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四季度文章-44篇(第19/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34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2分钟

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广大青年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激励他们勇于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一定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秋粮满仓,端牢"中国饭碗"(人民时评)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从东北平原到华北粮仓,从塞上江南到鱼米之乡,处处呈现粮满囤、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迎来又一年秋粮丰收。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既克服了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今夏长江流域局部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风险挑战。粮食生产延续好形势,背后是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坚定决心,也离不开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的辛勤耕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裕、市场稳定,与国际粮食市场大起大落形成鲜明对比。事实证明,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

岁稔年丰令人欣喜。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着眼未来,必须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的根基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人、地、技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要素不断向广袤田野聚集,促进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要回答好"谁来种地"这道必答题。以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让一系列稳预期、增效益的好政策落实落细,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有效激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眼下,正值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正抢抓农时,采取有力措施,为下一季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在希望的田野上铆足干劲、接续奋斗,我们定能迎来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景,依靠自身力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共品茶香茶韵(人民时评)

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前不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茶在中国种植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从制茶技艺在口传身授中实现代际传承,为多民族实践所共享和珍视,到茶叶作为"使者",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创造力写下生动注脚。

品茶品味品人生。不同的茶滋味相异,冲泡方式有别,但每一叶茶,都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积淀着精益创造,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茶之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也给今人以启示。非遗是能够穿越历史、跨越国界的宝贵财富。我们相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必将助力茶文化保护传承、更好展示中国非遗保护成就,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英国导演在参与拍摄讲述"茶"故事的纪录片后说:"希望把我心中的茶叶王国介绍给世界。"放眼神州,像茶文化一样的瑰宝,数不胜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彩的非遗展演引人驻足,"上海非遗客厅"给人以独特体验。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文化遗产,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正能量。

非遗的魅力源自历史悠久,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创新。不久前,《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迎来50周年,在纪念活动上,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概念被多次提及。时代变迁,如何精心守护传承文化遗产?中国申遗成果丰硕,亮眼之处,不只体现在数量增加、类型多元,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更在于以行践诺,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例,为增强项目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保护工作组,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建立研学基地,让更多人都有机会成为茶文化传承者。如此,"活起来"的不单是技艺,更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