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75篇(第5/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60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54分钟

中国共产党是靠共同的革命理想凝聚起来的政治组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怀揣"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我的梦想就是把家乡建设好"的志向,黄大发带领群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立志"把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的力量源泉。在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2日05版)

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新论)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擘画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伟蓝图。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既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建设质量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质量基础设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被称为基础之基础。无论是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还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甚至是家政服务、医疗养老、网上购物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作用。拥有先进、高效、协同、开放、现代的质量基础设施是建成质量强国的重要标志。质量基础设施涵盖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四大要素,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优化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着力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同发展。

为此,今后需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通过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加快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标准化运行机制、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作与监管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分步推动和实行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二是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优配置,要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努力建成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强研发,要加快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在量子化计量、标准数字化、高端检验检测装备研制和认证认可多要素集成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育品牌,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三是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持续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支持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境开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更好发挥我国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体系效能。

质量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必须下好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的先手棋,全面打造兼顾国际国内各方关切的良好质量发展生态,在有序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实现质量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质量强国建设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要素不全、能力不强、保障不力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需要从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政策制度、优化质量监管效能、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和加强质量国际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质量,一头关系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另一头连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建设质量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着力加快质量基础设施改革创新,加强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将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2日05版)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中国道路中国梦·不负嘱托更奋发(34))

1962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成为一名总体设计员。1965年至1970年,我参加了"长征一号"火箭研制,承担总装等设计工作。

"长征一号"是我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研制时,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和充分的地面试验,我们相继解决了"排焰顺畅和结构耐热""分离时箭体姿态稳定"等多个关键技术,为发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太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还记得当年的一条标语:"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数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潜心科研攻关。如今,我们的火箭,已实现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发射卫星到发射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器的跨越。

2020年,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前夕,我们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当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指出:"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这是对航天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莫大鼓舞,收到回信后我们都非常激动。

我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了46年。2008年退休后,除了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宣传、给研究生们授课,我还继续发挥余热,尽己所能支持一线工作。我欣喜地看到,曾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成长迅速。他们负责研发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八号系列火箭,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的航天器,在研发速度、技术水平、发射成功率等诸多方面,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久前,几位年轻设计师拿着一张火箭发射成功后、我们试验队切蛋糕庆贺胜利的照片,问我为什么要写上"成功是硬道理"6个大字。我说,这句话是上级领导在该型号首飞前提的要求。当时尽管研制队伍非常努力,但首飞失败了。记得那天晚上,大家立刻投入"归零"工作。通过分析数据,我们确定了故障原因,搞清了故障机理。经过300多天的努力,火箭再次飞行取得了成功。作为航天人,我们有责任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敢于坚持、敢于胜利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无论何时,不断创新、奋勇拼搏,才能成功。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能够解决"别人有的我们要做得比他们好,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的问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一定能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2日05版)

保持战略定力,实现振兴新突破(声音)

郝鹏

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谋"与"干"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稳"与"进"的关系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新篇章。

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实现振兴新突破,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功夫真正用到实实在在抓经济建设上,坚决不要带水分的经济增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坚决不要带污染的经济增长;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坚决不要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把握好"谋"与"干"的关系。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把"谋在关键"和"干在实处"结合起来。要善谋重谋,坚持高位谋划,深刻洞察发展大势,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政策举措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直奔问题、找准根源、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切实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我们党的"传家宝"。振兴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紧盯目标下功夫、求实效,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力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实现全省"面"上的发展目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点"上的合力支撑。从"面"上讲,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同心同向、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决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从"点"上讲,各地要扛起责任,各展所长、协同共进。有条件的地区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三年行动中当先锋、打头阵,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其他地区要加快发展、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奋起直追、不甘人后。各部门要立足本职、找准定位,聚焦目标、锐意进取,为实现新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信心、稳住预期。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同时,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稳扎稳打前提下,确保各方面工作都有新进展,努力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实现更好更大的突破,积小胜为大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总之,我们要咬住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3日05版)

让北京中轴线焕发时代新韵(人民时评)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就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益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这条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前不久,《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从编制《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到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再到《规划》公布实施,不断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正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具有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整体保护。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在修缮过程中,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让钟鼓楼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再现了钟鼓楼地区别具特色的老城风貌。实践证明,坚持整体保护,才能更好延续历史文脉。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施全要素保护和全过程保护,必将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北京中轴线,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从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到治理周边环境,再到改造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商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就能最大程度释放综合效益,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保护带来的好处,吸引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参与者。

中轴线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合力。《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同时还对产权主体、在地居民、外来游客、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分别制定鼓励与支持策略。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必能让中轴线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如今,北京中轴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彰显古都魅力。未来,随着申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北京中轴线必将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3日05版)

下绣花功夫促基层善治(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⑩·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XX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新起点上如何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和读者一起探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