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0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作出了重要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一域带动全局,以重点破题引领全面破局。

一、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的牵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一)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方向上具有引领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全局工作中的首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牵引性作用不断强化,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其他领域改革的舵手和风向标,能更好地把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深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也将影响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改革全局成败具有关键性。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首要环节,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其他四个方面建设的前提。在发展面临的一些复杂交织的问题中,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能够带动其他领域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基础性改革,许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内生于其他领域各项改革之中,比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如果没有确立,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制度、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其他领域制度性改革举措就难以推进。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成败。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历史实践中显示出必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其中最重要的实践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历史实践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二、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需要率先认真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尽快走出深水区。

(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和战略制高点,只有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更好起到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引导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同时,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重要实践领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坚持做大"蛋糕",提升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效率,扩大整体经济体量,又要坚持分好"蛋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三)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活力是目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商品、要素以及经营主体自由流通、配置、发展的活力;但秩序是前提,是保障商品、要素和经营主体发展活力的大环境。活力和秩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统一,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规范稳定的市场秩序。

(四)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新变化本质上反映的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影响经济质和量的提高,更是事关社会每一个群体、每一个领域的系统集成性改革。这就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经济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深度融合、协调配合,提升改革的整体效能。

(五)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也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把安全置于治国理政的全局高度,强调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就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既要重视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建立,又要关注粮食、能源、数据等战略性产业安全发展;既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又不能忽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巩固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坚持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数据跨境流动、政府采购、人员往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改革措施,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外资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坚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市场主体充分涌动,释放巨大活力和竞争力。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促进全国市场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提升微观主体竞争力,促进分工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和边界的持续扩张,促使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断释放。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建立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促进公平公正执法,提高综合执法效能。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目前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升温,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问题突出,国际大循环的环境遭受较大挑战,必须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及国际大循环堵点淤点,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三个基本要求:其一,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其二,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其三,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配性,锻造供给链长板,补齐各个环节流通循环的短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营造敢创新、能创新、愿创新的环境。另一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深化改革发展数字经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越来越突出,数字经济不仅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也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冲击。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业务流程重塑,以数字化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等数字经济新特性与中心化国家治理体系存在冲突,人工智能对伦理、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冲击日益突出,必须全方位深化改革,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推动人工智能等健康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