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以人民为中心专题合集31篇(党课、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参考)(第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21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4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究其根本,文艺作品是点亮国民精神的灯火。"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社会主义文艺要紧扣时代脉搏,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以文艺的如椽之笔映照现实、前瞻未来,生动反映在新的征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伟大建党精神。社会主义文艺要雕刻出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生动形象,以及各族人民风雨兼程、奋力前行的精神风貌。在面向未来的擘画蓝图中,社会主义文艺要在艺术的卓越性追求中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无锡市体育局局长黄浩然

(2021年8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市体育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自觉做伟大号召的迅速行动者、忠实执行者、模范践行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一、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这为我们做好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方针和任务,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人民需求的行动指向。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做文章,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交流情感、激励精神、丰富生活、全面发展等需求。坚持人民满意的结果导向。始终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体育工作的评价标准,让人民群众从身边的每一处健身场地设施、参加的每一次健身赛事活动、接受的每一次健身指导上享受到无锡体育发展的成果,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突出实践载体,办好为民实事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和企业身边寻找需求点、结合点、突破点,提高办实事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进市奥体中心、市体育中心改造等大型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城区闲置用地建设177个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全面落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发放体育消费券200万元,切实惠民利民。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三届市运会,继续

办好无锡马拉松、"跃动锡城"无锡体育大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全年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次,参与市民超过百万人次。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强体医融合,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健康驿站、健康小屋。广泛开展送科学健身下基层服务,全年免费为市民提供国民体质测试服务3万人以上。完善企业身边的服务体系。实施服务体育企业行动计划,建立与体育企业常态化联系机制,打通涉企政务服务高速通道,支持一批优势和潜力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高质量的体育产业发展平台载体。

三、狠抓推进落实,真情为民造福

认真贯彻落实"两在两同"建新功、"三强三促"开新局工作要求,弘扬真抓实干之风,确保体育惠民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强化党建引领抓落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动力,深入开展体育系统党建"五彩行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大联动、体坛先锋在行动"党建项目。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三联三解"活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强化政策支撑抓落实。贯彻《无锡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无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专项规划计划,推进各项政策完善和落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出台的政策更加贴合基层实际。强化创新驱动抓落实。紧紧围绕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不断创新体育产品供给机制,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全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超过50个、金额超600万元。完善无锡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贵州财经大学 张欣

(2021年8月25日)

"放管服"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基于"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持续改革,才使得"放管服"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放管服"改革起于人民所盼。"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改变原有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各级政府制定了"放管服"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放管服"改革的政策效应也随着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而不断显现。各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市场活力得到激发、社会创造力得以释放,人民在办理各项事务中充分感受到了便捷、高效、"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在"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各地日益呈现出"民昔日之所盼,政今日之所向"的政务图景。

"放管服"改革行于人民所需。"放管服"改革内含"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个构成部分在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有机统一回应了人民群众在各领域对政府"放"出活力、"管"出公正、"服"出品质的迫切需求。在"放管服"改革中,通过权力清单制度对公共权力的全面梳理,各部门职责和权力得以明确并以清单形式予以公示。责任清单有效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管理范围,责任清单明确了政府的责任边界,使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二是管理方式,责任清单要求政府应由"政府本位"的管理方式转向"以民为本"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政府基于便民、利民、服务于民的基本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三是管理责任,责任清单明确了作为责任政府在相关事务管理上的责任,以及出现懒政怠政时应追究的相关责任,从而使政府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确保人民利益得以实现。通过"放管服"改革中各项政策措施创新,一个"高效""透明""责任""回应"的现代政府得以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政府一切行为始

于民、行于民。

"放管服"改革归于人民所得。"放管服"改革强调给市场松绑、给政府划线,其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活力、赢得市场红利、调动社会创造力,从而为民生发展赢得更多空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市场活力来源于优质的营商环境,基于企业生命周期重新审视各项审批、服务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商事制度、清理审批中介、实行减税降费,这些改革从本质来说就是为了让企业和群众获得更多的便捷、更多的时间和更愉悦的办事体验。社会创造力来源于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双创"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治理方式和社会制度安排的创新。"放管服"改革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正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使涌动于社会之中的发展潜能转化为强劲发展动力,进而促进人民群众通过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当前,通过"放管服"改革激发社会创新的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在各项政策改革和服务提升中,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得以营造,新生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健康成长,各类市场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的收入也随创新创业的深入推进不断提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放管服"改革起于人民、归于人民,在各项政策改革与优化执行中,人民的满意成为了政府工作的宗旨,人民的期盼成为了政府工作的动力,人民的利益成为了政府工作的目标。在公共权力与公共利益的有机衔接过程中,各项改革最终归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价值本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 龚齐珍

(2021年8月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担负起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到邓小平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江泽民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到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略,再到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执政为民一直是我党秉持的执政理念。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的最高人生境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是因为我党在任何时候都能一以贯之地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如,我们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就业创业,近年来,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以内;持续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低保、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0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亿多人,编织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无论过去打江山,还是现在守江山,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是我们党的崇高使命所系。一百年来,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一以贯之站稳群众立场,在工作实践中始终践行人民立场。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才能取得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我们国家才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

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和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是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完成的。这些重大战略成果的取得,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历史也反复证明,我们党只有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我们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不朽历史伟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面向未来,我们党仍然必须坚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共创"发展,虚心拜人民为师"共同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调动人民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嘉应学院 周云水

(2021年7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党,必将赢得人民的信任。中国人民正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绩效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深沉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坚定的政党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信得过"的党群关系、"能管用"的监督机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所认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别、种族、制度的差异,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人类社会持久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和普遍期待。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主要是为劳动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抓住广大劳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当前,我们的日常工作更应该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秉持人民立场,就是依靠会员群策群力,依托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育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望党的下一个百年建设征程。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关锋

(2021年7月8日)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之一,并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史诗般的赞歌,成就了一桩桩惊天地的伟业。究其原因,既离不开对人民立场的坚持,也离不开对人民立场的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其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淬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在

《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更明确地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理论旗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明确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我们党不仅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关于人民立场的理论学习,而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依据人民立场这个灵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个鲜明特色。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实践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仅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奋斗旗帜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而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因此,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我们党全部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人民翻身做主而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为改善人民生活而奋斗,改革开放是为实现人民富裕幸福而努力。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我们党百年历史实践的目的,也是我们党百年历史实践的归宿。也正因此,我们党在具体实践和工作中,始终强调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谨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党员干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突出文化特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实际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重任,既希望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先进文化提升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理论水平和现代文明素养,又希望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创造性地繁荣发展自己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改造旧文化、努力建设新文化,使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很快得到较大改观。改革开放的序幕一拉开,邓小平同志就针对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文艺工作,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并勉励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谋求全面、均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当前,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方面,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另一方面,我们党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比如,强调"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铭记"五个一切",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以及一切由人民检验,从而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杨明明

(2021年8月4日)

人民中心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提及"人民"两字多达86次,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中心立场。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100年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群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年轻人,在上海望志路、嘉兴南湖游船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回顾党的百年壮阔历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克服万千艰难险阻,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日子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甘苦、同奋斗。也正如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根本价值追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