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月至3月各省委书记、省长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39篇(第43/4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54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85分钟

抓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推动上海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上海市市长 龚正

(2023年2月24日)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 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四 个放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抓 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扎扎实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 行动、见诸成效。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努力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取得最优突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一、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奋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战略定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最优者对标、最强者比拼、最快者赛跑,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全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走深走实。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是上海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打好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张"王牌",聚焦"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形成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建设行动方案。深入落实"三大任务",推进临港新片区实施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积极配合深化科创板注册制、市场交易机制等制度创新,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支持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积极创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小洋山北侧开发、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东方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聚力建设"三大平台",精心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大科创功能。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实施建设世界 一流企业六大强企计划,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支持民企更多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升 级和城市建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 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不断提升总部经济能级,持续打造新 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上海已经连续6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累计推出相关改革举措近千项,今年最新发布的6.0版方案包括27个大项、190多个小项的任务措施。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锚定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和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对标改革,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积极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

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经济平稳运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加快经济恢复重振,实现了V型反转。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全力以赴稳增长。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推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齐发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线下消费加快恢复,办好"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业地标。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完成年度重大工程投资2150亿元,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推动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全面提速"两旧一村"改造, 全年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28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切实帮助外贸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业务风险,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优势,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标杆企业,积极创建"丝路电商" 合作先行区,稳住外贸基本盘。

精准发力稳就业。就业稳、收入增,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有基础、有底气。 我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积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 业稳岗扩岗,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和灵活就业的吸纳作用,在 稳存量基础上着力扩增量,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将城镇调查失业率 控制在5%以内。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同时,扎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 庭实现就业。

多措并举稳物价。稳物价就是稳民心、保民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持续抓好基础性工作,把保供稳价作为平抑物价、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确保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持续用好普惠性措施,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对冲物价上涨影响。持续做好兜底性保障,继续加强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及时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相关补贴、纾解生活困难。

三、注重提升效能、以质取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科学把握着力点,更加重视提高各类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更加重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更加重视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经济结构,为上海高质量发展锻造强劲引擎。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 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既要进一步用好资本、土地等初级要素,更要提高 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尤其是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强化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在技术方面,强化"全过程创 新"理念,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推动创新要素资源更好地聚合、协同、贯通,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合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 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人才方面,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 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各类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打通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 队、民间队和国际队。在数据方面,聚焦登记、定价、交易、运营等关键领域, 加快形成一批数据流通标准,丰富数据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和国际数据港,推动数据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速增值。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2+(3+6)+(4+5)",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企业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3+6"是大力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深化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产业创新突破,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4+5"是抢先布局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实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行动方案,壮大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集群, 努力增强上海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推进上海与周边、城区与郊区赋能互动、功能互补,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推进长三 角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好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词,启动建设一批科创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协同 事项,持续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功能。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加快打造"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 特别是要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 城市,着力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发展态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 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努力 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四、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安全稳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上海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风险预警防范化解能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开放创新活动高 度集聚,2022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933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达到1736家, 必须始终绷紧防范金融风险这根弦,防止各类风险相互影响、交织叠加,牢牢 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我们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健全金 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完善重大风险事件处置机制,有力 有效保障金融安全健康发展。

切实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极端情况下功能运转、生产维持、生活保供、就医服务等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先,统筹灾害事故综合防范治理,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做好家门口信访服务、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