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市场监管系统材料合集56篇,含领导讲话、研讨发言等(第4/1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034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5分钟

二、坚持"党建+落实",助力高质量发展争当机关标兵走在前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难"。一是强力推动党的建设、业务能力两提高。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率先在全市制定《党建品牌实施方案》,用党的建设凝聚起市场监管的磅礴力量。二是强力推动疫情防控、服务发展两手硬。在全省系统率先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2条意见、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11条意见等组合政策,复工复产中,在全省率先出台"四个更"保护市场主体

17条措施。三是强力推动纾困解难、服务企业促发展。精心组织走进商会、走进企业、走进园区,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三走进三送"活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短缺困难。

三、坚持"做实+做精",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区域样板走在前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成精品就是大事。一是推行"三项改革",打造区域营商环境新高地。二是实施"三心工程",打造区域消费新高地。三是建设"五大中心",打造区域检验检测新高地。

四、坚持"创新+创优",争做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排头兵走在前

解放思想不停顿,提升境界不止步,争先创优不懈怠。一是做优守牢安全

底线的监管品牌。率先实行特种设备"八检"工作法,在全省唯一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表彰项目。创新开展"共建共享 食安徐州"活动。二是做优市场监管执法的服务品牌。创新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433 工作法,在全省案件考核中获得"双第一""双满分",并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场监管部门参与国家总局《关于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修订。三是做优知识产权发展保护的工作品牌。充分发挥徐州高校密集的优势,在全国率先构建"政、企、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新共享 云超市"暨发展保护共同体,推行"1+3+6 服务新机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到2020年底达19.33件,比2018年翻了一番,增幅位列全省第二;商标专利执法案件数跃居全省第一。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责任感,自觉地担当起"两争一前列"的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朝着既定的目标,笃定前行,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为打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秩序,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制止餐饮浪费,公筷公勺不能缺席

冷水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文杰

(2021年2月26日)

开展"光盘行动"、推出半份菜、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我市各地多措并举,着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筷公勺成为公众谈论话题,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严峻,无论助力疫情防控,还是制止餐饮浪费,公筷公勺都不能缺席。

推行公筷公勺、文明用餐,既彰显了社会文明新风,也有助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无论对预防病菌传播、防范病从口入,还是促进健康饮食、防止餐饮浪费,都能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值得在全社会推广。

使用公筷公勺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预防疾病;二是减少浪费。为什么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减少浪费?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聚餐人很多怕不够吃,尤其是举办一些宴席时,往往会点很多菜。作为一个文明市民,准备落实"光盘行动",吃不完打包,但又觉得要打包的菜已被不同的人夹来夹去,感觉不卫生。如果不打包,便觉得浪费。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干净卫生,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未吃完的剩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就餐时能主动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举筷投箸间小心翼翼,心存文明之心,自会恒念物力维艰,难有大手大脚;反观私筷在公菜间"穿梭"乱飞,心中无敬畏,下手不文明,吃不完就扔了,还能节俭到哪里去?

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宣传提倡和使用公筷公勺。在家中就餐时,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带动和影响家人养成良好用餐习惯;与朋友聚餐时,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做文明用餐的倡导者。

机关及学校食堂要全面落实公筷公勺宣传和使用,形成良好的文明就餐氛围。相关部门可将公筷公勺提倡使用纳入文明创建工作考核范围,将公筷公勺的使用纳入制止餐饮浪费的督察范围。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保障的是健康,涵养的是文明,防止的是浪费。多一份公筷,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公筷,多一份文明;多一份公筷,少一份浪费。

药品法制建设与时俱进彰显"四个最严"

江西省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王张明

(2021年3月1日)

《疫苗管理法》(主席令30号)与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主席令第31号)施行已满"周岁",一年来,"两法"在疫苗、药品的监督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在疫苗、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环节"严监管,自觉守法;处重罚,不敢违法"的行业环境已经形成,企业依法生产经营、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已然显效。

《疫苗管理法》的出台和《药品管理法》的修订,突显了疫苗、药品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彰显了"四个最严",标志着我国疫苗、药品安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1理顺假劣药定义

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对假劣药的范围进行修改,没有把"应当批准而未经批准的药品"列为假药。

将未经批准的药品从"假药"定义中拿出来单独规定,不等于降低了处罚力度,而是从严设定了法律责任。不再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被污染的、使用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情形列为假药。将被污染的药品归入劣药,并设立条款禁止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禁止使用未按照规定审评、审批的原料药、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药品。假劣药品的定义,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从一年多的实践效果来看,这样修订让从业者更容易理解,并欣然自觉地守法;让公众更加支持法律对违法者的惩戒,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让执法更加顺畅,更容易取得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2全程可追溯

《疫苗管理法》和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都设立了全程可追溯的要求。

《疫苗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修订后的

《药品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药品追溯制度"。《国家药监局关于做好重点品种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公告》(2020年第111号)中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落实全过程药品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化

追溯系统,收集全过程追溯信息,于2020年12月31日之前,基本实现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等重点品种可追溯。"

可追溯制度让药品、疫苗的流转更加透明有序、全程可控,可以有效杜绝非法渠道假劣药品进入合法的流通领域,也可以有效杜绝药品流向非法途径,同时实现药品风险控制,有助于精准召回。药品、疫苗全程可追溯技术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一码多用的效果,如通过可追溯码可以查询药品和疫苗在途、在库的湿温度数据,也可以查询其原料、包装材料等信息。

关键词3加大处罚力度

《疫苗管理法》和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较之前的法律法规大幅提高了处罚力度。如无证生产、销售药品的,最低罚款150万元;生产、销售的疫苗属于假药的,最低罚款为75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处罚到人的条款,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设立了经济罚、资格罚等相应条款。

大幅提高处罚的幅度,设立处罚到人的条款,无不彰显了"四个最严"的理念。对不法分子处以重罚,可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可以促使从业者主动学法、自觉守法、不敢违法。从一年多的施行效果来看,药品案件数量呈整体下降趋势,显示出药品、疫苗正朝着规范化、合法化、安全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从案件罚没的数据来看,又显示出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

关键词4创新激励

一手加强药品、疫苗管理,一手对开发创新给予激励政策,释放社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药品、疫苗研发创新,首先,明确了鼓励方向,重点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人体疾病具有明确疗效的药物创新;其次,创新审评机制,强化审评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与注册申请人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再次,优化临床试验管理,临床试验机构由过去的认证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又次,建立关联审评审批,在审评审批药品的时候,将化学原料药、相关的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调整为与制剂一并审评审批,对药品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标签和说明书也一并核准;同时,实行优先审评审批,对临床急需的短缺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罕见病等疾病的新药、儿童用药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审评审批;最后,建立了附条件审批的制度。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是指取得药品注册证书的企业或者药品研制机构等。该项制度的建立可以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守正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20年泸州多措并举推动质量强市战略实施

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赖旭刚

(2021年3月16日)

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为统领,以"三大千亿产业"为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始终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定,积极主动作为,为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石。

一、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

2020年9月,四川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公布2019年度市(州)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结果,泸州市再次荣获A级。

泸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市成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治理格局,巩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2020年,泸州市启动第五届泸州市政府质量奖申报工作;引导企业积极主动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踊跃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评选,由内而外推动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质量建设、品牌建设。

二、夯实四大质量基础保障

构建标准保障体系。2020年,泸州市制定了团体标准5项、地方标准13项;4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合格。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全市共公开标准1099个,其中,国家标准349个,行业标准89个,地方标准8个,团体标准18个,企业自主制定标准635个。

发挥计量基础性作用。目前全市建立了十大类共计140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可开展计量检定项目184项,校准和检测项目248项。完成了国际互认CNAS认可参数41项,62个检测参数的CNAS能力认证。四川首家酒类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泸州市挂牌成立,为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泸州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泸州市共有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机构124家,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获证组织39家、证书184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获证组织152家、证书226张,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609家、证书1384张,服务性认证获证组织48家、证书50张。

强化认证活动及认证结果监管。对机动车、建设领域、食品农产品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开展低速电动车生产和销售治理工作,建立违法违规企业和商家黑名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培育有机产品示范创建区3个,拓展有机产品示范区面积约30万亩。

三、促进五大领域质量提升

产业质量大力提升。精准对接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白酒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产业"产业体系。

产品质量全面提升。30家工业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邀请特种设备、认证认可等专家到企业开展实地巡诊。全市市级工业产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5.4%,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100%;省级农产品例行监测抽样合格率

99.11%,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构建"5+5+2"现代服务业体系。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泸州医药产业园区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四川省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进单位"。

工程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工程项目监督到位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重大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重点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水利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规上工业企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试点和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上,泸州市综合得分第三,成效分排名第四。狠抓四个硬核确保质量安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记录182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台账5893条。推进食品小经营店、农村群宴食品安全在线监管试点,3个试点区县食品小经营店总上线率达83.76%。推广线上餐饮和店外点餐自取模式,投放"食安封签"50万张,实现食品相关信息全程可追溯。开展以"知识产权保护""地沟油专项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成品油经营秩序"和"调味品质量"为主的"五大执法行动",全市累计办理案件数789件。

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指导企业规范生产流程;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全

覆盖",全市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3482份;持续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全市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率为100%。

完善质量投诉举报机制。截至目前,12315平台系统共接诉4979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80.48万元;发布消费提示警示202条次,办理"诉转案"61件;推动66家ODR企业入驻全国12315平台,开展线上消费纠纷和解;推行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试点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和线下无理由退货。

四、升级三大动能驱动质量跨越

发挥创新优势,以科技项目推进质量强市工作。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20年已获国、省科技计划项目102项,立项资金4435.69亿元,安排市级创新资金1989.13万元。整合先进制造业技术资源,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全市拥有创新平台258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192家,比2019年增长19%。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位居全省第七。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9.0个百分点,对工业的贡献率为14.5%。

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为抓手,成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2020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4739件,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件,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3023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件,其中驰名商标25件,国际商标350余件,位居川南片区第一,泸州市已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协同发展,主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毗邻地区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试行"同一标准办一件事";与贵州省赤水市开展政务服务"跨省联办";对接重庆市江津区、江北区、荣昌区、永川区、涪陵区,共同梳理跨省通办事项、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跨省通办"窗口的互设;泸渝社保卡业务"就近办"正式上线,首批已实现泸渝两地社保卡信息查询、激活、挂失与解挂等服务,12333同步提供咨询服务,首批设立9个泸渝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覆盖市、县两级。

奋力谱写"十四五"药品监管事业新篇章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李利

(2021年3月17日)

药品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基本的民生问题、重大的经济问题、严谨的技术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药品监管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权益。

"十三五"以来,我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全面升级,审评审批体系日臻科学规范,疫苗监管体系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深化细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药品监管事业改革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药品监管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推进药品监管能力现代化等作出系列部署要求。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底线保安全、追高线促发展,持续深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药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奋力谱写"十四五"药品监管事业新篇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药品监管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贯穿药品监管工作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创新领导药品监管事业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推进发展的能力。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药品监管部门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

想腐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做好"十四五"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宣布中国疫苗将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药品监管部门要强化职能担当,全力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疫情防控用疫苗药品、医疗器械,对急需药械随报随审,加强对已应急审批上市产品的监管,切实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要突出抓好新冠病毒疫苗的审批上市和质量监管,科学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临床试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进行审评审批,确保经得起国际评议和历史检验。全力保障疫苗批签发和第三方检验,优化批签发流程,确保批签发能力与疫苗产能增长相匹配。加强疫苗上市后质量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疫苗电子追溯体系,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新冠病毒疫苗的行为,坚决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扎实推进"依法治药"。法治是保障药品安全的最有力武器,依法行政是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按照急用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药品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有序推进《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修订,及时清理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监管技术标准和指导原则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形成与监管实际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对标国际标准编制《中国药典》2025年版,优化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体系,构建化妆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法律法规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宣贯,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责任,不断提高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保障药品安全形势稳定是药品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严格落实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推进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风险常态化制度化。有效发挥现场检查作用,强化检查的突击性、实效性,加强境外检查工作力度,强化检查稽查协同。加强药品监督抽检,科学设置抽检任务,突出监督抽检的针对性、靶向性。健全药物警戒体系,有效监测和处置不良反应聚集性事件,守好药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通过检查、检验、监测等全面排查风险,形成风险清单,明确监管重点,切实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系统总结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健全完善突发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检验检测、体系核查、审评审批、监测评价、紧急使用等工作机制,提升药品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服务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医药产业服务人的健康,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企业逐步由"营销驱动"向"研发驱动"转型,医药产业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期。2020年,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许多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收到的药品注册申请增长26.3%,其中创新药上市注册申请增长100%。强大的监管造就强大的产业。药品监管部门要树立专业优势、专业担当、专业自信,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通过政策引导、科学监管和完善制度,全力服务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解决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卡脖子"问题,服务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支持医药产业生产链、供应链国产化,推动在医药领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提升药品监管现代化水平。以实施《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抓手,着力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促提升,加快创新药品监管方式方法,提升药品监管现代化水平。推进各级药品监管机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落实各环节监管职责,加强跨区域跨层级的药品监管协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监管,完善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推进药品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加快推进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加强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监测评价、稽查办案等能力建设,为实现"十四五"药品监管事业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榆林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伟

(2021年3月19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新发展理念是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再深化。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就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重大决策部署,对市场监管工作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转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要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便利化改革、"证照分离"改革。优化服务举措,降低准入门槛,压缩办事流程和时限,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广大群众办事增便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推动市场监管方式转型

面对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要加快推进执法改革,提升一支队伍执法效能,抓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有效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市场监管",推动市场监管工作由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粗放监管向精准

监管、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变,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守住底线为目标的监管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公平竞争的新型监管体系,不断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榆林市场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守牢"四大安全"底线

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着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四大安全"监管重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做好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让群众吃得更安心、用得更放心。通过持续深入排查特种设备、工业产品安全隐患,防范风险于未然,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底线,夯实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