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909篇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1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学习资料】2022年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909篇.docX
点此下载:【学习资料】2022年高质量理论研究文章-909篇.docX (5.44MB)
目录(部分)
1."党的全面领导"是一种全新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   46
2."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   58
3."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1
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哲学意蕴   67
5."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72
6."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9
7."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86
8."两个结合":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93
9."两个确立":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97
10."两个确立":历史选择实践证明民心所向   106
11."两个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112
12."两个确立"代表了党心民意   117
13."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及内在逻辑   122
14."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和实践要求   129
15."两个确立"对民族复兴的决定性意义   137
16."两个确立"深深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和理论建设两大传统   142
17."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和党的郑重选择   152
18."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161
19."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内在统一的本质和要求   171
20."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国之大者   184
21."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根据   192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200
23."三个敬畏"的意蕴   209
24."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212
25."五个必由之路":新时代奋斗的宝贵经验   215
26."五个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   222
27."五个必由之路":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229
28."五个必由之路"清晰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线图"   239
29."五个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伟大飞跃的成功之路   247
30."五个牢牢把握":学习XX大精神的"金钥匙"   257
(其余目录略)
例文一篇(更多内容请下载):
“三个敬畏”的意蕴
“三个敬畏”,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是警示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的明确要求,其意深矣。
正确的政绩观,必然内含敬畏。倘无敬畏,则容易走偏、扭曲,产生各种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此时提出“三个敬畏”,在感知形势任务的同时,尤其需要政绩观方面的更多觉醒,以谋稳处顺。
历史是最好的试金石。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因握有权力,在影响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等方面举足轻重,关联性广、关涉面大,故其所作所为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务求“历史正确”。“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领导干部身居要职,特别要注意“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谦卑自牧地躬行慎重决策、慎重用权,绝不可急功近利,只图一时之表面光鲜,搞“有权任性”,搞短期行为(或简单化、乱作为,或不担当、不作为),顾前不顾后,经不起“倒查”多少年,以致忘乎所以、毁于一旦。此即敬畏历史。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能使人开阔视野、平心静气、增强自信。而文化自信,只能来自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前,领导干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低下身段、高山仰止,如饥似渴地汲取其精华,绝不可漫不经心,侮慢复冷落,使决策事项等流于浅薄、失之粗陋,见不着中华文化深蕴的天理大道精气神而最终落败。此即敬畏文化。
生态是人类在地球家园赖以生存的重要有机构成。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顺应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的新潮流,始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此,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山山水水乃至一草一木都视若生命,致力实现“双碳”目标不打折,精心建设“美丽中国”,绝不可继续以搞建设、保增长为名而罔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任由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或恶化态势,造成“国土之伤、民生之痛”,既损害当代,又遗祸后世。此即敬畏生态。
一些地方乱铺摊子、滥上项目,花了财政花银行、累积地方债务风险、“新官不理旧账”、不善待民企(包括任意拖欠、乱收费),以及弄虚作假、习惯做表面数字文章,甚至高压反腐下仍不收手、小官大贪等等,实质上都与缺乏敬畏心有关。没有敬畏,就没有自律(节制),就难保良知清澈,如此岂可当得上利民为民之好官?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畏传统。古圣先贤洞识人心,留下了诸多醒世恒言、警世名句。例如,老子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云云。至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敢越雷池半步”等典故,更是深入人心,其中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敬畏理念。
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收获。“三个敬畏”,虽针对领导干部提出,但具有普遍的警诫和启示意义。有所敬畏,不等于唯唯诺诺;有所敬畏,也不是不要勇毅当先。但是,有所敬畏,一定意味着不能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机长》这部影片里,扮演机长的张涵予在片子末尾道出了不可思议地创造化险为夷奇迹、突破人的身心极限和命悬一线、最终将全体乘客和乘务人员安全着落的奥秘,也是“三个敬畏”,即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实践表明,无论敬畏什么,只要是基于自律,或能强化自律,就有价值含量,就是可贵的。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把握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一百多年来,为什么人民群众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确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运动与以往一切运动的区别:“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悼念张思德烈士而作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遵循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D章开宗明义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而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持人民至上,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站在人民立场思考问题,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在实践中的成效如何,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这是对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因为我们党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有了人民群众这个力量源泉、这个“铜墙铁壁”,我们党就拥有了愈战愈勇、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放手支持人民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拜人民为师,“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无论作决策还是抓工作、促落实,都要体现宗旨意识、人民立场,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之中、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决心、最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筑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民根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心向背”这个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赢得了民心。一些政党之所以丢失政权、分崩离析,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民心是我们党由弱到强、长盛不衰、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使我们党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千年期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更高水平上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聚合起十四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众志成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