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25/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当前,文旅市场加速回暖势头良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用好文旅融合这个重要抓手,下大气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就能给文旅市场带来新气象,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翻开半年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绩单亮眼。被誉为中国"争气机"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航成功,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振奋人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今年上半年,高技术生产彰显韧性。"神舟"升空、大飞机首航,带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航空航天铝材产量增长23.3%;智能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58.0%。创新发展动能积聚增强,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上半年,我国半导体有关生产设备的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0.9%、46.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就能持续获得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创新型企业较快增长,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折射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汇聚新优势。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今年7月,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一批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登场亮相。从制定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到编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一系列举措,为人工智能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根固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创新促发展,改革添动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未来可期。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人民时评)

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

在上海,职业院校与区级政府合作建立"双元制"特色产业学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安徽,职业院校与制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协议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山东青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接收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近年来,多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从战略任务、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描绘了蓝图。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为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企业搬进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走进企业,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共赢点,让职业院校和企业真正做到"两头热"和"真融合"。比如,有的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灵活设置"厂中校"和"订单班",企业提供学习、住宿场所,职业院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教育教学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适时安排学生进驻产业学院。通过合作,职业院校得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资源,企业也获得了技能人才供给。在延伸校企合作的深度与范围上做好文章,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就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有效对接。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还要持续推动职普融通。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是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上海的一家职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首届37名职业本科毕业生日前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一名考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确立就业和升学"双导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的"天花板",不同禀赋的学生就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职业教育也能在就业市场上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与吸引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职业教育必能不断发展,既为广大青年学习就业提供新的选择,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人民时评)

一点一点驱散雾霾、夺回蓝天,背后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彰显着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碧水蓝天相映成画;福建永安贡川风电场,夜空繁星闪烁;四川成都,城市与雪山遥遥相望......在世界环境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展览现场,"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从记忆里的"雾霾围城",到如今各地摄影爱好者争相"晒蓝天",一张张照片,直观展示了新时代蓝天保卫战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十年来的非凡成就,体现在可感可知的变化之中。在北京,过去要在郊区才能拍摄的"星轨",如今在市区就能拍到;河南安阳昔日"职工不敢穿白衬衣"的钢铁厂,变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北石家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的电脑里,曾经名为"追踪雾霾"的相册,改名为"追踪蓝天"。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持续提升,幸福生活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从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到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从力推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到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国持续提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化、绿色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曾几何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人认为"只能靠天刮风"。新时代以来,我国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得益于一套周密的制度体系发挥作用。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相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两度修订完善,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等制度把降污减排责任压实,我们以强有力的执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空气污染跨越地域的特点,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2013年至2022年,十年蓝天保卫战,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燃煤锅炉由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可以说,一点一点驱散雾霾、夺回蓝天,背后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彰显着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成绩喜人,也要清醒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近两年,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的第二大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要以更多确定性的污染物减排量来冲抵气象不利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回应民之所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齐心协力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们一定能让蓝天常驻,空气常新。

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人民时评)

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以新场景提供新体验,以新业态满足新需求,以新模式激发新活力,就能持续培育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紧扣需求变化,顺应升级趋势,持续优化供给,方能更好满足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同城上午寄下午到、下午寄当天到""跨省最快可实现'次晨达'""下单1小时内上门取件"......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快递越来越快了。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快递服务全程时限为54.24小时,同比缩短2.50小时;72小时准时率为83.75%,同比提升3.36个百分点。

快递提速,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助力快递业保持向上的发展势头。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再创新高。优质的快递服务,让网络零售市场更加兴旺。今年1-10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7%、比1-9月提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市场稳步增长,丰富了居民的消费选择,也助推消费持续恢复提升。

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得益于持续优化的市场环境,也离不开电商平台等主体的不断创新。前者助力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后者让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使消费者愿消费。以直播电商为例,AI虚拟主播全天在线,满足多品类、多场景直播需要;直播带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玩法,进一步增强了居民消费意愿。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今年1-10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18.1%。长远来看,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以新场景提供新体验,以新业态满足新需求,以新模式激发新活力,就能持续培育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电商网络不仅连接起城市与乡村,也连接起中国与世界。前不久,在首届链博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咖啡,香飘展馆,吸引观众驻足。不仅是咖啡,从西班牙的火腿到泰国的榴莲,从赞比亚的蜂蜜到南非的芦荟胶和红酒,越来越多的优质进口商品借助电商平台走进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数据显示,10月份,电商平台上菲律宾蜜饯果干、印尼护发用品、智利葡萄酒、哥伦比亚咖啡豆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2.8%、66.9%、40.1%和25.7%。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恢复增长态势,消费需求更加多样,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紧扣需求变化,顺应升级趋势,持续优化供给,方能更好满足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开拓市场蓝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购用户10余年内呈现爆炸式增长,未来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为电商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优环境,充分发挥电商联通线上线下、生产消费、城市乡村、国内国际的独特优势,相信消费潜力将得到有效释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守护传承好绿色"国宝"(人民时评)

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在四川广元古蜀道上的翠云廊,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就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行部署,既要求"落实落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又鼓励"开展对古树名木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的研究和必要的展示阐释",对更好保护古树名木、挖掘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树名木众多。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它们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我国古代就有"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树木保护制度,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既从历史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护木经验,也要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格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