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文化类文稿-48篇(第3/14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83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95分钟

与此同时,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要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机,通过展示、演出和媒体等载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突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前景广阔。例如,始建于元代的北京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北京持续举办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开展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既讲好历史上北京中轴线的精彩故事,也阐释好当代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同时代的欧洲刮起了一股模仿中国园林艺术的旋风。近年来,北京通过"数字圆明园"和"三山五园国际巡展"等项目,加强了同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以文学的笔触为时代存真为人民放歌

2022-09-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伟大实践,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汲取营养,努力奉献精品力作,为时代存真,为人民放歌。今年年初中宣部出版局启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每月向社会推荐重点主题图书,其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包含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儿童文学等。它们注重"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围绕时代的新气象新风貌进行艺术创造

热忱描绘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和目标追求。当然,文学不能概念化、抽象化地表现时代,而是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选取最能反映新时代新变化的独特素材和热点话题进行艺术创造,让读者在审美的熏陶中读懂时代、看懂国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值得大书特书。报告文学《我的青海我的雪原》追踪援青人的足迹,通过记叙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故事,以小见大地描写了广大援青人的实干作风与工作业绩。作品在叙事中注重大美青海的背景营造,巧妙地反映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

文学反映新时代脱贫攻坚伟业,不仅要书写经济上摆脱贫困,更要表现广袤乡村的社会变革与精神洗礼。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扎根于宁夏西海固大地,以某种现场性和直观性,记录了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众多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光芒。小说《花开如海》写的是一个派驻到春树坪村的脱贫攻坚"尖刀班"的故事,描绘了一群生活环境不同、性格各异、人生志向有别,为脱贫事业奉献青春力量、挥洒青春汗水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作品在人物设置、矛盾冲突、场景描写、叙述方式等方面,尝试运用一些新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努力避免同类题材创作上的同质化和模式化,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文学描绘新时代进程绕不开的话题。这类题材的创作注意角度的选择、形式的设计与意境的营造。《秘境回声》是一部以美丽而又神秘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背景、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儿童小说。作品以两个男孩守护雨林、监测刚成年离群的海南长臂猿"刚子"为主线,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融入探险、科普等内容,同时配以优美的手绘插图,充满童心和想象力,散发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让读者在领略生物多样性的多重魅力中,认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作者充分调动且融入了自己的童年记忆、生活积累与真切体验,为新时代的乡土家园书写"志"与"传",抒写了祖国的山河之美和时代之变。

聆听历史足音,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儿女火热的奋斗历史,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史诗。文学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进行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造,才能成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文学创作要注意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切入历史,既要尊重历史、热爱人民,又要生动形象、风格鲜明。

红色经典与故事记录着中国人民从苦难中奋起、坎坷而前行的历史,如同鲜艳的旗帜,标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与信仰底色,更是嘹亮的号角,激励着人民大众沿着民族复兴的大道坚定前行。对于这类题材,文学发挥自身以艺释史、以艺明理、以艺增信的优势,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表达之间的美学联系,进行有深度、有温度的审美创造。《品味红色经典》以当代视角揭示经典永流传的精神密码,由文艺大家名家、革命后代、文艺后辈及专家学者,回忆讲述或权威解读30余部红色文艺经典,追溯它们诞生的历史细节,重温它们带给人们的经典形象和意象。作品坚持历史的"大叙事"、细节的"微表达"、事件的"深逻辑",在历史逻辑中展开艺术想象,达到了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兼具的艺术效果。

文学对人民群众的书写、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只有触及人的灵魂,才能引起思想共鸣。小说《千里江山图》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惊心动魄的隐秘战争,刻画了一群掩去姓名、藏起过往、躬身入局的革命青年形象。作品运用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与戏剧化的叙述方式,赋予小说人物以合理真实的人性逻辑,洞察极端环境下人物充满矛盾、复杂纠葛的内心世界。整部小说节奏明快,富有层次感,情节密度高,语言动感强,故事在谍战悬疑的惊心动魄中飞速推进。

中国人民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国家富强所走过的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离不开党的领导。文学创作准确把握两者的血肉联系,书写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报告文学《新长征再出发》以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为视角,重温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拼搏奋斗,记录这里的人民如何跟随党的领导摆脱贫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作品通过历史映照现实,具有纵深感,富有穿透力,生动书写了党和人民心连心的温情,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内涵。

让英雄形象立体感人、平易近人

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文学创作有血有肉地刻画人物,让英雄形象立体感人、平易近人。平凡造就伟大,英雄出自人民。文学可以选取普通的英雄群体作为书写对象,从现实的生活与真实的历史出发,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质朴中发现崇高。这就需要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设计情节、描写人物。报告文学《血脉》讲述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克服重重挑战,用心血、智慧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香港供水生命线,彰显了建设者群体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作品在叙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扩建及改造历史的同时,穿插从建设者群体代表人物视角出发的细节描述,谋篇布局合理,语言自然朴实,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报告文学《向死而生》以红军长征生死存亡的湘江血战为背景,运用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替切换、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既从宏观视角追溯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又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当代广西人民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彩故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文学创作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英雄成长与造就的历史必然。小说《金珠玛米小扎西》讲述了藏族牧童小扎西从被哨兵们救助的孤儿成长为勇敢的金珠玛米的故事,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建构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空间感,给读者创造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海拔5200米的冰雪高原,气候恶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却是一个钢铁般的英雄边防前沿阵地。这一典型环境推进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转变,并以点带面,会同哨所里的所有官兵战士,共同演绎了一场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物命运变化和发展的英雄诗篇。

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同文学价值和艺术作用密切相关,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学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报告文学《张桂梅》讲述了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为边疆教育事业拼搏奋斗、助力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故事,深情再现了一位乡村教师依靠坚如磐石的意志书写的精彩人生,深刻反映了一位共产党员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而无怨无悔的崇高境界。作品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娓娓道来,宛如作者与主人公在促膝谈心,又如给张桂梅写了一封无话不谈的长信,构思精巧、文笔优美、催人泪下。

让中国故事接地气有文气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文学充分撷取与利用这一丰富资源,进行审美的观照和艺术的传达,既接地气又有文气,"故事"的讲述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报告文学《望道》以《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为主线,刻画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对革命的上下求索和对信仰的不懈追求,饱蘸厚重历史之墨,兼具生动文学之笔。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呈现了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为主体构成的巨幅画卷,艺术再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演绎出的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与百态人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作品叙事线索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刻画历史人物有根有据,是用心讲述觉醒年代的壮丽篇章。

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不仅呈现中国筚路蓝缕的过往与辉煌灿烂的文明,也书写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人民的精神风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全球领略到中国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报告文学《中国冬奥》通过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采访两百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的事例和人物,呈现出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以及几代中国冰雪健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落笔鲜活感人,笔端常带感情,富有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审美要求与欣赏习惯,以及文学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及时了解与积极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丰富创作形式与手段。《一起上冰雪:我的冬奥故事》为央视大型微视频纪录片的同名图书,讲述了30位普通中国人迎接冬奥的故事。作品以普通人的小切口,传达出冬奥会不仅是冰雪健儿的盛会,更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冬奥会,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冬奥的热情和奉献。作品将电视语言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与书写,每集均配有央视播出的二维码,以中英文双语对照形式呈现,是一本独特的文字和视频互动的作品,丰富而立体地诠释了北京冬奥的精神内涵。

勇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2022-09-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作为文物战线的年轻干部,我们要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继承者的责任。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时代赋予文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就是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传承好。我们要牢牢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对破坏、盗窃文物以及危害文物安全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统筹把握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在新征程中让文物活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铸造其魂魄,赓续其基因,挖掘其价值,传承其精神,使文物的独特作用、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敢于担当,充分发挥文物在世界读懂中国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互动关系,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使世界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在绵延不绝的文明持续发展中更好认识现在的中国,以宽广胸怀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从发掘的古墓葬、古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以及甲骨文、竹简、碑刻等综合类文物,从交通、货币、度量衡、礼器、服装等具体器物实证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底蕴,使世界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使世界认识中国国家领土完整统一的历史规律、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深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无论申报、保护、利用,还是日常监测,都要把其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揭示出来,使世界认识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一处处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勤于担当,充分发挥文物在世界读懂中国人民中的重要作用。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博物展陈工作,让各类博物馆不仅成为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而且成为了解当代中国人民的重要窗口,在博物馆中感受中国人民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体悟中国人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从文物工作的角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让世界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昭示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乡愁。从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让更多文物展览走出去,让更多援外文物保护工程"立起来",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找到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共同价值,打造中外民心沟通的桥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善于担当,充分发挥文物在世界读懂中华民族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研究阐释,通过区域性的文物遗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使世界认识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的历史来源。加强研究阐释,通过专题性的文物遗存,实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实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世界广泛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深入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价值;让世界认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诚心,多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研究阐释,通过综合性的文物遗存,从目前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6项世界遗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馆藏中,凝练并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以其庄严、崇高、鲜明、生动的形象,让世界更好认识到中华民族。

乐于担当,充分发挥文物在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中的重要作用。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多次强调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多次强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点谋划。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了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运用革命文物、红色典籍、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运用各类革命旧址、纪念馆、展览馆,讲好党的故事,讲好党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

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2022-09-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如何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对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密切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各个历史时期,传统文化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持续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既为中国当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基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启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等,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些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精神滋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将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磅礴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生命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持续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内化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品格,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在共同的文化思想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团结一体厚植了重要的精神根基。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中华文化依然是最坚韧的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情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的沧桑中熠熠生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与困苦,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总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底气,也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心理支撑。

革命文化是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不屈不挠、玉汝于成的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汤武革命""革故鼎新"等关于革命的思想。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也能够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论,始终具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品质。进入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能够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传统革命话语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标识性话语,使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具有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也说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的特质,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指引。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都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建设成果作为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在于文化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与现实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的坚定信仰,它能够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思想活力和实践创造力,成为思想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在文化上不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一个在文化建设上没有标志性成果的国家,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