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前线文稿汇编-30篇(第11/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80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61分钟

毕娟王鹏

2022-0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特色优势

目前,京津冀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双轮助推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依托较为完善的产业和政策环境,京津冀发展数字经济的土壤相对肥沃。在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存储处理、数据内容开发、数据加工挖掘等方面均具备数据要素的天然优势,集聚领先的数字经济生态和顶尖的创新资源。从规模看,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从竞争力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第一梯队。其中,北京是我国总体上最具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城市,在数字创新要素和数字融合应用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此外,天津和河北不断强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区域发展数字经济具备显著优势。注重政策前瞻性引导,超前布局。2017年,北京明确提出要发挥北京数字经济服务资源优势,加速数字经济视角下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提升。在管理部门引导下,北京一方面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本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上升为产业政策。同时产业政策类型也逐步从单一向均衡转变。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能级较高。互联网是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互联网企业有11家在北京。互联网企业对技术的嗅觉最为灵敏,在创新中不断推动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在研发方面,北京的研发经费投入位居全国前列,研发强度为全国第一,高端研发资源、学术科研环境、创新企业表现等均在全国领先。截至2021年8月底,北京5G基站数量达4.57万个,5G终端用户达1215.5万户,均居全国第一。北京还将持续加大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预计到2025年末,全市将建成并开通5G基站6.3万个,基本实现对城市、镇街村和主要道路的连续覆盖。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同发展。从提升区域协同度和竞争力看,北京数字经济雄厚的前端研发设计和服务供给能力可以与津冀传统产业优势互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势能;充分发挥区域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服务区域、辐射全国,全面提升相关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从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看,数字经济可有效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发展,促使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夯实区域发展基础看,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助力三地共建共享共用平台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前沿科技和创新应用领域奠定区域发展的基础,并不断催生三地基于数字经济平台协同发展、相互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

注重解决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瓶颈短板

总体来看,京津冀影响制约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瓶颈不少、短板不少,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巨大。必须瞄准突出问题,找准主要症结,着力破解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

区域内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数字经济城市竞争力看,京津冀主要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得分中,北京远远领先于津冀两地,同时河北各城市综合得分平均值落后于其他省份。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各地区前5大核心城市计算数字经济竞争力和方差,京津冀平均得分70.9,方差为144;珠三角平均得分79,方差为81.5;长三角平均得分84.6,方差为26.7。这表明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与京津相比,河北数字经济产值占省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较低,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布局和数字消费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从市场主体看,京津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平衡。由于数字化转型预期收益不确定、企业预算有限等因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与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差距逐渐拉大。就市场主体来说,北京的数字经济企业主体较为活跃,其中,拥有约38家互联网企业总部。

区域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不足。京津冀对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尚未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形成联动格局,在关键技术研发、政策资源互通、产业标准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协作框架。从产业布局看,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不够,城市间专业化分工不足,产业协作路径尚不明晰。此外,城市间数字人才等要素流通共享机制有待健全。河北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领域相关高级人才储备不足,京津在数字人才方面容易形成虹吸效应,制约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京津冀加快数字化布局,培育了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用户和订单分布在全国,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在本区域落地尚显不足,融合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力度不够。同时,推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不成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平衡。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传统中小企业转型较慢,而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商、服务商等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度更高。因而,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仍有很大空间。

奋力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新高地

京津冀应强化北京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协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多城联动。在宏观布局上,完善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区域分工。可视情设立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目标方向,制定政策机制,作出部署安排。在区域分工上,充分利用北京科研院所和平台企业集中的优势,产研结合,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水平。发挥北京"三城一区"带动作用,围绕京津、京雄走廊及重要节点,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天津继续推进数字化进程,加速提升制造业、港口和物流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河北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吸引京津产业投资,加快促进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局面。

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优化协作机制。推进多元协同,加快培育智能高效的算力设施集群。加快发展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多元计算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打造先进计算产业高地,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加强"跨界织网",加快布局以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完善京津冀产业协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加快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共同建设分工合作、相互配套、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促进区域数字经济资源要素流通共享。全面推进京津冀数字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健全多层次人才交流网络体系,促进人才政策衔接、要素市场融合、资源优化配置。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数实融合。强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力,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合作为契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合力发展数字经济并推动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北京充分发挥在前沿数字技术领域的引导作用,推动大数据、元宇宙、金融科技等前沿科技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创造全新消费场景。引导和推动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开展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在本区域落地。天津持续巩固提升现有的优势产业,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拓宽数字经济发展领域和场景。河北拥有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应发挥这一优势,推动传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毕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首都新高地

夏文斌夏雯

2022-07-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标杆。进入新时代,北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北京的历史和现实优势,主动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影响力,为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北京新布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外开放是各个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如何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如何充分发挥北京的区位优势、历史优势和现实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精准设定北京对外开放的新定位,这对于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为此,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提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发展新定位、新举措,主要包括"两区"、四大平台和九个重点发力点。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北京市高标准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将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作为核心推动力全方位融入"两区"的布局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整合国内资源、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为全国对外开放融入新活力上持续发力。根据规划,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达119.68平方公里。目前自贸区包括以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生命科学园为核心支撑的科技创新片区,以首都国际机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为核心支撑的国际商务片区,以大兴国际机场西侧可利用产业空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支撑的高端产业片区。这三大板块定位清晰、功能分明、优势互补,既体现北京人才创新优势,又强化国际商务和交通物流的功能。与国内其他自贸区相比,北京自贸区创新功能和高质量优势产业发展更胜一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处于领先地位,助力北京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初见成效。

2021年7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北京以81.01排名第五。对于2020年9月才宣告成立的新型自贸试验区来说,北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如此成效,实属不易。与北京自贸区相对应的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服贸会,历届的主题不尽相同,但有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即开放、创新、共享。开放,意味着我国的服务贸易必须掌握全球服务贸易的创新趋势,在更大范围展示我国服务贸易的水平;创新,意味着必须运用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内涵和方式路径的创新,突破我国对外贸易的瓶颈问题;共享,意味着我国的服务贸易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能够为世界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贸易公共产品。特别是2021年第八届服贸会的主题: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更是将开放、创新、共享的元素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平台建设是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对外开放全方位交流的载体,更是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北京通过汲取全球大都市开放经验,梳理北京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强项,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打造了四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这一平台必将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为国际化提供重要动力。北京作为科技创新的城市,具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科研组织优势,中关村论坛这一平台能够向全世界传递出科研创新的最新信息。北京是多家世界级金融部门所在地,金融街论坛这一平台对于金融开放、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监管等重大金融改革话题都有别的城市难以具备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双枢纽机场开放平台,必将为国际商贸物流提供更大的便利,是北京对外开放的基本保证。除了四大平台之外,北京对外开放围绕以下九个重点领域发力,分别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文旅、健康医疗、教育、专业服务、航空服务。

从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系统布局这一角度来看,"两区"建设是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有特色的标志性目标任务,而要完成好上述目标任务,还需要高水平的平台支撑,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双枢纽机场开放这四大平台,从信息交流、政策解读、经验分享、人才汇集等不同角度进一步强化了"两区"建设的高水平落地,九大着力点则从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亟须解决的问题出发,为"两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发力点。

紧紧扭住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把握各国经济前景呈分化态势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表示,各经济体在疫情发生前优劣势不同、疫情期间应对措施不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世界贸易组织(WTO)2021年10月发布《贸易统计及展望》,预计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0.8%,各国贸易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速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欧等加快出台制造业回迁计划,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布局,跨国公司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双链面临新一轮重构,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短链化趋势凸显。对此,北京需要在国家战略决策、产业政策的引领下,充分把握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精准设计国际贸易布局和发力点,不断完善自身产业体系的布局,特别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服务贸易,积极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如何把握北京在扩大开放、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方面的问题。北京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乘势而上,率先发力,硕果累累。但也要看到,从大的背景上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欧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倒行逆施,加之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都给北京对外开放带来新的隐患。目前,驻京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数量有限,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也不多,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稳定在90余场,与巴黎、伦敦、新加坡等国际会议前10名的城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在吸纳国际游客方面排在第58位,这与北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尚不相称。另外,北京在金融等领域如何对标CPTPP等高水平自贸协定,推进跨境金融开放制度性安排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如何把握北京在教育、文化开放方面的问题。北京作为全国教育文化重镇,无论是历史文化传承还是现实创新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围绕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进一步释放教育文化的优势,还需要通过制度优化、结构优化等方式促进解决。以2019年为例,北京地区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学校平均在校生达到5320人,远超2857人的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北京也是本土学生"走出去"和外国留学生"走进来"的重要区域。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北京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对于北京而言,如何围绕自贸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需求,鼓励国内外教育机构在自贸区设立面向全球招生的国际分校,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建立"在线留学"制度体系,在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和智能技术等领域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另外,如何围绕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北京故事、传播北京好声音,让北京"首善之区"的美名走向世界,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深入分析不足,系统谋划举措。

推进北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路径

在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下,积极推进北京的对内开放。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平台,避免人为设置经济贸易保护区,要将区域经济融入到国内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来考量。北京要加大推进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力度,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落实落细相关政策,解决内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内外双循环的交互节点,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中持续发力。

聚焦"一带一路",不断增强北京对外开放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面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解决全球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据北京海关统计,2020年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9097.54亿元,占北京对外贸易总额的39.19%,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024.07亿元,占北京出口总额的43.4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7073.47亿元,占北京进口总额的38.11%。面向未来,北京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首都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文化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的合作,深入全面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消费习惯和诉求,大力推动演出业、文博业等"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积极打造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平台,在不同文化的互学互鉴中,提升北京文化开放的影响力。

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加大北京对外开放力度。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包含了东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经济体,涵盖全球29.7%的人口、28.9%的GDP,同时还覆盖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两大市场,一个是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另一个是6亿多人口的东盟市场。协定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力度很大,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北京的"两区"建设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研究RCEP对中国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超前谋划相关产业政策,完善自身的相关制度,不断减少负面清单,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全球最有活力的开放区域。

高度关注人才建设,努力率先将北京打造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北京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中,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建设的重要论述,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文化团体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北京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机制体制,构建人才评价新体系,特别是要打破行业、部门的壁垒,消除高层次人才进入北京的障碍,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氛围。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策,高起点精准推进人才建设,要在北京的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培养和使用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夏文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夏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发展数字经济构筑竞争优势

叶堂林王传恕

2022-07-05

数字经济日趋成为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重组全球要素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部分城市凭借较好的基础和充足的资源条件率先探索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抢占数字经济高地,对其他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北京作为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于一体的世界大国首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理应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对比分析北京与国内典型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发现北京在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对进一步提升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数字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测度分析

基于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除北京外,本文选取了11个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城市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天津、上海、南京、青岛、杭州、宁波、成都、重庆、广州、深圳、武汉。这些城市都是新经济或新业态的先行先试地区,这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城市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树立了标杆,并通过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向国内其他城市推广。

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方面,从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与数字经济发展活力3个方面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得分。在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方面,主要由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和电信业务总量3个正向二级指标构成。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方面,主要由数字经济服务业的注册资本额总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字经济相关行业企业存量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从业人员4个二级正向指标构成。在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方面,主要由数字经济服务业新增注册资本额增速、数字经济服务业行业类别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计算机软件著作数4个正向指标构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本文界定的数字经济服务业主要包括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3个数字经济产业大类。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界定的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为产业分类的大类,其中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中类,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设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等小的分类。从综合得分来看,2016-2020年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数提升显著,排名变化不显著。北京稳居首位,综合得分由0.562提升至0.670;上海、成都、深圳基本维持在2-4名,得分分别由0.355提升至0.501、由0.270提升至0.434、由0.279提升至0.433;杭州、重庆、广州、武汉位居第5-8名,得分分别由0.254提升至0.410、由0.224提升至0.373、由0.231提升至0.343、由0.210提升至0.292;南京、青岛、宁波、天津基本处于9-12名,得分分别由0.148提升至0.290、由0.194提升至0.265、由0.152提升至0.232、由0.168提升至0.232。

在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方面,上海和重庆发展基础较好,北京存在一定提升空间。2020年,北京发展基础得分为0.605,排在第3位,与位居前列的上海(0.742)和重庆(0.722)有一定的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北京的移动用户数增长缓慢,2016-2020年由3869万户上升至3907万户,年均增速仅为0.25%,制约北京数字经济流量的快速增加;北京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与自身人口规模不相匹配,如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虽位居第3位,但北京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为747万户,位居第4位,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与人口规模比值为34.14%,与重庆(44.43%)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北京信息通信业处于领先地位,如2020年北京电信业务总量为3251.10亿元,位居首位,是各城市平均值(1637.53亿元)的1.98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起步较晚,但北京正逐渐加快新基建项目建设步伐,2020年北京新基建项目投资数为120个,占总投资项目数量的比重为40.00%,位居第1位;截至2021年11月底,北京共开通5.1万个5G基站,计划至2025年建成6.3万个,基本实现5G网络在市区乡村和交通干线等区域的连续覆盖。

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方面,北京具有显著领先优势。2016-2020年,北京发展规模得分由0.481提升至0.656,稳居第1位。从具体指标来看,北京数字经济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但结构有待优化,2016-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服务业注册资本额总量由17742.60亿元上升至20533.51亿元,5年中稳居首位,但数字产品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如2020年北京数字产品服务业注册资本额为1.21亿元,仅为武汉(38.24亿元)的3.16%;北京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企业平均规模较大,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相关行业企业存量仅为3.08万家,不足各城市平均值的1/2,但从业人员为91.93万人,是各城市平均值的1.79倍,平均每家数字经济相关行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数达到29.85人/家,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北京数字金融发展与领先城市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北京数字金融普惠指数为308.13,处在杭州(326.49)、深圳(324.67)、南京(315.10)之后,位居第4位,结合互联网金融行业注册资本量来看,2020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注册资本量为199.90亿元,位居第3位,与总量排在第一位的数字经济服务业注册资本额相比稍显落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