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学习全会精神,用好改革这一招,推动XX林业事业再上新台阶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1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分钟

党课:学习全会精神,用好改革这一招,推动XX林业事业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今天给大家上党课,既是工作任务,也是难得的和大家就全会精神进行交流的机会。上次的党课,我和大家分享了长征精神。这次,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就探讨如何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和大家交流。这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改革是贯彻全会精神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内容,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深改委主任,主持X次中央深改会研究改革重大问题,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提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这次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于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事业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任务很多、时间很紧,我本想从中拎一块内容来讲,但纵观全会,改革贯穿始终,索性就选择了"改革"这个两个词。二是省委、省政府有部署。省委X次全会,省委书记X所作的报告中总结了5条经验,其中1条就是"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动力",要求"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推动"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干部"做改革'闯将',勇于突破惯例、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开拓创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就必须对改革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三是当前林业工作有需要。国发X号文件明确林业的"X"项任务及国家林草局给我们的X项试点任务,都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完成。之前,我多次讲过我省林业工作已经到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实现突破,唯有改革。

总之,希望通过这次党课,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产生共鸣,能够更加坚定地在改革创新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今天讲三个问题。

一、改革的动力依据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我们现在的干部,不是不知道改革,也不是不知道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道理,而是似懂非懂,只知道"皮毛"而没有看到"血肉"。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推进林业改革工作不坚定,"等靠要"思想严重。究竟怎么认识改革?

一是从哲学的视角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律。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既互相斗争,又共同存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他们之间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社会制度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从文明的视角看:人类自脱离蒙昧以来,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改革。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火,改变了饮食方式。创造了语言、文字,改革了信息传播方式,从而使得智人战胜了其他人种,走上了地球生物链的顶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变原有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驯化了动植物,逐步形成定居生活方式,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出现部落、村镇、城市,直至出现分工、阶级分化等,建立起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制度。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大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也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蒸汽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演进。科技创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也倒逼人类社会制度不断革新。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三大元意识形态,君主制、民主制,总统制、议会制、共和制、联邦制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中不断演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全会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改革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流传的文化基因。《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意思就是说,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要变革,变革就会通达,通达才能长久立足。只要按照这个规律来做,就会无往而不利。回顾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不乏改革者,战国的商鞅、吴起、赵武灵王,汉朝的董仲舒,北魏孝武帝,唐朝的姚崇、韩愈,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清朝的康有为。鲁迅先生曾讲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改革精神一直都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基因里面,这也是造就我们这个灿烂文明的重要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中,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要坚持守正创新,这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是从党史的角度看:自1921年成立,我们党就一直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先后出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后,才寻找到新民主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摸索中改革,曾经发生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还是不改革,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争论一直存在,但我们党顶住了压力,并通过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书记深刻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三中全会强调要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

以上是从4个视角理解改革的动因。当然,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去分析。但无论怎么看,总归一条,那就是"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这也正是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所在。

二、改革的林业实践

林业发展史同样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一代代林业人接续传承,上下求索、革故鼎新,才创造了绿色奇迹。去年,我在多个场合和大家分享了X林业史,这里和大家回顾下我国林业发展史。

在我国,林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史记》记载:"黄帝之孙颛琐静渊而有谋,养材以任地。"西周末年,开始出现林地交易。公元前913年周共王时的卫鼎铭文是最早的林地买卖契约。战国时期,山林政令、林木贡赋、边境造林、春季山林防火、森林采伐运输等均已有专人负责。秦汉时期,出现了少府、上林苑令等专门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林资源的职官。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魏王花木志》《竹谱》等专门林业文献,林业保护律令条文不断丰富。唐朝五代时期,人工育林开始兴起。宋至元朝林业快速发展,开始大规模营造边防林。明清时期,林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大量林业科技名著开始涌现。我们所知道的《天工开物》等著作都有关于林业生产技术的记载,甚至很多技术现在还在沿用。近代以来,林业在曲折中仍然不断改革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中国第一部《森林法》。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便提出"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国民政府更改为每年的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随着国家发展,不断探索改革。建国之初,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需要,林业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主要方式是大面积采伐天然林。这一时期的林业为保证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需要,打破经济封锁,巩固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段历史在电视剧《青山不墨》中被生动的展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进入木材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时期。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启了以生态工程推动国土绿化的先河。1982年,国务院发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198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7年,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成立。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开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新里程。国家相继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黄河、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00年,中国成为湿地国际第57个国家会员。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三个转变"战略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2010年,国务院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2011年国家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把林业工作更是摆在了新的战略位置上。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森林是钱库、粮库、水库,更是碳库""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总书记的指引下,2015年,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启动,森工企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国4800多个国有林场踏上改革征程。中央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2017年,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8年,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2020年林长制在全国上下全面构建。2021年,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的推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不到9%,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2%,再到如今的24%,逐步成为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3年的"双增长",对世界森林增长贡献率高达40%以上。

回顾我国林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林业一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跳动,一直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而且,可以特别明确地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想至少有3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在变。由向自然索取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将保护与发展割裂到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两山"理念,从单独的林业建设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建设。二是发展目的在变。从获取木材转变为保护和修复生态。从植树造林不断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到森林经营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单独的森林观,到大食物观、大生态观、大产业观。三是发展方式在变。从计划手段到市场手段,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从财政投资为主到社会投资、金融投资多种投资并举。

这次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都为我们林业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三、改革的方法路径

1934年毛泽东曾说过一段名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当前X林业正处于推动转变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国发X号、国家林草局若干措施带来的改革政策的红利期,需要推进改革的事项很多,要求很高。局法规改革处梳理出,需要改革的事项有X项之多。

〔此处省略列举的具体改革任务,以避免文章过长,请结合实际修改完善〕

要完成这些改革任务更要讲究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推进改革事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和三中全会精神,谈一下个人理解,便于大家在具体工作中把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进什么""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改革为了人民。这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各部门、单位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比如,鼓励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不能以牺牲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利益为代价。比如,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能侵害群众利益。二是改革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基层智慧和基层原创性经验非常重要,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变"改革等等,都是基层群众摸索出来的。今年我们仅"一市一示范,一县一试点"涉林任务就有X项,对这些任务,我们要做的是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把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然后又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另外,我们正在谋划发展的X产业,我省很多地方之前就有人工栽培的经验,这些基层探索的经验,证明了X产业在我省发展是适宜的、是可行的。下一步,就需要我们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三是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要求我们要聚焦全局谋划改革,多推出一些有利于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举措,多推出一些能够让林区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举措,多推出一些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比如,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要重点思考的是怎么将老百姓手里的林业资源变成可增收致富的资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