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问题导向,快速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做到指挥体系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加强指挥调度,强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做到疫情防控能力和物资储备到位,加强城市检测基地、移动方舱配置,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强化隔离点储备和 " />
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胡昌升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107篇(第120/19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233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45分钟

保党课"两个全覆盖"、让组织生活制度更科学有效等难点问题,创新举措出实招,创新制度见长效,勇于探索走新路,创造出一些经常性教育的鲜活经验。
四是抓关键重点。开展学习教育,抓关键就是要抓住党支部书记,抓重点就是要抓好党支部建设。党支部书记既是学习教育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要督促他们把开展学习教育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责促行、以责问效;引导他们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谋划能力,善于从本支部党员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载体、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党支部是这次学习教育的基本单位,必须把党支部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真正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担负起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责任。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要先整顿、再开展学习教育。
五是抓选树典型。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要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选树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先进典型。注重用好先进典型这一最直接、最直观的教材,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充分运用宣传手段,借助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开辟专栏和专题,利用宣讲会、报告会等方式,宣传典型事迹,让典型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不断扩大影响力。注意老典型的深度挖掘,结合学习教育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让老典型不断焕发新风采。在选树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反面典型的警醒警示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对准镜鉴、举一反三、汲取教训,真正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人才也需供给侧改革
(2016年7月5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青海人才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着力点:一是如何强化人才政策供给,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适应青海省情的人才政策体系;二是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形成人才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政策供给要"解渴"
近年来青海人才政策不断创新,推动了人才队伍不断发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体制障碍和机制不活问题。人才管理中存在行政化、"官本位"的现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等等。
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强化政策的有效供给。要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着重解决政策缺位、政策越位,特别是政策不"对症"、不"解渴"和政策含金量不高的问题,逐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全周期的人才政策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机制,增强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形成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培养供给要到位
目前,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存在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存在人才不得其所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人才使用激励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之外,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上的质量缺位和结构错位。从人才专业结构上看,工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会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建筑规划、旅游、文化
创意、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从人才层次上看,全省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为1:3.3:3.8,表明中级和初级人才明显短缺,人才积累和接续力量不足;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人才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的高端人才还很欠缺。
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更加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人才培养专业、类型动态调整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同时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有效的人才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引进供给要灵活
青海人才供给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立足本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出精准和柔性引进人才,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青海引才的基础在于把精准引才的功夫做实,以精准度提升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凤非梧桐不栖",这是人才聚集的基本规律。精准引才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梧桐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不像发达地区有成片的"梧桐林",这就需要带着全局观点、前瞻思维和辩证眼光,深入调查研究,识别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小生态、小流域、小绿洲",发现其中的"梧桐树",并进一步研究"梧桐树"的特性,分析适合的人才类型,进而精准物色、延聘、使用、支持和服务人才,逐步形成精准发现需求、精准分析需求、精准物色人才、精准延聘人才、精准使用人才、精准支持人才和精准服务人才的工作体系,全周期把精准功夫做实。
青海引才的潜力在于把柔性引才文章做足,以柔性提升人才供给的灵活性。"柔性"的本质是坚持以用为本,采取目标任务导向、个性化定制的使用方式,消除外部人才发挥作用与本地管理之间的张力,使外部人才成为满足本地需求的有效供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对引进人才的工作目标任务做出科学安排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做好柔性文章,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不拘一格的政策创新,为外部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青海就能以"空间换条件",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有效参与者、竞争者和受益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