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4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7篇(第48/88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16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39分钟

培育结合起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谋划,全方位整体推进旅游各类配套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区通过深入挖掘汕尾特色美食文化,结合二马路、三马路老区改造工程, 打造"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擦亮"食在汕尾""汕尾味道"美食招牌;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创新宣传载体,通过AI、VR技术落实景区及非遗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感受、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文旅新业态;大力开发绿色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健康养生等多种发展模式,把资源转变为产品, 打造相关的文旅项目;以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契机,通过线下渠道和线上电商服务平台推广乡村特色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同时,该区推动国家3A旅游景区创建以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申报工作。去年以来,汕尾老德头海洋文化园通过国家3A旅游景区评审,捷胜镇农首生态园被评为2021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捷胜镇军船头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马宫街道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去年,该区接待外来游客348.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4亿元。仅今年1至2月份,该区共接待外来游客102.35万人次,比增36.92%, 旅游总收入7.58亿元,比增47.47%。文旅融合为城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属于本土的文化产业因旅游而更具活力,让旅游产业因文化而变得更有魅力,让经济社会发展因文旅融合发展而更添"动力"。

谱写农业强国襄阳篇章

襄阳市奋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4月6日)

粮食总产量93.87亿斤,稳居全省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6.7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7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二202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稳生产保供给,大力固成果守底线,着力强建设促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

聚力稳产保供,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首责首抓、主业主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千方百计稳面积、稳产量,"米袋子""菜篮子"实现双丰收。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188.41万亩,实现稳中有增。扛牢"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责任,狠抓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

2022年,猪、牛出栏量居全省第一,羊出栏量居全省第二,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一,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度54.73万亩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批复并陆续开工。预计今年5月底,全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5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七成以上。大力开展耕地撂荒问题清理整治,去年初锁定的撂荒面积2.66万亩已全部整治完毕。农业新品种培育示范取得新突破,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个,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引进的油菜品种"中油杂501"、小麦品种"扶麦368"、玉米品种"黄金粮MY73"测产创全省主产区最高纪录,其中"中油杂501"创全国主产区最高纪录。

持续推进机械助农。全市新增各类农机具15276台、农机总动力28.3万千瓦,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22%,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稳步推进人才建设。2022年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4559人,新招录"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200名,遴选68名示范带动强的产业振兴带头人入选全省产业链"头雁"。

二、龙头引领产业全面开花

聚焦粮食、茶叶、蔬菜、生猪等重点农业产业链,新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市级龙头企业126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一。

龙头引领让重点产业链建设方兴未艾。2022年全市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1

个,盼盼食品精深加工、牧原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43.83亿元,同比增长14.45%,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到23万亩,茶园基地面积达到43万亩,有机产业认证基地面积达到32万亩,特色主导产业覆盖面积达到330万亩。

农产品品牌多点开花,"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登上央视,"襄阳大米"公共品牌重磅发布,"枣阳皇桃"公共品牌获批,"襄字号"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响。襄州区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全域提升构建和美家园

聚力全域美丽,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持续推进农村"两基"补短板建设, 第三批村已全面完成建设。襄州区毛岗村、南漳县斑竹坪村乡风文明做法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优秀案例。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2022年底,全市完成农村户厕建改1.4万户,14个省级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完工。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市2467个行政村常态化开展"五清三建两管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广大农村实现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一时美"到"时时美"转变。谷城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襄州区被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漳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围绕扛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打造数字城市建设"保定样板"

数字保定建设工作综述

(2023年4月6日)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数字保定建设,已经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搞、必须要搞,搞不好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淘汰出局的问题。"一年前的3月31日,在全市万人参加的数字保定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党晓龙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强势推进,数字保定建设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点石成金,正展现出勃勃生机:设计中心数据服务产业聚集区建设成效明显,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入选国家首批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城市,与中国移动签署数字保定战略合作协议,"1499"数字保定建设全面开花。

坚持高位谋划、完善架构。从战略高度和全市大局出发,制定"12346"发展思路,编制完成《数字保定建设"十四五"规划》《数字保定建设方案》, 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遵循。搭建科学合理、高效协同的组织架构,打造"1+3+N+1" 技术架构和"1499"工作体系,形成了具有保定特色的数字化改革架构体系。市政府与中国移动签署数字保定战略合作协议,数字保定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数字保定建设进入新时代,驶入快车道。

坚持提升素养、凝聚共识。把提升数字化素养放在首位,建立数字保定周记制度,成立数字保定工作微信群、首席数字官工作微信群,累计发布外地经验做法521篇、工作周记3300余篇、报送工作周报2380篇。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100余场,组织典型经验交流分享,同时大力度、多角度宣传数字保定建设,各级干部用数字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各界的数字认知广泛提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