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学思践悟 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6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分钟

党课:学思践悟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鲜明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重要论述,为拓展选才用才视野、招揽全球优秀人才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一论述,对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的历史渊源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要义是要将所有支持中国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才问题,早在2003年8月,他就指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新人才观历史底蕴深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的继承弘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自古就重视人才,特别是在人才作用、人才标准、人才选拔、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思想结晶。在人才作用上,明确提出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关键。例如,我国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提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墨子提出"尚贤者为政之本"的思想,把尊重人才的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的高度来看待。在人才标准上,批判了以出身、富贵、亲疏作为用人标准的任人唯亲路线,论述了德和才的关系,提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例如,早在春秋时期,墨子就提出"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曹操在他提出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北宋司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唐朝唐太宗提出"能安天下者,惟得用贤才"等等。在人才选拔的方法上,强调多方考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人才状况。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刘勋强调切忌"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直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在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提出了量才录用,各取所需的原则。例如,北宋时王安石提出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取其长,避其短。二是诚以待,信不疑。三是任其专,久其职。凡此等等,无不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宝贵的人才理念。习近平吸收转化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特别是把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成功转化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天下英才"由教育对象易为使用对象,将"天下英才"由被动的"得"变成主动的"聚",这一转变,不仅是语言的创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蕴含了习近平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对人才工作实践所提出的新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丰富发展。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其确立形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深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任何历史的画卷都不能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和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阐释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各支部的领导人应该选用工人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并设想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用人制度,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不断走向高潮。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列宁对马克思的人才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政权的立场上,提出和阐述了人才问题的观点看法,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多次提出要研究人,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的思想。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多次强调"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论断的提出为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在斗争中不断争取、吸引、汇聚和培育优秀人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选拔成千上万的干部,既要按部就班,又要不拘一格。在革命时期,尤其要不拘一格。"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四个尊重"重大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人才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人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干部军队的政治文化教育,到工农群众的基础教育扫盲,再到健全的现代化教育体制,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到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全方位的政策体制,在自主培养人才、汇聚各方人才、团结引导人才方面,都有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

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的理论逻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习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相互贯通,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又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工作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必须准确理解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

(一)政治需求:"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引领与吸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重视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是我们的时代要求和政治需求。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种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最大限度把各类人才团结、组织和凝聚起来。在当前思想战线上,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入"和"反渗透",冲击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至关重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人才,如果不具有防范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的警觉,不能树立起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念,不把国家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小我大,就无法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只有真正树立,才能把那些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吸纳到我们党内,使我们党的队伍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能聚集和团结全社会优秀人才的队伍,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善于培养使用人才、广纳吸纳人才的组织,使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二)理论探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与路线。选贤任能,培养集聚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习近平明确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党的人才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这一重要论述,为培养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根本尺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是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需要。"以德为先"之"德"重在政治品德,它是人才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决定着人才的根本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它为人才确定了服务目标,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人才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指南针"。任人唯贤即把"以德为本""德本才末"等基本准则在治国之道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提倡"惟好不从众"的治国方略,倡导"有德之人",以实现"以德治国",战胜群体的短见和非理性,实现"良政善治"。目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形成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造就这样一支队伍、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关键是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与路线。

(三)人民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人才植根于群众,来源于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所领导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五十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9191.4万名党员,468.1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全球大党。就是因为我们的共产党可以集中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都聚集起来,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地利用,达到增加数量和赢得民心的结合。因此,选干部、用干部,实质上就是要把最好的人才选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为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是要把党和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好的、好的、有能力的、对党和国家忠诚的、得到群众认可的和好的人才集中在一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对于确保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素质追求:"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梯队"搭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引领者,人才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尽管我国在人口数量和素质上已经超越一部分发达国家,但是人才结构依然不够合理,缺乏高精尖人才。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这个时代,既需要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人才,也需要有一大批爱党爱国、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科学家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有理想、有知识、有技术、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工作必须始终瞄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才能在今后的科技创新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必须坚持以经济主战场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突破"卡脖子"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人才优先摆到重要位置,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梯队,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队伍。

(五)纪律务求:"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人才改革的标杆与旗帜。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人才事业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才事业,历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事业不断为人才工程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伟大工程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更广大的舞台。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如何让这支队伍百炼成钢?如何让这支队伍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力量?如何让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如何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些问题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回答这些问题,人才事业发展必须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相适应,将人才强党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处理好人才集聚与形势、开放、市场、环境等现实要素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把握人才集聚的基本规律,改革现有人才体制机制和规律不相适应的部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我们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怀、自信的精神,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梗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在用好国内外人才的同时,敞开大门,广揽国际英才。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紧密地融入到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把那些危害党的事业、蜕化变质的害群之马,坚决清除党的队伍,从而把我们党建设成各类优秀人才最密集的执政党,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六)作风要求:"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大人才观。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重塑着全球的创新版图,重塑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广聚天下英才,加快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然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性不足,没有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的突出位置,谋划部署工作往往见物不见人,热衷于项目和资金,重招商引资轻招贤聚才,习近平曾经批评的叶公好龙现象:重视人才讲在嘴上,写在纸上、难以落实在行动上,实现人才大材小用,引人才置而不用,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国家的竞争力最终是人才的较量,如果能够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将会在未来的世界中赢得主动和优势。新时代的人才集聚,绝不单纯是指一种经济行为,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大人才观,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来衡量人才,不以学历,不以职称,不以资历为单一依据选拔人才,才能打好人才引进"主动仗"、下好人才集聚"先手棋",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