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弘扬焦裕禄精神 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9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党课: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同志们:

焦裕禄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光辉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加强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非常深厚的"焦裕禄情结"。早在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深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将焦裕禄视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赴焦裕禄工作过的兰考县调研考察,并亲自对焦裕禄精神进行提炼归纳、系统阐述。焦桐花开一甲子,亲清为民一辈子。2024年是焦裕禄逝世60周年,斯人已逝,但他所展现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历久弥新。回顾焦裕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唯有"亲""清"二字最能浓缩和概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最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追求。借此机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学习体会。

一、亲民爱民、甘于奉献是党员干部为政之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焦裕禄和秘书一起骑着自行车下乡调研小片开荒情况,看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婆婆和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在田间吃力地翻耕劳作,一个年老体弱、一个力小难支,焦裕禄见状当即和秘书一起停车下地,一直帮着祖孙二人把地块翻耕完毕才收手。在听说小男孩父死母嫁的遭遇之后,又对其免费上学作了妥善安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群众疾苦焦裕禄总是心有戚戚焉,绝不会视而不见。在一次风雨交加的下乡途中,焦裕禄又成了刚满一周岁的小男孩张徐州的"救命恩人"。当时孩子因为高烧不退已奄奄一息,其父母正为是否扔掉孩子而在雨中哭喊争吵。他上前了解情况后,察觉孩子尚有气息,便一边把自己的自行车让给这对夫妇带上孩子赶往县医院,一边火速到公社给医院领导打电话指示全力抢救,医药费先挂自己账上。在焦裕禄的牵挂与关心下,孩子奇迹般地得救了。一年后焦裕禄去世,这对夫妇带着孩子在焦裕禄墓前哭拜良久难以自抑,后来决定给孩子改名"张继焦",以此铭记恩情并寄托哀思。几十年后的张继焦成为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每当和人们谈起这段往事,老人总会眼含热泪地感叹:继焦的人很多,又何止我一个。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焦裕禄就是通过这一件一件亲民爱民的"小事"凝聚党心、温暖民心,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办成改写兰考历史的"大事",最后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从焦裕禄身上,我们深刻感悟了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为政之德、为民情怀、赤子之心与公仆本色。

二、亲力亲为、勤于调研是党员干部成事之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焦裕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和焦裕禄共过事的人都知道,焦裕禄不习惯"文山会海",而是喜欢亲力亲为骑着自行车下乡跑调研,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他认为"坐到办公室里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只有与人民群众真正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察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短短475天,却依靠一辆破旧自行车、一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以抱病之躯跑遍全县140多个村庄中的120多个,许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后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办法得到了根治或解决。如,针对兰考盐碱、风沙和内涝"三害"治理,他就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接通地气、找到灵感,采取"贴膏药""扎钢针"等办法造林固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收到积极成效。在去修理自己经常下乡的自行车时,他发现街道附近有一个垃圾坑臭气熏天,过往行人无不掩鼻。当听修车师傅说起"可以就地改造成人工湖"的好建议后,他立马表示认可,号召并带领县委机关干部义务投工投劳,清淤、引水、种莲、养鱼,既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可观经济收入;既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淬炼了干部工作作风。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干则必成。从治理兰考"三害"到发展兰考"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焦裕禄在兰考战天斗地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问效于民,更有利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高手从来在民间,实践方能出真知,基层群众中总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智慧经验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三、清醒坚定、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守土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当时的兰考灾害连年,一些干部一听说兰考就联想到"灾区栽干部",唯恐避之不及。焦裕禄临危受命并且义无反顾,他在去兰考任职前的组织谈话中郑重承诺:"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越是困难越是磨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

焦裕禄牢记党的重托,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决心和"赶考"心态来到兰考,自始至终恪尽守土之责,为兰考发展殚精竭虑,为兰考人民鞠躬尽瘁。上任之初的第一场严峻考验,是如何对待外出逃荒群众的问题。兰考过去因为"三害"造成农作物连年减产甚至绝收,一些断粮断炊、生活无着的群众被迫外出逃荒,兰考的"盲流"现象在省内外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为上级领导对此有过批评,县委专门成立"劝阻办"对逃荒群众进行拦截,一是考虑政治影响怕丢兰考干部的脸,二是怕给其他地方政府制造麻烦,三是群众无组织的自发行动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焦裕禄初来乍到并在第一时间多方了解情况,在经过理性分析和认真思考后力排众议,决定撤销"劝阻办",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和开展救济上。他认为群众逃荒是为了生存,人命关天,宜"疏"不宜"堵",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要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群众生存权高于一切,尊重群众意愿就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在兰考火车站的站台上,新来的焦裕禄含泪向逃荒群众鞠着躬说:"真对不起你们,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把你们接回来。"回想当时场景,至今依然令人动容。当时有人好心地提醒焦裕禄注意"追责"的风险,但焦裕禄的回答语重心长让人泪目:饿死人在家里不光是负责任的事,而是犯罪,如果撤销"劝阻办"真的追究领导责任,我作为县委第一书记负全责。

在"唯上"与"唯实"的政治考量中,焦裕禄选择了"唯实",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焦裕禄看来,党性和人民性从来是高度统一的,群众利益和组织利益本不应该发生对立,如果出现对立局面,责任在组织不在群众。只有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才能真正尽责于民。切实维护好群众的生存权益和根本利益,就是对党的最大忠诚。

四、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能吏寻常见,清廉第一难。兰考所在的开封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文化发源地之一,"开封府""包青天"等清官文化标识对后世一直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在中国,一名官员是否清廉一直是百姓爱戴、历史认可的基本标准。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焦裕禄以"坚持廉洁奉公、坚决不贪不占"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就带头去干,干就干好;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坚决不干,也绝不允许别人干。因为儿子免费看戏的事情,他不光严肃教育儿子并及时补交了票钱,还围绕这件事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专门主持制定了包括厉行节约、移风易俗、反对特权、惩治腐败等内容的县委《十不准》廉政规定,从源头上扎紧制度的"笼子",体现了在作风建设上的先见之明,以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觉悟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时,仔细观看了几经修改的《十不准》手稿,详细听取现场讲解,并对随行人员认真地说,中央制定"八项规定"时,曾受到《十不准》的启发。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焦裕禄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焦裕禄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焦裕禄精神早已跨越时空化作永恒,还需要我们不断去传承挖掘、见贤思齐,继续发扬光大。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