题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民族的历史也进入到向全球扩展的世界历史阶段,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观察中国的问题,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来审视。习近平不仅主张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吸收历史经验,而且强调"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历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把握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将本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坚持用开放的视野来分析历史。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两个大局"正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深刻体现。习近平主张尊重历史的民族性,强调"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基本国情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习近平还注重历史的世界性,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审视中国现实,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了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大历史观没有将视野仅仅局限在中国古今,而是放眼全球,以联通中外的开放视野,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三、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实践指向

1.科学把握历史主流,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思想武器。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想方设法地误导人们接受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造成严重的社会思想混乱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国史党史为切入点,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肆意抹黑和丑化英雄人物以及领袖人物,企图混淆历史的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改革开放的合理性。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对当前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有力的反驳与批判。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习近平大历史观始终坚持以全局性、整体性的视角看待党史,强调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发展进程、科学研判历史发展趋势,从历史的表象中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流和本质。例如,在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习近平强调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所以对前后两个时期的评价不能相互否定。

2.总结百年党史经验,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现实支撑。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深刻结论,它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而来的伟大成就,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凝练的宝贵经验,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升华而来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对党的历史认知越深透,历史自信的根基就越牢固。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历史自信就越坚定。因此,只有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规律,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创造历史伟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3.汲取历史智慧,为实现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实现和平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和期许,但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冲突与对抗仍时有发生。要实现人类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就需要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获得启迪。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善于从前人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做到鉴往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道路不仅是立足于本国发展需要汲取历史智慧,更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大历史观用联通中外的开放视野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总体判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实现和平、维护和平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秉持正确历史观,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我们唯有在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进彼此的了解,尊重彼此的选择,才能做到求同存异,更好地从历史的启迪中探寻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愿望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以中国道路为借鉴,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重视历史的作用,汲取历史的智慧,进而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让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信念和共同选择。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