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三季度文章汇编(第11/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30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7分钟

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亩红树林在海波中摇曳生姿。过去,周边社区的养殖塘造成污染,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挤压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退塘还湿;清除海域非法养殖设施,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入侵物种......保护区综合施策,促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恢复和提升。红树林的修复,映射着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首次监测到长江鲟等鱼种......面对自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万里长江焕发生机活力。这启示我们: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自然恢复的局限和极限,对人工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积极作为的广阔天地。塞罕坝机械林场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执着坚守,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开创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开辟中国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利用"深坑""大穴""客土""覆膜"等技术实现石质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一系列种植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必须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在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尝试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湿地修复模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改善区域水土环境;福建长汀采用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开展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绿水青山富了一方百姓......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找到适合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将渐行渐近。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人民观点)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各国能够基于自身文明传承和实际国情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只有汇成大河,奋力地把山劈开,把土划破,才有希望奔向大海。"今年初,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中国人民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和生存智慧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影视剧,既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愈加深入人心,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一开始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简单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证明了"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宛如大河浩荡。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结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天人合一的人文气质,到深蕴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民族精神,再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的治理智慧,这样的文化基因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赋予当代中国独特的发展优势,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命运,我们深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当今世界,虽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现代化,但真正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各国能够基于自身文明传承和实际国情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正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认为,中国给"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我们深深懂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无意也没有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模式"。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不断发展。而今,中国式现代化也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推进和拓展,并以平等交流互鉴的方式丰富人类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人民观点)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理所在,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编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延续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广袤土地上、城市文脉中、历史典籍里、日常生活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让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党的XX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化,不仅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同时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徜徉其间,总书记感慨万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人民观点)

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漫步于此,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苏绣、宋锦、缂丝、苏扇等非遗匠心独具;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以及众多名人故居,共同构成"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相得益彰,游客能沉浸式体验"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动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离开传统文明,现代文明既无法生成,也难以发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可以说,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从未断流。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又如,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再如,浩若烟海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让我们这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让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让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