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23/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让网络虚假新闻无所遁形(人民时评)

打击新闻"李鬼",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治理举措

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网络平台有责任完善举措,有力应对花样百出的网络虚假新闻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以剪贴、拼凑等手段,炮制涉社会案事件、国际时政等热点议题相关虚假新闻;通过伪造新闻演播室场景、模仿专业主持人播报等手段,伪装权威新闻媒体,以假乱真误导公众......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虚假新闻成为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毒瘤。

假新闻、假主播层出不穷,给互联网用户带来困扰。种种乱象,不仅传播错误信息,破坏清朗网络空间,还可能挑动网民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不容小觑。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违规采编、违规转载、炮制虚假新闻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信息,全面排查处置仿冒"新闻主播"等违规账号。各网站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开展自查清理工作。持续打击和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净化了网络空间,也有助于提高群众对虚假新闻的警惕。

也应看到,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一些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给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当前,自媒体平台多元多样,用户范围越来越广,传播力不断增强。借助这些平台,网络虚假新闻一旦出现,传播速度加快,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更加严重。比如,一张图片配上几行说明的虚假新闻,很快就能"转载破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使用,网络虚假新闻的生产更加快捷,更容易以假乱真,让普通人难以分辨图文、视频内容的真实性,网友感慨:"现在,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因此,打击新闻"李鬼",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治理举措。

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网络平台有责任完善举措,有力应对花样百出的网络虚假新闻。当前,有的网络平台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疑似虚假信息、人工智能生成信息,但对用户的提示、对信息的删除等有时并不及时;有的网络平台对于虚假新闻、仿冒账号仅是一删了之、一封了之,对于其"换个马甲"继续发布虚假新闻缺少有效防范;对于虚假新闻发布者的处理,网络平台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就此而言,有关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虚假信息判定处置机制,加强对违法账号的身份识别,积极配合执法监管。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创新举措应对监管挑战。今年1月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并规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安、网信等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则,履行监管职责。不久前,甘肃公安部门就借助技术手段破获一起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新闻的案件。有关方面及时研判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保持整治网络虚假新闻信息的高压态势,适时完善务实管用的监管举措,才能让网络虚假新闻、虚假新闻发布账号无所遁形、无处藏匿。

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虚假新闻现象,坚持聚焦问题、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依法惩治违规者,坚决切断传播链,及时澄清假信息,才能更好守护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空间更加天朗气清。

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便捷(人民时评)

不断完善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充电服务更具便捷性和经济性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超692万台,同比增加74.1%。同时,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充电依然面临着挑战:部分公共充电桩位置查找难、故障率高、充电车位常被占用;高速服务区节假日充电排队时间长;一些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电力容量不足、安装私桩比较困难等。

"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要求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今年以来,《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提出相应政策举措。这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未来,持续改善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需要优布局、强服务,让充电更便捷。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整体不足且布局不均衡。应加快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拓展国家高速公路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加密优化设施点位布局,助力充电桩找得到、用得好。浙江省嘉兴市等地在高速服务区部署分体式移动充电站,缓解了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难题,这一设施平时则灵活移动至城市公交充电站使用,有效平衡了充电"潮汐"现象。针对找桩难题,一些充电桩APP优化功能,可帮助用户查找最近的充电站、实时查看快慢充电桩的空闲情况以及价格等信息,还可实现充电桩故障一键报修。相关经验、措施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创模式、降成本,才能让充电更经济。用能成本低,是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的一大优势。近期,一些地方的新能源车主反映充电价格有所上涨,引发关注。充电费用一般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组成。价格出现上涨,既受到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地区调整分时段电价,6月起新的电价方案执行、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电进行合并等因素影响,也与部分充电站运营商上调服务费有关。

客观而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前期不少充电桩企业服务费处于低位。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降低充电成本。比如,一些充电桩企业应用超级快充技术,缩短了充电时间,有效提升充电站运营效率、改善车主充电体验;不少地方鼓励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的技术探索,车辆在用电低谷时低价充电、用电高峰时反向卖电给电网,给车主和充电企业带来额外收益;还有的企业拓宽服务场景,附加电池检测、维护等服务。实践证明,加强探索、创新,有助于破解充电站盈利难问题,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完善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充电服务更具便捷性和经济性,确保充电基础设施"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预约的精准度,完善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并公布了27项评估指标。这为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看到,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还不高;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医院,仍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停车难等现象,距离群众期待有差距。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必须完善管理、创新理念和模式,改善全流程就医服务。从诊前看,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的号源,发挥预约转诊的积极作用。从门诊看,一方面要鼓励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丰富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住院看,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诊后看,要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方便出院患者获得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机会。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人民时评)

2020-2023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36亿元,新建48个地市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33个城市(区)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发布......新时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扩大托育服务供给,为更多家庭带来便利。

幼有所托,是重要的民生。近年来,托育服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不过,市场上的托育机构普惠性的占比较低,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群众需求迫切和机构入托率偏低的情况同时存在。为促进托育服务提质增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订单签约服务、加强儿童照护指导等具体举措,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为更多家庭提供安全质优、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有助于缓解群众生育养育焦虑,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托育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的现阶段,有效破解"托育难"问题,需进一步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助、租金减免、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投入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可以通过奖励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机构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积极性,引导多元主体发展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才能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面对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新的趋势性特征,推动托育服务长足发展,还要合理规划托育服务布局,确保托育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有效匹配。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及时调研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在托育服务类型、年龄、内容、形式、价格、距离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与特点,进行动态监测和研判,并统筹考虑城乡差别和城镇化进程,有效补齐托育服务民生短板,同时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促进托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既要加大扶持力度,也要强化监管。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口进一步加大。应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院校培养、职业培训、行业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要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硬件设施、服务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让家长安心。

托育服务不仅关系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顺应群众期待,聚焦实际困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更好发挥各级政府作用,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们一定能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让他们得到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的照护,让更多家庭从托育服务升级中受益。

让优质资源助力老有所学(人民时评)

以国家老年大学成立为契机,推动形成覆盖广泛、主体多元、资源共享、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前不久,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国家级平台正式建立。该平台的搭建体现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乐享生活。

发展老年教育,也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老年教育,老年人在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既增长知识,也愉悦身心。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不仅事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事关万千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银发生活"的美好期待,首先要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兼顾资源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既包含绘画、书法、声乐、舞蹈、钢琴、朗诵等相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又覆盖互联网知识、金融、保险、"主动健康"、人工智能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老年教育资源才能顺应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完善,真正适应老年人时代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同时,还要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兼顾地区、城乡及个体差异,力争做到"百花齐放春满园"。

发展老年教育事业,还要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办好老年人身边的"无边界的大学"。当前,我国老年大学已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类型,但仍以政府办学为主,而且县一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占比较大,社区一级老年教育机构与社区总体占比仍相对较低。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课程资源的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还未能完全"下沉"到距离老年人最近的地方,满足实际所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