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37篇(第7/18页)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慕课等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以"慕课西部行"计划为例,仅2022年就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126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数2.1亿人次,有效提升了西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慕课在诞生之初,就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立身之本,从而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如今,不断发展壮大的慕课,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改变。不少教师依托慕课尝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以实现。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获取教学行为大数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更加客观的教学标准、方法、评价等,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可以说,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打开了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为教育创造了更多可能。
乘着数字化的发展浪潮,慕课等在线教育为人们便捷、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和更多信息资源提供了强大助力,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不过,真正让人培养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一直存在学生完课率较低的短板。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慕课等在线教育要想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吸引力,提供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一方面,要在优化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多沉浸式、更具实感的在线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要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完善针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慕课等在线教育,能把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彰显了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势。这样的发展,也让人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更好图景--以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不久前,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30多家批发市场、采购商达成意向签约额50.8亿元。《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放眼广袤田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乡村产业都有了一定基础,有些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很红火。但是,总体看来,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另外,发展乡村产业,还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未来我国城镇化将达到很高水平,但仍会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更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短板要加快补上。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同时,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培育提升产业,增强群众技能,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今,脱贫攻坚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上,我们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千方百计让乡亲们腰包更鼓(人民时评)
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有机大米订单纷至沓来,黑龙江绥化市的农民靠着绿色种植,日子越过越甜;农家乐里升腾"烟火气",贵州黔西市乡村游持续回暖,旅游饭越吃越香;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群众触网学习直播带货,把草果卖到全国更多地方......放眼广袤乡村,依靠辛勤劳动,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腰包越来越鼓。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迈上2万元这个新台阶,实际增长4.2%,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不断稳定基本盘、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农民就业压力较大,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