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国资国企系统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在2024年国资国企系统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演进经历了党建服务业务发展、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党建与业务初步融合及党建与业务融合走深走实四个时期。纵览国企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提高思想认识前提,以党建促企业生产质效提升是基本任务,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重要保障。迈上新征程,要找准党建与业务"融、化、促"的着力点系统发力,以"融"为基础打造党建与业务贯通的平台,以"化"为动力提升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效能,以"促"为目的发挥监督考核与反馈的联动作用。
一、准确把握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历史演进
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形成理路可追溯至建党之初,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植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有了创新发展。
公营企业党建服务业务发展时期(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国有企业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公营厂矿的规模、影响和销售区域并没有扩大到全国,但在党的文献及当时领导人讲话中已有"国营企业""国营经济""国家企业"等称呼。如毛泽东在1934年1月24-25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营企业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中央苏区时期、陕甘宁边区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党对军工企业采取军事管理模式,民用企业实行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委员长组成的"三人团"制度。此一制度1943年3月开始取消,改为厂长领导下的厂务会议制度。1948年6月,华北工商会议通过《公营工厂的经营管理问题草案》,要求公营工厂"必须实行厂长负责制",同时设立企业管理委员会,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纵观这一时期党的领导和建设经验,厂长负责制是公营企业主要管理方式,党的领导以企业外的计划和指导为主,党的建设以服务企业生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党建与业务处于松散配合状态,两者的融合处于萌芽状态。
国营企业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时期(1950-1978年)。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对国企的领导在不同阶段分别推出了"一长制"(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制、"两参一改三结合"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长制"强化厂长职权,导致国营企业中党的政治领导削弱,于是中共八大开始全面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8年8月,企业党政领导权被革委会取代,此一制度中断。1972年至"文革"结束前,党组织恢复对企业的领导权,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党的领导和权力在企业中得到强化。这一时期,国营企业党组织普遍建立,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党对国营企业的领导比较重视,尽管对于党建与业务关系的认识处于初始状态,然而党组织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引导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初步融合时期(1978-2012年)。改革开放之初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78年10月邓小平提出"企业的重大问题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企业改为"国有企业"。党中央颁布多份文件,要求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建立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一阶段国营企业党的建设经历了对过去重"政治挂帅"轻经济发展的理性纠偏、退出"一元化领导"和起保证监督作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已现端倪三个时期。国企党组织已初步嵌入企业管理系统,并在国企科学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融合走深走实时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为纠正部分国企重经济轻政治、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党中央提出国企党组织"双核心"理论。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此后,中组部、国资委党委连续发文,要求国企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细化党建工作责任清单,量化到岗、明确到人、具体到事。国资委此后每年对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及薪酬奖惩挂钩。2020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从治理架构上确保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和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有机统一,从顶层设计上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各企业又层层传导压力,赋予党建工作以鲜活的业务内容,促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融双促"。
二、深刻领会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基本经验
梳理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党建对业务的推动作用及与业务的融合是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深入的。总结建党以来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新发展阶段党更好领导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指南。
提高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思想站位是"双融双促"的前提。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程度与方式,不仅与国企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而且与党组织提高思想站位并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有关。一方面,党建的有效性需要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国企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有力支撑。只有提高对党业融合的思想认识,才能将党建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在公营工厂设立党支部并发展党员,发挥优秀党员在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用,确保完成生产计划。当然,由于党对国企党组织的建设及重视程度不够,党支部主要负责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进步、销售方法等的关注度不够,企业内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属于松散的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营企业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方法,企业内党建与业务融合未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部分国企员工在思想认识上根据国外企业组织管理结构没有政党参与而错误地认为企业党组织加强对国企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符,因而轻视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导致不少国企重经济轻政治、重业务轻党建、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大量存在。新时代改善党组织弱化、虚化状况要求所有国企党组织提高管党治党意识并提升和创建党建与业务贯通的平台。通过发挥党组织"双核心"作用,创新国企党业融合方法途径,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效果必将日益彰显。
以党建促企业生产质效提升是"双融双促"的基本任务。国企党建肩负政治经济双重任务,应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服务企业生产为原则。《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提出支部应"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发扬和巩固工人的劳动热忱,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并要求党员"学习和具备最熟练的技术"。《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要求国营企业党委"要用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规定,企业中的党组织应正确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保证生产建设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国企党组织必须"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高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建促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提高不仅写入了国企发展各种规章制度中,而且是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共识。毛泽东在1942年所做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工厂内,行政工作、党支部工作与职工会工作,必须统一于共同目标之下,这个共同目标,就是以尽可能节省的成本(原料、工具及其他开支),制造尽可能多与尽可能好的产品"。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一个工厂的党委,总必须保证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成本方面完成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则提出"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双融双促"的重要保障。国企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曾长期困扰和阻碍国企的发展,是国企领导体制多次变更的主要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公营企业党建知识和专业技术两者都熟悉的党员人数不多,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吸取以前党建工作不足的教训,实行"党委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时期重党建轻业务、重政治轻经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营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员干部党建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党建经验的丰富,党建和业务在管理和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融合水平不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认识到培养既懂党建知识又懂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解决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关键。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企业党组织应"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首先,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使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得到较好贯彻,使国企各部门在党组织的强力推动和宣传引导下精准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使党建与业务实现有效融合。复合型人才能深刻洞悉党建对业务的促进作用以及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方向和途径,从而采取有力措施在目标、组织、制度、平台等方面为两者的融合准备条件。再次,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促进企业持久发展。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在知识储备、技术创新、战略谋划、管理高效方面的潜能必然爆发出来,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不断汇聚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工作合力
迈上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探索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现实进路,要沿着"融、化、促"的思路,找准着力点围绕"双融双促"模式的融合平台、转化效能、反馈机制等方面系统发力。
以"融"为基础打造党建与业务贯通的平台。"融"是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构建发展的基础前提,要以队伍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打通"双融双促"在指导理念、主观意愿、具体操作和结果运用上的融合路径。一是要健全组织设置,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机制融合。建立党组织及时覆盖、适时优化工作机制。根据企业各部门条块不同的组织形态,将党支部建在项目组等事业发展第一线,确保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协同推进、党建引领方向与业务行动路线相一致。探索跨部门交叉领域党支部设置方式,同步优化重大项目平台党组织设置,助力企业围绕中心工作同步开展组织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不留死角,强化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谋划部署对接,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二是要整合平台建设,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载体融合。"双融双促"模式的创新构建需要精准聚焦把握好党建和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力点。要锚定载体创新来开展平台建设,把党组织服务功能、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同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相结合,从"小、实、活、新"的实践活动入手来整合打造"双融双促"的工作平台和活动载体。此外,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与所属行业、地域的其他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在党建上的联建共建路径,整合共建平台,以党建的"大融合"引领各自业务的"大发展"。
以"化"为动力提升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效能。在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构建运行过程中,"化"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是以"双融双促"模式理论认知指导构建实践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化"的动力作用,提高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效能。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教育管理,将思想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基本点,强化党员职工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融合一体开展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工作,牢固树立抓党建、强队伍、促发展工作理念。要树立学以致用导向,提升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拓展学习方式多样性,特别是要发挥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结合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开展学习交流,推动形成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导向。二是要突出党建品牌正向引导,将品牌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品牌是具有增值溢价作用的无形资产。推动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创新发展,突出党建品牌正向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各国企要深入分析研判,围绕企业自身发展历史、行业特色、工作特点打造党建品牌。要扎实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创建活动,形成以机关党委为中心、一支部一品牌集体发力的国有企业党建品牌矩阵,切实凝聚"双融双促"合力。
以"促"为目的发挥监督考核与反馈的联动作用。要实现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科学构建与长远发展,要锚定"促"的目的发挥监督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动态性作用,真正实现"双融双促"良性互动。一是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在国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模式的构建发展过程中,监督考核体系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完善纪检监督、政治巡察、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一体的监督体系,实现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管的有机结合。通过设置巡查组、责任追究委员会等监督考核平台机构,在开展政治巡察的同时,结合企业业务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关键预警点整改专项督察。二是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宏观上要健全联动评价机制。要把党建工作考核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前置约束条件,把党建和业务融合工作情况作为部门党建述职评议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真融合、共发展。微观上要强化考核体系对接。将党员职工政治学习、作风表现等指标纳入季度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工资水平、年终评优等挂钩,保障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推进。要建立动态反馈评价调整机制,通过深入调研、动态监测企业"双融双促"模式的运行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研判对关键运行节点进行动态调整优化。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