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15/43页)
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我国实体经济具有多种生产力水平、多种业态、多种经营主体,需要因时因业因企因地制宜,构建由要素、投资、创新等有机组合的多元混合驱动方式,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加工基础较好的比较优势,又要逐步实现从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的转变。特别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创新作为应对挑战的必要准备,作为满足需求、解决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提升质量、效率和生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现从"依附跟进"到"跨越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关键举措,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发展实体经济要真抓实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发展实体经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真抓实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需求导向要真实。实体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人群需求。经济体系、结构、布局以及产品品种、数量、品质、价格等,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使经济体系与各类需求相吻合,经济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经济发展与国内外需求条件相适应。针对日益细分的市场,提供更加精细的产品、服务,更加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以更多价值创造来适应、引导、释放需求。
质量为先要坚实。强化标准引领,形成"底线标准、消费者满意标准、战略性标准、国家安全标准、未来标准"相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质量与价格的科学联动、反应机制。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诚信体系建设。
发展根基要扎实。加强基础研究、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架构、基础设施等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及共性技术。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支持重点领域质量攻关。针对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使重点实物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
产业体系要厚实。作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实体经济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战略重点。构建集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经营主体要充实。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政策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以最佳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要素在中国市场汇聚,让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发挥出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以丰富多样的经营主体,支撑现代产业生态构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惠及民生要务实。发展实体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通过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扩大全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通过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通过推动实体经济现代化,不断降低全社会运行成本,以更快更好更多更优的产品与服务惠及千家万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定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四川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
(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形成从发展理念、工作布局到政治监督、再到考核评价的一整套闭环体系,引领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提出新发展理念,提供高质量发展科学指引。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赴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2013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新常态"重大判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高位部署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大标题,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些重大部署和鲜明导向,从摆位上提升、从工作上聚力、从政策上支撑、从责任上强化,形成了全党全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抓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突出政治监督,强化高质量发展纪律保障。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首先"看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全会公报把"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强化政治监督"摆在今年八项重点任务的第一条,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体现的是硬性要求和刚性约束,传递了从政治上看待经济工作更加强烈、更加鲜明的政治信号。
构建考评体系,发挥高质量发展"指挥棒"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组织对各省区市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并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核指标设置上,主要是把新发展理念要求具体化、定量化,落实坚守红线和底线的要求,既有利于各地准确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又发挥了政绩考评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
近年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和部署要求,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找定位、塑格局、培优势,紧扣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坚决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双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四川奋进新征程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推动双圈建设过程中,把握人口和经济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的演变规律,把提升成都都市圈带动力摆在突出位置,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与重庆"双核联动、双圈互动",提升优势区域承载能力。每年召开 2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联合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43项便捷生活行动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坚持以双圈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立足资源禀赋特色发展,推动形成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的区域协同共兴新局面。
坚持依靠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四川发挥科教大省、军工大省、人才大省优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去年,极具国家战略性、紧迫性的国家实验室在川挂牌设立,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封顶,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效,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95个。继"三线建设"之后,四川再次抓住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为国铸剑的硬核实力,显著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四川将传承发扬"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精神,勇当新型举国体制改革试验田,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求四川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四川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面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强链补链工程,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眼壮大几个万亿级的"当家产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着眼打造几个世界级"地标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计划,成功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集聚形成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加快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着眼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夯实制造业市场主体基础。注重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重视产业规划布局,从土地、能耗、环境等方面配套跟进,在全省范围内建圈强链,握紧拳头促进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