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全年汇编142篇(第21/3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77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3分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思想纵横)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我们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艰险,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的支撑。这就需要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形成最强向心力,汇聚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人民精神支柱。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就能愈战愈勇,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精神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人民精神力量的血脉基因。要运用现代艺术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动起来。近年来,一些蕴含中华文化气韵的节目、作品受到人们喜爱。我们要多创作推出这样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精神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思想纵横)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不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党的XX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而且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铸就巍峨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同时还要认识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涵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深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更加渴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迫切需要个性化、时代化的文化供给。同时要看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只有人民精神需求不断满足、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才能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鲜明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接续推进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奋进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思想纵横)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面向未来,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政策与环境,实施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当前,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整体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内在联系,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比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引领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等等。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思想纵横)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需要为其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友好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发展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汇聚和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壮大,事业发展才有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和创新作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减少束缚与加强激励上持续用力,既致力于消除制约科研活动的种种障碍,又着力增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创新价值不断增加。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55%,再创新高。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十年稳步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良好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

创新人才都希望自己所学的东西能有用武之地,都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来。对于创新人才来说,事业是吸铁石,平台就是梧桐树。但有些地方和单位在引才用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把重视人才简单化为提高物质待遇,没有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出现引得进却留不住、作用发挥不佳的情况。有的人才政策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优惠"外来人才,"冷落"本土人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要营造允许失败、长期稳定的科研环境,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不断试错,让他们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要鼓励其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方向,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多做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工作,尽可能为其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还要继续为人才减负松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许多长期为科技界所诟病的机制障碍和观念藩篱得以破除,科研管理更加灵活,评价激励更加科学,知识价值更受重视。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队伍蕴藏的创新潜能,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条条框框,把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新征程上放手拼搏、在广阔天地中大展其才。

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思想纵横)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作出的系统理论概括,是新时代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其精髓要义和内在逻辑,切实将其贯彻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可以从价值观、方法论、历史渊源和实践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实现人的解放最终是要建立一个这样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要思想,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指导原则。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工作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