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9篇(第6/10页)
在双向奔赴的讲实干、重落实中实现"伯乐"与"千里马"的同频共振。不可否认,现实中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爱耍花拳绣腿、擅做表面文章,"真本事"没有高招和硬招,"假把式"一套又一套,热衷于轰轰烈烈喊口号、认认真真走形式、规规矩矩装样子的干部。面对党的二十大和党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讲实干、重落实的年轻干部,自当是魄力十足、能抓善干的,能够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不"耍花招"、不"玩名堂",能够及时拿出抓落实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善于通过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等方式方法,把党的二十大和党中央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使本地区本部门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岗到人。组织部门要善用跟踪督导、定期通报、督促改进等方式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确保党的二十大和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落实落细落到位。
让"青春之歌"唱响基层"舞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阔基层正是新时代青年干部们的大舞台,走好青春路,担当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让"青春之歌"唱响基层舞台。
唱响奋进之"歌",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有志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广大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便如同在迷雾中徘徊,而要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青年干部的志向关系着国家未来前行的方向。青年干部们要明白自己为何而战,因何能不断前进。把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前进动力,将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终身志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手挽手,朝着为人民更幸福、为国家更美好的方向努力。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朝气与无畏,梦想高远,敢作敢为,永远保持进取之心,唱响奋进凯歌。
唱响责任之"歌",做"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担当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干部从不畏惧荆棘,这种大无畏、大担当的精神一直流传在中国人民的骨血里。无论处在什么职位,都要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海外学子冲破封锁执意回国,到算盘里打出来的"两弹一星";从1998年洪水中的子弟兵,到2008年汶川救灾中不眠的身影;从三十二载春秋守岛不离,到疫情中的"逆行者"......要有民生无小事的认识,要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动物园里养不出千里马,青年干部要勇于担当,挑起自己的担子,弄潮儿击水不倦,担当者敢为人先!
唱响热忱之"歌",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青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青年干部们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始终不忘初心,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多深入基层,走在街边巷尾,看看辖区"风景";坐在门前台阶,和大爷大娘唠唠家常,了解一下人民的生活情况;走访一下困难家庭,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家长里短间,就能拉近与人民的距离。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急盼愁难。把身边每一件与人民有关的小事做好,积少成多,也能唱好这首"人民之歌"。
如"析薪"般宣理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全国各地逐渐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理论宣讲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但在理论宣讲实践中,仍存一些短板。有的理论宣讲者不假思索照本宣科,投影投什么就念什么,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方向,不加分析地机械灌输;有的理论宣讲者满口之乎者也,讲些枯燥无味的概念,总在"高大上"字眼上绕来绕去,慢慢拉开了与听众的距离;有的理论宣讲者天马行空、云里雾里,无形中与群众隔了座山等。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理论宣讲,难以收获听众的"芳心"、难以达到宣讲的效果。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理论宣讲是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言:"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认为论中的说理应像劈柴一样,贵在按照木材的纹理自然破开。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也应如同"析薪",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下斧",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带领听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
抓住宣讲规律,善于"析薪破理"。木柴均有纹理,劈柴不遵循纹理难以顺利"开膛破肚",如果胡剁乱砍,不仅劳心费力收获少,且易毁损刀斧。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引领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二十大精神属于理性认知,有一个从感性认知逐渐升华为理性认知的过程,不宜"快刀斩乱麻",即使讲起来滔滔不绝,但如若没讲透,思想的扣子还没解开、疑惑还没消除,就难以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善于从学生、工人、白领、群众、网友等不同听众视角观察思考问题,清楚谁在听、知道听什么、明白怎么讲,根据听众的类别开展"庖丁解牛"。要善于入乡随俗,力求将"理论讲解"变成"炕头唠嗑",将"理论话语"变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只有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冒热气的大白话,才能让宣讲成为听众想听、群众爱听的"好声音"。
掌握宣讲方法,善于"化整为零"。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析"是方法和手段,凡事条分缕析、切中肯綮,才能有的放矢。同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慢慢铺开分析、层层深入递进,不能囫囵吞枣"一口闷"、长篇大论"催人眠",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一段一段地讲解、一句一句地琢磨,一节一节地消化,方能达到最佳吸收效果。有经验的劈柴者,一般下斧前都会瞄准一个小切口。同理,理论宣讲也要找准小切口。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群众的衣食住行说起,从面临的医疗、养老、教育等难题谈起,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群众关切,以"小切口"抓住"关键点"、带动"大宣讲"。用好群众熟悉的"活教材",请身边人讲好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听者动情、闻者共鸣。用活"小载体",通过"微课堂""小喇叭""短视频"等方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机关、社区、校园等基层一线。
懂得学习沉淀,善于"知行合一"。当劈好后的被储存木柴水分蒸发变得十分干燥时,两端会有蜘蛛网状的"纹理"贯穿,此时燃烧方可达到最佳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夯实基础是王道。宣讲者要学会储存沉淀,沉下心、扑下身,涵养甘坐冷板凳精神,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多听人民意见,用心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不断"挤干水分"吸收能量,只有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入人心。"贵在破理"的"理"是中心、也是根本,理屈则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才成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王顾左右而言他,要始终聚焦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善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把积累沉淀转化成"妙语连珠""生动案例",以自身宣讲的感染力、穿透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手执"三色笔"绘就"生态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组织"中心点、"民生"根本点、"发展"落脚点,靶向发力,擦亮生态治理"底色"、凸显生态环境"本色"、增添绿色经济"成色",绘就"生态新画卷"
凝聚"组织"中心点,擦亮生态治理"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各级党委政府要凝聚发力,为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挺膺担当。一要探索城镇治污设施建设、设立垃圾超市等模式,精准制定生态环保方案;要带头落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严守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对违背者严惩不贷,让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有法能依,以法律制度约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大喇叭",整合多方资源多元主体协调联动,让各行各业人员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形成生态保护社会新氛围,让生态治理效能更为彰显。
锚定"民生"根本点,凸显生态环境"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就是民心所向。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散乱污"的企业亮剑,对水体污染、生活污染等进行全面整改;广大干部群众从"我"做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着手进行节俭节约,让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要引入现代化技术,借助3S技术、无人机、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在土壤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上精准发力,进行生态修复,让"绿水青山"留得住,为"美丽中国"赋能增效。
夯实"发展"落脚点,增添绿色经济"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转型上发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本地特色,下足"绣花功夫",挖掘本地生态资源特色,让资源特色成为群众的"致富经",让"生态"成为产业振兴出路,让生态成为"收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要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推动产业链横纵深化,形成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产学研"基地、医养结合、农耕产业等,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让绿色发展成为美丽生态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