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学校“双减”评论、心得体会6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双减"评论文章与心得体会(6篇)

目录

1.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2

2.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4

3.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6

4.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9

5.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12

6.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14

推进"双减"也要做好"增"文章

"双减"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以Xjp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新时代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具体安排,强化"四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增强主体责任。力求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属地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细化工作方案,营造有利于"双减"落实的良好环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做到应教尽教,矢志不渝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践行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是增强管理实效。立足课堂教学,督促各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省定课程方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强化作业管理,推动学校作业管理基于课程标准精选化、科学化、校本化,设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开发班本作业,完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以作业管理为核心推进"五项管理"全面落实落地。完善评价制度,健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严禁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等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奖惩师生的依据。

三是增强支撑保障。深化课后服务。推广"套餐制"课后服务经验,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需求,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所有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将学生从校外补习中、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推进"阳光食堂"建设,确保学生在校就餐需求提供率达XXX%。增加经费投入。核增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学校奖励性绩效,单列专项用于课后服务,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免费信息化资源。优化"泰微课"资源建设开发及应用,全市开放,免费使用,让所有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平等享用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增强治理监管。建立全市教育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开设资金监管账户,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落实联防联治机制,确保学科类培训课堂教学视频全监管,确保受聘教师资格全合格。设立黑白名单公布制度,对超时培训、超课程培训、超进度培训、违规收费、疫情防控等问题限期整改不力的培训机构坚决整顿直至依法取缔。

"双减"工作非一时之功,需上下合力,持续攻坚。一方面,当前课后服务的保障水平还不高,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未完全调动,教师辛勤劳动付出与应有的尊重回报不成正比,需各方共同关心,切实维护。另一方面,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时要克服"急功冒进""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给校外培训机构留下转型发展、有序退出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机构闹""卷款跑路"等风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双减"意见正面宣传引导,定期分析、研判、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订风险化解措施和实施方案,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序按时完成。

同时,对"双减"工作开展提两点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出台刚性政策,明确各地政府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标准,为推进"双减"工作增强底气。二是统筹各类培训机构管理,不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盲点,不给非教育部门审批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留下"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空间。

细化监管保障"双减"意见落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双减"意见刚刚出台,一些培训机构迅速退场,留下了退费难、找人难的"烂摊子",让家长和学员们倍感无奈。

"双减"意见落地生效,必然会导致野蛮生长多年的校外培训机构大幅"瘦身"。据统计,X月X日至X月XX日,XX市民反映培训机构退费问题的诉求超过XXXX件。其中,"双减"措施出台后,仅X月X日至XX日中午,涉及培训机构退费的相关诉求就达到XXXX件。从市民的投诉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遭遇了培训机构频繁换址、培训机构在闭店前利用促销大捞一笔以及商家以经营不善为由拒绝退款等情况。如何防止培训机构在重压之下卷款"闪退"?家长和学员权益谁来保障?这恐怕还需要各地在严格落实"双减"意见的时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引发的退费难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更应加强监管,监督培训机构做好退场的收尾工作。

为了防范不负责任的"闪退",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已经出手。比如,XX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银行推出了"朝阳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在这一监管模式下,商家通过平台收取预付资金,并依托银行进行资金监管。无论消费者预存多少费用,商家只能自由支配消费者已实际消费的额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恶意卷钱跑路风险,消费者也不必担心商家挪用预付金。

加强对培训机构合同订立行为的审查,也应该是加强监管的一个着力点。据调查发现,导致退费难的一个原因是合同签订不规范。尽管早在2020年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其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机构应明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退费办法,并重申线下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X个月的费用等内容。但很多培训机构并未严格执行,在合同中作"模糊处理",并未明确列出退费的具体细则,很多家长对这一文件内容也不了解,让不法机构钻了空子。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强化督查,在及时惩治不法的同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好的政策需要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障"双减"意见落地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就要担起监管责任,秉持严管就是厚爱的监管理念,对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从严从细加强日常监管,对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要严厉打击,该取缔的要依法取缔。

以系统综合治理让"双减"见实效

靴子终于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双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X个方面提出了XX条具体意见,为"双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意见》提出,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随后,校外培训市场出现剧烈震荡,相关企业的股价遭遇断崖式暴跌。这一系列规定不仅大大压缩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空间,也直接斩断了资本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关联,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业的生存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解读"双减"政策,必须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家庭的养育、教育成本,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加剧教育"内卷"、破坏教育公平乃至于社会公平。尤其是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裹挟之下迅速发展,其总数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大有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之势;行业内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为谋求利益频频炒作教育焦虑,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属性,良心行业逐渐变成了逐利产业。治沉疴须用猛药,对那些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就当紧盯不放,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其实,此前教育"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之所以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此次"双减"则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既要求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又要求做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既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又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同时,《意见》还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目前,各地已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双减"工作,比如全面推进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等。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一些地方的课后服务叫好不叫座,参与人数较少,很多家长仍持观望态度。而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后,市场供给少了,但是需求依然旺盛,为此不少家长通过"一对一上门私教"等方式来满足培训需求。结果是,家长的经济负担更重了,而且由于"一对一上门私教"游离在监管之外,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政策转轨期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对于一些地方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课后服务还是一个新事物,接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要想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还须通过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解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待遇等问题,全面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

一些家长热衷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是受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双减"工作时,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推进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真正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其认识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深远"。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真正提升。

应对"双减"花样频出不如多关注"需求侧"

"双减"政策出台已半个多月,各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进行调整,以适应政策要求。但不少调整策略出来后,又引起新一轮家长的"吐槽"。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指导方针,新东方、学而思等部分全国性教育培训机构确定秋季学期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从周末调整到周中进行。这让家长一片哀嚎:周中放学后哪有时间接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这个时间段去培训,作业什么时间写?

除了学科类培训的调整,还有机构在寻找新的"赛道",素质教育、科创教育,甚至有机构提出了转型培训家长,也因此一下子登上了热搜,一时间不少家长感叹,"以前是孩子内卷,今后要开始'内卷'家长了""小时候被培训的是我们,没想到为人父母了,还要接受培训""以前'鸡娃',现在'鸡父母'"

于是,网上各种段子频出,甚至有人建议,以前孩子上课是父母在旁边陪读,现在培训父母可以让孩子"免费旁听";还有人建议培训机构转型搞餐饮,可以定价一杯咖啡XXX元,标注服务员是某知名院校高材生,提供"免费指导服务"虽然是戏谑的话,但也反映出各种面对"双减"政策的调整颇有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意味。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推进。当校外培训机构"供给侧"的供应量少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化解,才能更好推进政策平稳落地实施,达到预想的效果。让"双减"政策切实落地,需要深刻领会政策出台的用意,更需要彻底反思此前校外培训"走偏了"的社会原因。

教育培训需求可以说一直都存在,只是"剧场效应"越发明显。有专家认为,教育培训需求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刺激产生,一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饱和式营销,让家长、学生更焦虑,刺激出来的需求;二是当下的升学评价体系制造出来的需求,孩子只有考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读更好的学校;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处在教育"低洼"地区的家长、孩子不得不通过校外培训班,来"找补"与其他教育资源优质地区的差距;四是社会功利性教育环境刺激出来的需求。

需求要均衡,从目前来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其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要疏导、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一些学科类培训可能会变成"小作坊"模式,"一对一"模式,这就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衷,造成更多的问题。

疏导家长、孩子的需求,破解"需求侧"焦虑,需要长远规划,多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各学校、片区,甚至是地区之间的差距,这不仅需要建设更现代化的学校,更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师资力量等软实力。

"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到,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未来学校可能还要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比如课后托管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当然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套、激励措施也要跟上,不能让学校、老师多付出了,却没有更多的回报。

教育评价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改革高考、中考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机制,让学生评价、考查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当然,教育评价机制关系到千家万户,更需要系统设计、从长计议,不能有半点马虎。除此之外,作为家长,家庭观念、教育观念也应该要转变,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增加自身的定力,不盲从、不跟风,理性看待、分析孩子的校外培训需求。

总之,推动、促进"双减"需要系统推进,"供给侧"问题需要解决,"需求侧"焦虑也要破解。

着力"双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近日,"双减"正在成为热门词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X月XX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教育成本视为贯彻国家生育政策和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决策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宏观调控正越发精准化。毋庸讳言,将教育成本列为当前影响家庭生活成本最终负担之一,想必鲜有人反对。毕竟,数十年来日渐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将教育负担转嫁到家庭、学生身上,却让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早已广受全社会诟病。

围绕"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决定》提出,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适当延长在园时长或提供托管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择校热"难题。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不难发现,无论是学前普惠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解决"择校热"难题,还是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降低培训负担和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一桩桩一件件均一一对应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急。

当然,如果说激发"双减"作用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政策的外溢。那么,对于教育事业本身而言,"双减"则被赋予了促进教育重回"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轨道的重要使命。

X月XX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X年内有效减轻、X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时间明确提出了"X年"和"X年"两个重要节点,评价则用"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作为标准。从家庭教育成本支出而言,只要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能够确保孩子获得同等质量甚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会感到"满意度明显提升"。而这也正是《意见》试图要达成的目标。

《意见》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其中,对于备受关注的收费,《意见》确定XX、XX、XX、XX、XX、XX、XX、XX、XX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X个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为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三项重点内容,其中不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的举措。

最为关键的是,《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等一系列要求。而这也正是备受广大家庭和学生的心之所向。

毕竟,唯有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社会不再将教育成本视为影响生育或加重家庭负担的主要因素,才能激发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的作用。【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做好"双减"工作需要标本兼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是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最严的监管。"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形成全社会合力,疏堵结合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此前,有人建议彻底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得到不少网友点赞。取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听上去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复杂。保守估计,我国校外培训业的产值达到XXXX亿元,如果全面取缔,数量庞大的从业人员就业将受到重大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如果对这部分需求不进行有效疏导,那么取缔合法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后,校外教育培训可能会转到地下,引发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此,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校外教育培训乱象,需要全社会创设以下条件:首先,学校和社区要更多履行教育职责。给中小学生减负,曾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学生下午X点半放学后离开校园,不但增加了家长接孩子的负担,还导致校外托管机构火爆。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给放学后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可引导家长减少对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可切实给学生和家长减负--学生可在学校内就完成作业,并参加课后兴趣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另外,每年寒暑假,都存在部分双职工家长因无法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现象,如果在寒暑假中,社区、街道能给孩子提供规范、安全的活动去处,那么家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其次,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一些家长盲目轻信培训机构宣传,甚至积极配合培训机构的违规经营。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便监管部门从严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还会继续存在。毕竟,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对所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管,在此情况下,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最后,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我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后,全社会应该从重学历转变为重能力,否则,家长都希望孩子获得高学历,必然导致教育严重"内卷化"。我国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从根本上治理校外教育培训热,首先要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去年XX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方案》要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对于做好"双减"工作至关重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