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5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53篇(第5/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49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0分钟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可以说,重大风险挑战是检验制度优劣的试金石。回望3年多抗疫防疫历程,从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到数以千计企业迅速转产、仅用35天将全国口罩日产量提升约13.5倍;从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到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驰援上海;从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下沉干部380多万人次参与农村疫情防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对65岁以上的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和随访989.7万人次,到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我们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这有力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品格。3年多来,我们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无论是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是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不管是多次优化升级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还是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优化分级诊疗机制......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定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经过3年多同心抗疫,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之制"具有显著优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是亿万人民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信心之源。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以"中国之制"保障"中国之治",我们一定能经受住一次次风险考验,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开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

党建部教授)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09日05版)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人民观点)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定能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添动力。前不久,作为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压力测试的重要内容,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等在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施的部分政策措施,扩大到洋浦经济开发区试点实施。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蹄疾步稳的具体写照,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缩影。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改革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愈加深刻、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愈加尖锐、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愈加艰巨,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联动性前所未有。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聚焦"为什么改",创造性阐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明确"往哪儿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总目标、价值取向;着眼"怎么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看深度,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看广度,避免"碎片化",善打"组合拳",注重理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提升。看民生温度,医疗保障、教育均衡、食品安全、清洁取暖......一桩桩"百姓事",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实践深刻表明,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改革永远在路上。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定能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山一程,水一程,改革创新启新程。展望中国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我们一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0日05版)

让老旧小区成为更高品质生活空间(评论员观察)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注重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也要考虑如何根据实际条件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驶入快车道。近5年,全国改造16.7万个老旧小区,惠及2900多万户、8000多万居民,极大改善了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不久前,住建部负责人介绍,2023年有望再开工改造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力争让2000万居民获益。政府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不懈努力,给更多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住有所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几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老旧小区出现失修、失管、失养,以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亟待改造。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把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投资,还可以优化城市功能。

社区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载体,老旧小区改造要在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方面下更大功夫。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也就是说,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注重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也要考虑如何根据实际条件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比如,除了加装电梯、完善配套设施等,还应考虑在小区及周边配建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理发店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增加公共活动场地,还应进行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

这并不是说要进行大拆大建,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微改造,让居住在老旧小区的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事实上,一些地方已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江苏印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整合了适老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理念,提出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优化等技术体系,并列举技术要点,提供"菜单式"改造清单。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定能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惠及民生的好事做好。

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社区治理水平息息相关。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房屋和环境的翻新,更是在基层推进的一项社会治理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就在居民身边进行,应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过程请居民监督,改造后问效于民。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有助于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实现治理"软件"的同步升级,才能让社区始终葆有生机活力。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大群众殷切期盼。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定能使社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进一步推动实现人民群众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飞跃。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0日05版)

推动"四好农村路"迈向高质量发展(人民时评)

切实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不仅助力我国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改善、面貌一新,更让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贵州遵义枫元至苟坝,一条风景大道将沿途众多旅游资源串线连片,让游人"快进慢游";四川雅安龙苍沟熊猫翠竹长廊,公路接山川、连林田,与特色村居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黑龙江五常,混凝土水泥路铺到农民家门口、修到田间地头,一辆辆货车满载稻米送往全国各地......"五一"假期,多条全国"最美农村路"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打卡"。一条条蜿蜒纵横的农村公路,串联起祖国的壮美山河,托举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最美农村路"是我国"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的生动缩影。县道贯穿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阡陌纵横......新时代10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路网持续延伸,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管养加快升级,全国农村公路纳入管养范围;运输服务不断优化,新增超5万个建制村通客车,不断推动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了车",切实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不仅助力我国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改善、面貌一新,更让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公路通则百业兴。一个更加健全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在基层聚民心、得民意,为广大农村引人气、聚财气,有力支撑了"三农"发展,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一条条农村公路直抵田间,打通了特色农产品运出去的"最初一公里",让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一条条农村公路串村连景,各地将路域环境整治与改善人居环境有机结合,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新高度。一条条农村公路贯穿城乡,不少地方探索"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业+公益岗位"等新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数据显示,去年仅我国农村公路管护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近80万个。

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基础路网通达深度仍然不足、农村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公路与产业融合还不充分。有些路段年久失修、缺乏维护,成为农民群众出行的阻碍。新形势下,更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不断丰富农村公路的发展内涵,将其融入农村地区产业、物流、环境、特色经济的体系,推动"四好农村路"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承载着亿万农民的致富梦。一方面,要持续在"建"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建养并重"。瞄准农村公路发展的短板弱项,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同时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不断完善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用"上做文章,加快推进"以建促产"。"四好农村路"建设不仅是关乎群众美好生活的民生基础,更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产业配套、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一体化建设,真正做到农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

铺下的是路,连起的是心,通往的是富。让"四好农村路"遍布广袤乡野,必定能助力新时代新农村升腾新希望、焕发新活力、谱写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0日05版)

遇见更好的舞台(金台随笔)

北京147个演出场馆推出293台剧目、1170场演出,精彩纷呈;辽宁沈阳启动文旅消费嘉年华,努力打造"日日有演出的艺术沈阳";山东济南为群众奉上舞台盛宴,钢琴童话夜、魔术专场、爆笑舞台剧、莱芜梆子等选择丰富......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各类线下演出市场快速复苏、势头强劲,成为消费火热、经济回暖的生动例证。

春暖花开,好戏连台,令人心潮澎湃。过去三年受多种因素影响,线下演出不时出现延期等情况。不少直播平台适时推出线上演唱会,话剧《茶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剧目也纷纷开启直播首秀,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只不过,人们观看现场演出的需求依旧旺盛。一些剧场院团抓住这一机遇,精心打磨作品,各类线下展演进入相对密集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演热潮。

在开场钟声中屏息以待,在大幕落下后掌声雷动,在人潮涌动中一同欢呼......"观与演"久别重逢的双向奔赴,实实在在地诠释着舞台表演艺术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一方面,线上演出跨越了时空限制,但因为镜头对准的往往只有一个焦点,整体的服化道效果、变幻的舞台环境、精彩的现场音效、即兴的现场互动等因素无法同时兼顾。比如,我们可以在"云端"欣赏演员的表演细节,却无法隔空体验《茶馆》第一幕八方宾客云集的热闹场面。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相约共赴的陪伴、同时空内同频共振的感受、不被外界因素打扰的投入,赋予现场观演更多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寄托。正如一位观众所言:"线上音乐会更像听歌,可是每一张演唱会门票里都有我的青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演出市场催生的"互联网+演艺"的新场景、新模式,并没有随着线下演出回暖而消退。无论是360度自由视角、全息互动投影等技术创新带来的"沉浸式观演体验",还是凭借创意惊艳亮相的"唐诗遇上交响乐""云上看大戏"等兼具话题性与趣味性的线上融合展演,让演出市场不断打破以往的局限,展现出更多可能。与此同时,一些在线平台开通"云包厢"、数字藏品等新尝试,充分发挥线上演出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运营等优势,为演出院团拓展出一条数字化发展新渠道。调研显示,不少演艺机构在线下市场恢复后,依然会坚持线上演出。通过线上演出突破自我、依靠现场演出吸引受众,一场双线并行的演出产业正在悄然铺开,不断引领着行业更新迭代、探索升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