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疫情评论文章汇编(二)(第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57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3分钟

光明智库:本次疫情防控让人们更加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创建和维护。对此,全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姜文来:2003年开始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对全国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9月,联合国授予该工程"地球卫士"奖;2019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等村容整治较好的地区,在做法上有共同点: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目标明确适当,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因地制宜,科学整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两者相得益彰。

林震:除了浙江,江西秉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海南推行"五个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机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各地既有统一规范要求,也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市县发展综合考核之中,探索出了丰富多彩而又管用实用的经验。

孙贺: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如何,农民最有发言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子上就是要改变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不仅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更要调动农民主体作用,让创造优美生活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拿出让农民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只有准备在平时,才能取胜在战时

光明智库:今后应该如何全面、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短板?

孙贺:此次疫情来势凶猛,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顶得上、守得住、打得赢,除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外,平时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和经验在防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启示我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准备在平时,才能取胜在战时。特别是在城乡深度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决胜时刻的今天,流动的农村更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此,要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巧功夫,杜绝"讲门面""花架子"等形式主义,培养农民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

要注意的是,农民卫生习惯养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不能和农村其他工作割裂看待,应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系统谋划,协同实施,不断创新。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重要载体,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有效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居民投身村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筑起阻断疫情

传播的坚实"防火墙"。

姜文来:面对疫情压力,要坚持党对农村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农村内生动力、发挥市场作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林震:一要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村党支部和党小组要发挥统领表率和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和支持成立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二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积极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乡村清洁等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提升等技术标准体系。三要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服务。应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引导农民实现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崔宝敏:建议完善工作机制,如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等,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行为、治理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合理评估。同时,加快新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提高技术的区域适应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国家治理能力视角下的武汉疫情防治探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一平

(2020年2月10日)

春节期间随着人口大规模返乡过年,加上家庭聚餐等习俗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迅速向全国蔓延,各级政府提出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截至2月9日9:00,全国共确诊病例37251,死亡人数为812,治愈人数2651。

此次疫情蔓延和防治工作暴露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一定问题,比如疫情信息及时披露、地区间和部门间防疫工作的协同等。综观人类发展史上大国之间的赶超案例,我们往往发现,国家能力尤其是治理能力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这次疫情的空间扩散规律是什么?我们如何提升地方治理能力以有效防治疫情?

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

较早的关于此次肺炎的信息是2019年12月31日的"武汉市卫健委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

的情况通报",其中提到:"目前已发现27例病例,其中7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

有2例病情好转拟于近期出院。到目前为止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这份通报提供的信息显示,当时武汉卫健委并未意识到这次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和严重性。

2020年1月7日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11日,武汉市卫健委网站公告信息提到:"武汉市初步诊断有新冠肺炎病例41例,其中已出院2例、重症7例、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呈现逐日上升态势,特别是大年初二(1月26日)开始,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有一个小高峰。

就全国疫情分布状况而言,湖北省是疫情重点区域,确诊病例约占全国的

64%;地理上与湖北毗邻或经济上与湖北存在密切联系的地区也成为疫情的高发区,如广东、湖南和河南。根据百度地图慧眼提供的信息,2020年1月20日武汉迁出人口中大约6%流向河南省,3.17%流向湖南,1.84%流向江西,1.27%流向重庆。

疫情之所以近期呈现上升态势,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疫情暴发前期检

验病毒的条件受限制,出现许多无法确诊的病例。1月16日,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国家下发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始对武汉市送检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在此之前,病毒样本需要送交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随着各地区获得的检测试剂盒增加,之前无法确诊或确诊慢的问题得到解决,确诊的病例逐步增加。其次,春节期间返乡的民众增加,引发的群体性聚会相应增多,再加上病毒具有最长为14天的潜伏期,因此,早期的确诊病例并不太多。

二、人口流动与武汉疫情扩散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期,随着沿海城市的发展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上涨。2000年,流动人口总量超过1亿。此后,一系列有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1990年至今,流动人口的迁移以省内流动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跨省流动所占比例自1990年以来快速增长,在2005年达到顶峰以后开始回调。根据湖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信息,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17万人,其中,城镇3567.95万人,乡村2349.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3%。为了提高收入水平,湖北省大量的乡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尤其是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根据百度地图慧眼提供的信息,我们以2020年1月10日、1月

20日为例,统计了从武汉市迁出的人口目的地信息,武汉市迁出的人口中大约有62%和71%的目的地是湖北省内的其他城市。人口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疾病传播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人口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潜在疾病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随时可能暴发。同时,目前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难以满足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因而出现潜在的公共卫生产品的供求失衡。这次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冠肺炎扩散也部分说明了上述问题。

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我们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计算了武汉市流动人口中来自于湖北省各地级市的比例,具体如下:A城市流动人口比例=武汉市流动人口中户籍在A城市的数量/武汉市流动人口总数。武汉市的流动人口在春节期间一般都要返乡过年,如果该群体感染病毒的话,可能会随着返乡而传播到户籍地,我们认为这是流动人口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我们进一步统计了2020年1月1日~2月6日湖北省各地级市报告的新型肺炎

确诊病例数量,大部分城市在1月22日开始报告确诊病例。我们关心的是,随着春节假期返乡人员回到户籍地,人口流动对于疫情扩散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设计了两个关键指标:1.城市确诊病例,我们采用每个城市确诊病例与湖北省确诊病例的比值度量,反映了该城市疫情的相对严重程度;2.城市流动人口,我们采用上面提供的城市人口流动比例度量。

我们进一步采用统计方法估计了城市人口流动对于疫情扩散的影响。在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1.检测试剂盒产量增加。我们通过控制每一天的时间效应来解决。2.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差异。我们通过控制每个城市的特征来解决。3.城市每一天出台的政策。我们通过控制每个城市与时间的交乘项来解决。在控制上述因素之后,我们估计了人口流动随着时间推移对于疫情扩散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1月1日~2月6日期间,各地级市流动人口比例越高,该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越多,并且主要是在1月27日之后开始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逐天呈增强趋势。那么,随着新冠肺炎信息在媒体上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该类信息的关注度是不是有所增加呢?如果有显著增加,那么人们的预防意识也会增强。

考虑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进一步估计了人口流动对于新冠肺炎关注度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通过百度指数搜集了每个城市民众对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的搜索指数,搜索指数越高越表明民众对该问题的重视度。考虑了城市之间的差异,我们进一步用湖北省民众对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的搜索指数作为权重,设计了"新型冠状病毒"关注度指标=城市"新型冠状病毒"搜索指数/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搜索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在1月1日~2月6日期间,各地级市流动人口比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关注度指标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正是因为人们没有从心里重视病毒,才可能导致病毒的不断扩散。我们近期从网络上也可以看到,各级政府派人给广大民众做宣传,敲响思想警钟,这对于防止病毒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三、交通网络与武汉疫情扩散

中国高铁项目始于2003年,随着2004年通过了《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2008年进行了调整,高铁项目发展势头加快。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政府通过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际客运系统,从而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基本形成。为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2016年7

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16~2030),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1.9万千米,按照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将增加到3万千米。

高铁开通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帮助人们更加便利地进行城市迁移。人口流动是显性的事实,而高铁则能反映城市之间联系的程度,或者说,城市间人与人的交流密切程度。为什么考虑这个因素呢?因为病毒的传播不一定通过在某地工作的流动人口,也可能是经常往返于两地的非流动人口。我们通过12306网站查询了湖北省各城市与武汉市连接的高铁班次,估计了高铁班次随着时间推移对于疫情扩散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1月1日~31日期间,各地级市与武汉市连接的高铁班次越多,该地区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越多。更为重要的是上述显著相关性主要是在1月25日~1月28日期间,也就是在武汉1月23日"封城"后的2~5天。上述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人口流动对疫情扩散的影响,以各种形式展开的疫区与非疫区的人群交流都可能引起疫情扩散。

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武汉疫情防治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此次疫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在国家能力建设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手段,将它们应用于基层治理之中,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疫情暴发前期,地方疫情信息主要通过行政体系内部的逐级申报,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治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公共卫生双重监督体系,为疫情防治做好制度保障。疫情防治对监督体系质量的依赖性较强,信息畅通是顺利提升监督体系效率的必要条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协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优势,建立自基层到中央的信息直通平台。利用既有的行政系统内部的垂直监督和以新兴技术为载体的直通监督,两套相辅相成的监督机制可以强化真实信息的可获得性,对于早期疫情的防治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单靠一省一市医疗单位单兵作战远远不够,抑制疫情必须跨省市跨部门通力合作。此次疫情暴露了部门之间配合存在不足。因此,建立中央直属的公共卫生监督派驻机构,协调跨区域跨部门的力量,提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

再次,广大农村地区疫情防治的难度远超过城市地区,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治宣传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建议以村(社区)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疫情防治的宣传工作,将基层治理和疫情防治进行有机结合。

最后,加强对民众公共卫生防疫知识的教育。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民众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缺乏,比如不能食用野生动物、疫情期间个人防护措施等,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组织如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定期对民众普及公共卫生防疫知识。

经济"战疫"青岛需要"特斯拉速度"

晓东

(2020年2月10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与时间赛跑"不仅反映在对病毒的隔离上,也体现在经济"抗体"的构建中。防疫情不松懈,抓发展不动摇。面对疫情这道"考题",经济发展的"破题"之要依然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像创造出"特斯拉速度"的上海一样,在这非常时期,在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上,创造出我们自己的"青岛速度"。

何谓"特斯拉速度"?特斯拉上海工厂从开工到竣工再到投产交付仅用一年时间,上海完成了这一全世界汽车行业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奇迹般的速度背后是上海面对大项目时,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拿得下来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工作方法。审批环节涉及多个部门,上海留给绝大多数部门的处理时间,只有一个工作日;下午4点接到特斯拉总部的需求,凌晨1点就提交出一份完备的"上海方案",而且是所有方案中最出彩的;面对特斯拉对控制权的坚持,上海提前储备土地,一等到政策松动第一时间就实现开工

如果就此把"特斯拉速度"等同于"特事特办"那就错了。"特斯拉速度"不是上海上上下下毕其功于一役创造的一个"奇迹",而是这座城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上海不只看到了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相关部门的积极态度,更看到的是整套流程优化和提速,各个环节之间减少重叠、摩擦,乃至实现"零损耗"的全新可能;面向企业需求时的"早有准备""快速响应",也不只是一腔热情,或者掌握一些"招商技巧",而源自对企业真实需求的敏锐把握,以及对国际惯例、市场规律的深刻体察,其本质是"专业"二字。"特斯拉速度"在上海的发展棋局中扮演的角色是复制、推广,传递出的是上海对优化营商环境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今年的上海"两会"明确提出,要努力让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政务服务的常态。

这种对营商环境改善的孜孜以求,在抗击疫情这一非常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战疫"就是对每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压力测试,同时,也给每一个城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

面对疫情,青岛是全国最早针对受冲击最大的中小企业出台扶持政策的城

市之一,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切中肯綮,企业家们第一时间点赞;"双招双引"也从未停步,加大网上推进项目合作力度,近200亿元的项目实现在线视频签约。可以说,青岛这座"读得懂企业,读得懂企业家"的城市,在这场"压力测试"中,旗开得胜。但是我们更要看到,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复工,企业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发展还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像创造"特斯拉速度"的上海那样,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勇气,打破常规,用高度专业的素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同时,更要借助"战疫"这场大考,进一步加强对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坚持项目化、工程化导向,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在这个非常时期行之有效的非常之举,复制、推广开来,快速让"特例"成为"常态",从而实现青岛营商环境的再升级、再进化。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终将到来。只要我们能真正找准企业的痛点、难点,为他们发展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营商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步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决不能让"特殊少数"搅了疫情防控大局

海东时报评论员 董健人

(2020年2月10日)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不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群体的事情,而是事关每一个人的事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人不仅有自我保护的权利,也有为他人负责的义务,更有确保公共安全的责任。在这场生死对决中,只有特殊的事,没有特殊的人;只有万众一心,没有个别少数。在目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决不能让"特殊少数"搅了疫情防控的大局。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民严格遵守政府决定、命令,自觉居家隔离、接受检查、服从管理,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维护了疫情防控大局。但是,在全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抗击疫情之时,仍有个别人无视人民政府紧急状态下发布的决定、命令,公然违反,置疫情防控大局于不顾、视他人生命安全为儿戏,擅自逃避隔离者有之、拒不接受管理者有之、野蛮抗拒检查者有之、寻衅滋事者有之,甚至暴力袭警、殴打工作人员者有之。

这些事虽然是特例,这些人也是少数,但是这些特例少数危害的却是普遍多数。这些"特殊少数"之所以不惜以身试法抗法、违命,往小里说是自私、无知、愚昧;往大里说就是藐视法律、明知故犯,甚至有意犯罪。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动机目的,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与形势不符、于大局不利。由于这些"特殊少数"的存在,使疫情防控防线无险可守,成为隐藏很深、危害很大的隐患。在这一点上,"苟某"的教训不可不深,由于一己私利,隐瞒个人出行信息,绕开检查失控,放纵个人行为,害己害人,给个人、社会、国家均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他人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由此不难看出,让类似"特殊少数"一旦有机可乘,就会成为毁堤之蚁,对疫情防控大局构成致命威胁,让疫情防控工作功亏一篑。

对此,在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态势面前,要以更加果断而严厉的手段遏制

"特殊少数"现象的发生,要坚决贯彻露头就打的方针,要像防病毒一样防"特殊少数",决不能让其有可乘之机。对一意孤行的"特殊少数",要劝阻教育与重拳打击相结合,要以斗争的精神和惩治的手段使"特殊少数"无处藏身,不敢妄为。要全面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形成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严密防

范"特殊少数"。鼓励群众举报,做到无防范死角,无失控对象,早发现,早掌控,将"特殊少数"违法、抗命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那些造成危害,构成犯罪的"特殊少数",各级公安、司法机关要遵照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做到快侦、快诉、快判,展示打击威力,震慑类似犯罪,维护疫情防控大局,保障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广大一线工作人员安全、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提供司法保障。

同时,教育"特殊少数"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非常时期、非常条件下,要自觉守住个人道德底线、社会公德底线、国家法律底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接受检查、服从管理、遵纪守法,有力支持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维护疫情防控大局,为早日打胜疫情阻击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让每一个基层堡垒都"战斗"起来

常德日报评论员

(2020年2月10日)

把防疫知识化作一句句"土味"宣传、"硬核"喊话,精准送进千家万户;让一件件紧缺物资送到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手中;走村入巷摸排信息,重要卡口蹲点值守在决战新冠肺炎的"常德战区",我市各基层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随着节后复工高峰来临,人员流动加大,疫情防控任务愈显艰巨。只有让每一个基层"堡垒"都"战斗"起来,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力量和希望。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就要让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当前,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战"疫"先锋,要发扬和践行"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自觉和热情,越是危急关头,越要挺身而出,越要担当作为,把初心和使命写在战"疫"一线。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就要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疫情来势汹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检验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力,也考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连日来,工商联、侨联、企业家协会、志愿者团体等纷纷发出了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倡议书,在普通居民、留学生、企业家、华人华侨等群体的"朋友圈"中接力传递。一个个志愿者来了,一批批紧缺物资来了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一个个基层组织中凝聚,汇集成疫情防控的千钧之力。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就是要织密基层联防联控网。社区、乡村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只有充分依托网格治理,充分动员广大基层组织,充分调动支部书记、村医、辅警、社区专干等力量,才能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疫情防控网络,有效解决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条块难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从源头上切断疫情输入传染途径、阻断疫情传染源。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还需要关心、爱护默默付出的基层党员干部。在持续的战"疫"中,基层党员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群众的守护者,承担着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务。关心他们,就要在政治上关注,

经济上关怀,生活上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关心他们,就要科学部署,力戒形式主义,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

"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将"支部建在连上"生动地比喻为:好钢用在刀刃上,连队是刀,共产党员是钢。今天,我们在阻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更需要持续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一个个坚强的基层堡垒,汇聚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和强大合力。

用制度优势的光辉扫除疫情阴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辛鸣

(2020年2月10日)

疫情是魔鬼。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伤害,让走向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蒙上沉重阴霾。与魔鬼作斗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用好我们的制胜法宝,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让魔鬼无从藏匿,让疫情烟消云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一段时间来疫情防控的有效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鲜明制度绩效

风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交往越来越活跃、流动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会与各种各样不断翻新的传染性病毒遭遇,这并不可怕;强调忧患意识不等于草木皆兵,一个常态的现代社会也不需要总是储备天量的医用口罩和防护服,这并不必要。关键是出现疫情时要能及时有力有效应对,这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显示的是一个社会的治理能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出来。

强大的制度动员能力。疫情暴发阶段正遇上中国传统的春节,这是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日子,也是工厂停工歇业、社会生产相对收缩的阶段。但是面对防疫的需要,整个社会的生产系统被迅速动员起来。休假工厂迅速开工,潜在产能迅速变现,相关的企业产业迅速转产以新增产能。为了鼓励企业开足马力组织生产,用政策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明确表示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2月初,中国社会口罩生产就达到最大产能2000万只的60%以上,并且以每天3个多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强大的生产能力背后是强大的制度动员能力。强大的制度协调能力。突发疫情不可避免会导致医疗防护器材的结构性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