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16/43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77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6分钟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成就"沃野千里、蓄积饶多"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的天下粮仓,此后一直是祖国的战略大后方。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川考察时要求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我们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采取"长牙齿"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田长制,确定并逐级分解下达带位置、带责任的新一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按照"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布局,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产业集群,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粮食产量时隔20年之后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生猪年出栏重回6000万头以上。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战略新定位和重大使命,根本上重塑了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在全国开放全局中的位势。我们着力在开放发展观念上求新求高,依托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前沿和内需市场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着力在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上求新求高,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进出川大通道总数达到41条,抢抓成昆铁路复线通车契机打造中老班列全国重要集结中心,开行中欧班列(成都)累计超1万列,四川正加快成为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着力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上求新求高,推动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货物进出口规模去年突破万亿元。发扬"敢为天下先"精神,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市场经济活力持续迸发,"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正成为海内外富有远见卓识企业家的共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川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住生态优势、提升生态优势、用好生态优势。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铁心布置、铁面检查、铁腕执法,以铁的作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两高一低"项目一律不批不引,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趋势性好转,去年实现PM2.5和重度污染天数"双下降",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最好水平。做好生态价值转化大文章,发挥四川好山好水好风光优势,高质量打造大熊猫和若尔盖两个国家公园,规划建设一批景色美、文化浓、原生态的世界级文旅新地标,今年春节假期四川旅游接待人数全国第一。围绕"水、风、光、气",大抓清洁能源转化。四川水电装机规模近1亿千瓦,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出自四川。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规划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到4646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两倍。特别是去年白鹤滩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上游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坚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四川是天府之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在四川工作,就得"时时放心不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防灭火"四问"警示和"不能屡屡重蹈覆辙"的郑重告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出台史上最严防火令,建立健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打赢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翻身仗。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从最坏处准备,从最细处着手,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有序有力有效应对三场6.0级及以上地震,过去5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的5年,有力守护一方平安。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全省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经济运行走出一条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增速在6个经济大省中居第4位。今年开年以来,紧紧围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目标,全力奋战"开门红",全省经济迎来强劲复苏势头。四川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三)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要提高到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明显"进位"。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面临风险与挑战的远征,还有许多"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需要我们去攻克。闯过高质量发展这个历史关口,是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始终在站位全局和服务大局中挑大梁作贡献。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地方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任何时候谋划和推动四川发展都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一条一条严格对标对表,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干,中央要求的必须干好,做到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始终在挺膺负责和顽强斗争中破难题开新局。把敢担当作为检验忠诚的试金石,自觉做到担责、担难、担险,用铁肩膀挑起硬担子。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正视和下决心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问题,决不搞击鼓传花,决不甩包袱。建立经济责任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指标,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坚定转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

始终在把握大势和守正创新中强本领善作为。把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川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聚力抓塑造格局、奠基长远的大事。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和经验弱项,善于在复杂环境和多重约束下解决现实问题,善于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始终在崇严尚实和真抓实干中见实效创实绩。坚持实践检验标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全面掌握实际情况,找到管用办法。坚持行胜于言,反对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当实干家,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坚定不移增强质量竞争力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把对质量工作的重视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质量已经成为时代命题和时代呼唤,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提升质量竞争力,以质量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是一个多维概念,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强调产品、工程、服务的特性满足标准规范和市场需求的程度。微观层面的质量通常由企业等微观主体以质量标准、质量数据、质量管理等方式进行控制,具有可量化、可评价、可追溯的特点。在中观层面,质量主要是指产业、区域、生态等质量,是微观质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结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转型升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全局性变化,中观层面的质量发展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在宏观层面,质量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体现了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等高质量发展方式。宏观层面的质量是推动全社会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质量,是包括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在内的一种综合竞争力。

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方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提升质量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质量支撑。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多年来维持在93%左右的较高水平,质量竞争力持续跃升。但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足。需要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提升基础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的可靠性、适用性、耐久性、先进性,提高生产制造的敏捷度和精益性,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配合和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质量提升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作用,以质量为抓手引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质量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要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乡村经济;继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让乡村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以质量为抓手,统筹布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畅通经济循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以质量为牵引,激活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区域合理分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提升质量竞争力,要发挥其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保障作用。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产业链脆弱性明显,质量和品牌美誉度有待提升。质量是国际通行的产品名片,标准是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要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加快提升质量竞争力,全方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