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9篇(第8/10页)
迈开"对党忠诚"的坚定步伐,走得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坚持党的领导是对党忠诚的根本要求和鲜明体现。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无数次从困难中站起、于磨难中奋起,没有被压垮,没有被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需要信念的领航、忠诚的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对党忠诚这一首要标准,自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主修课,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新、常用常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政治历练,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与党中央保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以对党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新气象、新作为。
迈开"顽强斗争"的勇毅步伐,走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逢攻坚克难阶段我们依靠斗争"渡难关",每逢闯关夺隘时刻我们依靠斗争"化风险",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踏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勇于迎击狂风暴雨、战胜惊涛骇浪。要保持战略主动,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敢于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迈开"人民至上"的稳健步伐,走得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寄托民族梦想、承载人民期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人民情怀,时时依靠人民、事事为了人民,处处造福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确保让"干的事"精准对接"盼的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严管"醒脑提神"厚爱"加油鼓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严管是厚爱的前提,厚爱必须以严管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当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干部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坚持严管"醒脑提神"厚爱"加油鼓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成为国之栋梁。
挺纪在前"醒脑提神",划好底线"加油鼓劲"。国因法而治,党因规而强。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管党治党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腐败行为往往都有一个由"破纪"到"破法"的过程,要阻断这种由"破纪"到"破法"的演变过程,必须在"破法"之前,设置严密的"纪律"屏障。按照全面从严的要求,真抓实学,把纪律和规矩意识"立起来";强化监督,把纪律和规矩责任"扛起来";规范制度,把纪律和规矩执行"严起来",让纪律规矩成为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党纪国法是红线和底线,决不允许触碰和逾越。
教育在先"醒脑提神",以纪育人"加油鼓劲"。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偏一尺。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学出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纯粹的忠诚、更加牢固的担当,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担当作为。坚持党纪严于国法,常态化推进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以案明纪、常敲"警示钟",以纪育人、勤念"廉洁经",唤醒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始终把纪律规刻印刻在心头,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干事创业。
抓早抓小"醒脑提神",从严监管"加油鼓劲"。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般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步演化的过程。许多"问题干部"刚开始也就是喝点小酒、贪点小财的事,久而久之,便沦为"温水青蛙"的悲剧。充分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注重把功夫下在日常经常,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及时谈话提醒、约谈函询,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监督就在眼前,真正使党的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一场青春与乡野沃土的"双向奔赴"
党的二十大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总书记的这段话掷地有声,对青年寄予厚望,又为青年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了奋进的信心和实干的动力。作为一名下到基层锻炼的选调生,短短半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初入农村的适应期,懵懂迷茫的过渡期,打成一片的成长期,对于这半年的收获,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乐于沉淀
"山村天地阔,扎根破土生",选调生下基层是一场青春与乡野沃土的"双向奔赴"。还记得初到上塔村时,我带着原单位领导对我的殷殷期望,怀揣着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想为基层带去改变。但真正下到村子里才认识到,要想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必须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虚心向他们去请教。我时常在工作之余走访上塔村的村民,涵盖村两委、党员、退役军人等家庭。每次走访都会问问他们对本村的看法,有什么急事难事,为他们针对性地提供具体解决措施,同时也为特殊人群如残疾人、低保户、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送去温暖和关怀。慢慢地我和村民们熟络起来,一些阿姨们在路上碰到还会给我削甘蔗吃,这让我在上塔村获得了家的归属感。
第二个关键词:勤于思考
基层工作复杂而琐碎,很多时候让人应接不暇,如果深陷基层事务主义,不静下心来去思考提升,做得再多也是无用功。前一阵子镇里党建检查,我跟着党建办到牧屿、东片的十几个村,向优秀的村级党组织学习经验方法,从别村的问题中举一反三查摆自身,通过这么一次自查+他查的"党建体检",我对党建工作有了全新的体会。党建台账作为反映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载体,如果平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在系统性思考布局的前提下进行收集、整理,有一搭没一搭地进行归档,长此以往,不仅党建台账经不起检查,党建工作也会变成一团乱麻。作为村里的挂职副书记,党建工作就是我的第一任务,在保质保量完成日常规定党建动作外,更要深化认识,化被动为主动,增加自选动作,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台账成为党建工作的备忘录、督查表,让台账资料"归位",让党建工作"归心"。
第三个关键词:甘于奉献
选调生名为选调,但不能只盯着"选"和"调",更不能有"镀金"思想。基层工作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青春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在基层工作这半年,我看到了很多默默付出的优秀基层干部,节假日他们依然坚守在值班岗位,每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都有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也要踏实工作,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继续埋头苦干,不减今日之热情,为人民群众献上自己的真心。在基层的乡间小路、在深夜的办公桌前,不骄不躁、耐心细心,以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基层的这小半年时间里,围绕在我身边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确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半年的驻村时光让我在平凡的美好生活中读懂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意义与历史重任。展望新征程,我要时刻牢记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在党和人民事业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从全面性、全局性、系统性角度去思考基层具体问题,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年轻干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用"心"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各地各级部门要用"心"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做到诚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从而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干事创业。
拓宽渠道,诚心引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大力引进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引进人才,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味地追求数量与速度,却忽视后续相关保障,这样会导致"引进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因此,各地各级部门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摸排好本地区的人才总量、结构、分布和素质情况,以企业和事业需求为导向,区别好"急需人才"和"长需人才",精准掌握还缺什么类型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等,算好"自家账单",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采用"公开招考+校园招聘+柔性引进+专职/全职聘用"等方式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但要严把人才"忠""德"首关,谨防"蒙混过关"。同时要做好人才的"服务员",解决他们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而让人才感受到政府的诚意,达到"引得进来、留得下来"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