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自然资源系统材料合集52篇,含领导讲话、研讨发言等(第2/1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99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00分钟

和任务,忽视了生态恢复的系统性、科学性、长期性以及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一些矿山开挖面几近垂直,工程恢复极其困难,当地为完成整改任务,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花了相当大的资金进行了修复,但长期效果并不好,造成资源和资金上的极大浪费。应充分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修复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生态破坏的"急症"应该抓紧治理和修复;对一时无法解决、需要系统治理的,应按照科学的方式制定方案,提高修复效益。

三、善用底线思维,增强问题意识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产生了哪些问题,表达出什么声音,督察工作就要悉心观察、认真倾听,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应善用底线思维,深入分析研判,加强日常监管,掌控和化解这些问题。

一是要密切关注督察区域重大战略部署。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国家粮食主产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肩负着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以及疫后重振的重要任务,省级政府及其自然资源部门在其中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近期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湖北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督察机构应密切关注这些重点内容,把握好"对着省、全覆盖、看变化、曝典型"的方法论,围绕湖北省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战略布局开展督察工作。扎实开展好以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的督察,深入查找省级层面普遍性突出问题、重大典型问题,严厉打击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落实以及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

二是要密切跟踪督察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动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紧贴基层、深入实际、直面问题等优势,反映督察区域真实情况,探索新时代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的方位、内容、方法。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应用,显化调研成效,着力拓展调研工作在服务督察、推动整改、完善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完善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善用创新思维,增强督察成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督察机构应善用创新思维,利用好这个"关键变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一是更加聚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法律法规情况,聚焦省级政府主体责任,持续向省级政府传导压力。二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督察干部应常怀本领不足的危机感,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思维本领,推动自然资源督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治理能力以江苏省泰州市自然资源管理开拓创新实践为例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顾龙友

(2021年1月22日)

近三年来,我国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先后组建完成并正常运行。如今,如何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业已成为摆在各级自然资源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赴江苏省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了深入调研,耳闻目睹该局上上下下正围绕这一任务开拓创新,呈现出了新的工作局面,展示出了令人欣喜的新成效。

一、整合优化创新融合

新组建的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设18个机关行政处室、22个直属事业单位和5个市辖分局,下辖3个县级市局。至2019年6月底,该局机构改革工作全部到位。经过一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初步构建了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其主要有:

优化组织架构的整合性体系。该局一方面优化横向组织整合。如,将原市规划局的规划编制处、村镇规划处、建设项目规划技术处、市政规划管理处、规划监督处整合为国土空间规划处、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处、国土空间批后监管处;将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统一整合到国土空间规划处;将各类规划实施审查统一整合到建设项目规划技术审查处;将各类规划实施效果监督统一整合到国土空间批后监管处。另一方面优化纵向组织整合。如,将原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原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委员会。

激发"化学反应"的融合性体系。一是全面梳理原国土、规划交叉重叠业务,精简优化审批事项。如,将原分散在外的规划审批职能收回,集中统一行使规划审批权;将原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核发新的《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将原用地批准书和用地规划许可证合并,核发新的《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二是构建新的批后监管体系。即把规划验线与开工验收合并,把土地核验与规划过程监管合并,把规划核实与合同履行合并,通过合并同类项,精简业务事项,减少审批时间,优化批后监管。三是在局机关专门设置党建和效能监察处,深度推进党务、业务、事务"三务融合",全面激发机构改革后"1+1>2"

的优势,实现新机构的"人合、事合、心合"。

坚持系统思维的联动性体系。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坚持"上下一盘棋、工作一条线"。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将规划编制任务一一分解到市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上下联动,确保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综合平衡、高效推进。二是在国有建设用地批后服务、批后监管上实施联动。明确市发改、经信、住建、城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协助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共同做好国有建设用地批后服务、批后监管。三是构建市区联动的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标准体系。明确批后监管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四是在执法监察上,与司法机关建立联合办案机制,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案情线索移送机制,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同审查机制,与市政部门建立联动防控机制,与效能监察部门建立联合检查机制。

夯实业务基础的专业性体系。如,原规划部门开展对规划技术性指标和要求的审查。机构改革到位后,该局构建完善了新的规划技术审查体系,明确了规划技术审查议事规则,实行对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等事项的集体审查决策和综合协调。为压紧压实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责任,有效应对机构改革后因职能叠加带来的相应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该局构建了森林防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七大安全生产体系,并对应成立了工作专班。

提升服务效能的创新性体系。该局将规划核实中的建筑工程质量和不动产登记中的地籍测绘、房产实测、不动产权属调查等事项整体打包,形成一个业务集成,由一家测绘单位承担,打造成多个环节事项统一、多个技术规范统一、多个测量报告统一、多种监管实施统一的"四统一"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不动产登记所需要的调查测绘成果获取方式,实现了变垄断为竞争、变审批为备案、变管理为服务的"三大转变"。

二、着力提升五方面能力

新组建的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市规划局的全部职责,原市发改委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原市水利局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原市农委的林业管理职责,原市环保局、原市住建局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管理职责等进行整合,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对外保留市林业局的牌子。与过去相比,新机构不仅在职能上有了较大扩展,而且人员

增加较多。该局从组建伊始,就注重着力提升机构和人员的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统筹能力。为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该局部署开展国土空间

全域综合治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了综合治理方案。确定了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农用地治理、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原则,建立市级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机制,统一平台,封闭运作,重点推动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的县级市易地调剂指标给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市辖区,以满足全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和重大园区项目的用地报批需求。

保护能力。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确保超额完成江苏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全面从严抓好执法监督,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机制,从源头上全方位、多渠道严防违法违规用地。

保障能力。为有效应对新《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征收制度的重大改革,该局提前于2019年8月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市各类待上报的建设用地逐件梳理,确保不漏不缺,在新老《土地管理法》实施衔接期间有力保障了既定各类民生、产业等项目的用地需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该局及时推出了保障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的10项举措。在疫情防控期间,对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用地报批等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试行住宅类用地"标准地"出让,将地块内部有形的"显性标准"向地块周边无形的"隐性标准"拓展,具体概括为"净地出让五标准",即在出让的土地上,无地上建筑物,无地下设施,无权属争议,无土壤污染,无地下保护文物。

服务能力。该局以提速增效为目标,超常规地提升审批效能。如,对工业项目的各类许可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他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等。与税务、住建部门联手,全面实施"交验即发证"不动产登记模式,常态化地执行"交地即发证""验收即发证""交房即发证",为企业和群众节省了20多个工作日。

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并鼓励全员创新。如,泰兴市建立了不动产"双预告和预转本登记"服务模式,优化了一个流程、打造了一个载体、开发了一个平台,大大提升了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水平。针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在"五未"(即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处置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该局出台优惠政策,并强化保障服务。

三、由泰州实践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对任何一个新机构来说,物理性的"组合"相对比较容易,而化学性的"反应"则更困难。其难,就难在"有机""科学"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整体能效?如何才能激发机构和人员的最大潜能?

如今,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从职能划转、人员转隶、合署办公、机构挂牌、资产移交、档案归集到全面落实"三定"方案,经历了长至三年、短至两年的时间。无论从全面落实中央赋予的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能来看,还是从党和政府、国家和人民对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门的殷切期望来看,加快构建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着力增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已成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要抓紧分级分类构建完善治理体系。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分国家、省、市、县、乡5个层级,不同层级部门所承担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虽有差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笔者分析认为,其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业务体系、综合管理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其中,管理业务体系又可分调查监测、确权登记、规划管理、用途管制、资源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灾害防治体系等;综合管理体系又可分政策法规、督察执法、人事管理、科技管理、国际合作、财务管理体系等;支撑保障体系又可分事务支撑、后勤保障体系等。以上体系,还可细化成二级、三级体系。

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构建完善的过程中,一要坚决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整个体系必须根据其机构职能进行全流程、全系统、全覆盖设计。二要坚决防止"厚此薄彼"。新机构的干部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切不可轻忽新增加的职能。三要坚决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落实机构职能中,不能不分核心和次要、重点与一般。四要坚决防止囿于现状、驾轻就熟,不愿创业创新。五要坚决防止"只见事、不见人"。在整个体系中,必须既包括履行的全部职能,又包括履行职能的所有人,二者均需加强,不可偏废。

要时不我待地按照现代化要求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重在补"短"强"弱",在以下8方面着力提升治理能力: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系统治理、依法行政、数据应用、学习教育、防范风险、创新创优。

关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机构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相关研究、实践,可以学习借鉴。我国曾在自然资源开发保护中吃过不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苦头,机构改

革后,自然资源管理必须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伴随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应用正在引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发生巨大变革。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积极主动增强提升自然资源数据应用能力。

行业媒体如何践行两个"四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李军晶

(2021年2月4日)

如果说行业采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在提升行业新闻采编工作者自身的"内力""内功",那么行业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则重在增强党的行业新闻媒体组织的"外力""外功"。

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行业采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不可或缺、不应偏废、无法割裂。行业媒体应内外兼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行业媒体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行业管理政策、报道行业领域新闻、传播行业专业信息的职责,同样需要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业力量,也面临如何增强行业新闻采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考验。

一、不断增强行业采编"四力",修炼新闻采编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业采编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尤其是采编人员的一种内力修为。按照全媒体时代的"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趋势和要求,行业媒体新闻采编工作者也必然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跟进升级全媒体记者编辑技能,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四力"。

脚力指的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深入一线的能力。行业媒体记者的脚力,显然不仅意味着"能跑""耐跑",还要"会跑""善跑"。例如,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就是一个体现记者脚力的明显例子。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作出批示,2017年7月中办、国办对外公布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直指祁连山存在违法违规开矿、整改不力等问题,上百人被

严肃问责。原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现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薛亮选择在问责风暴"满月"之际实地探访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没有满足于当地组织的在会议室听取情况介绍这一安排,而是坚持要跑现场实地采访,并克服高山缺氧等情况,深入祁连山保护区里海拔近4000米的大海铜矿等整改修复现场,以自己的脚力采写到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行业媒体从业者的眼力,指的是新闻采编工作者的整体感知和见机行事的能力,又称为新闻敏感性,也就是俗称的"眼力见儿"。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记者的眼力甚至能决定新闻报道自身的价值,这种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每逢暴雨时节的城市内涝报道,行业媒体记者往往不同于其他社会媒体,而会把视野深入到城市规划、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等专业领域,并着力从专业视角探寻解决方案,体现出行业媒体的专业能力,这也是眼力的专业体现。

行业媒体的脑力因素在全媒体时代得到更为彻底的彰显,因为行业新闻不仅仅是真实事件的记录,也是真实事件的专业提炼、升华和再现。它是行业媒体新闻工作者在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随着媒体工具的更新迭代,更需要开动脑筋掌握新技能,以最快速度对行业新闻事件及其新闻价值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此外,在许多情况下,行业媒体记者的脑力还体现为一种深度选题策划能力,这是非常"烧脑"又相当"益智"和"励志"的一种专业能力。它既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笔力显然是一种指代,它指的是记者编辑的新闻表现力。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行业新闻工作者的惯用工具也从传统的纸笔发展到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摄像机、手机、手持云台甚至无人机等,将来还有三维实景、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工具也或将得以普及。由此,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也将在"妙手著文章"的基础上演进为"妙手见真章"。这同样也是行业新闻工作者区别于"刀笔客""键盘侠""路边社"之类的重要能力和本质特征。

二、切实提高行业媒体"四力",锤炼新闻传播外力

如果说行业采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在提升行业新闻采编工作者自身的"内力""内功",那么行业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则重在增强党的行业新闻媒体组织的"外力""外功"。

行业媒体的传播力,也就是传播行业新闻、宣传行业政策的能力。它必然是要以专业领域为基础,构建起覆盖全行业、辐射全社会的传播渠道。全媒体

时代需要"全口径"传播力。从传统媒体脱胎而来的行业类全媒体不仅要在发行量、传阅率等传统指标上继续"挖潜",而且还要在行业新媒体的订阅量、关注量、日活量、点击率等方面开疆拓土,开辟新渠道。

行业媒体的引导力,则是以科学、正确的专业知识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例如,中国自然资源报社"i自然全媒体"微信公众号自2020年7月以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持续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其中《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一文收获了10万+的点击阅读量、600个"在看"以及442个赞,而"八不准"系列海报和宣传漫画累计点击量也远超10万+。这一系列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高度关注,显示出行业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如果说行业媒体的引导力主要体现为站在专业制高点"外化于行"上,那么其影响力则主要体现为处在专业最前沿"内化于心"上,也就是潜移默化地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专业精神的力量。行业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其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毫无疑问,它主要建立在其专业性上,这也是行业媒介品牌的力量之源。这里的专业性不仅是其新闻报道的专业能力,同时更是其对所在行业专业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如,中国自然资源报社i自然全媒体平台旗下"中国不动产官微",就在不动产登记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编辑部不仅为全国不动产登记机构从业者搭建起了专业交流平台,还经常会接到群众的咨询电话,并就不动产预告登记、查封登记和转移登记等问题给予专业答复,展现了较强的社会公信力。

三、践行两个"四力",内外兼修融合发展

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行业采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不可或缺、不应偏废、无法割裂。行业媒体应内外兼修。

一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搭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唱戏。这意味着,行业媒体要搭好全媒体专业平台,在原有基础上主动突围,秉持移动优先和"互联网+"理念,打通新媒体路径、创造新媒体产品、拓宽新媒体渠道、吸引新媒体受众,引导行业采编力量向全媒体方向转型。

例如,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从2020年起,整合旗下所有媒体资源,打造成i自然全媒体平台,涵盖报纸、期刊、微博、微信、学习强国号等各大新旧媒介形式,形成一个媒体矩阵,构筑起一个主品牌加多个子品牌的立体传播网。在此

平台上,报社着力于"移动优先"战略,引导行业采编"四力"向新媒体转型,加大视频、图片、VR(虚拟现实)、H5等形态的采编产品比例,极大丰富了行业新媒体的产品线和多元表达能力,为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拓展行业新闻采编"阈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两者叠加融合,互相提升,互为动能。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增强行业采编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即是练就编辑记者观察思考、采访表达等能力的"十八般武艺",是"内才"的升华;而提升行业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则是拓展媒介平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外秀"的升级。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助于行业媒体外在辐射影响能力的延展;反过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则同样有利于行业采编人员内在业务攻坚能力的强化。

例如,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5月27日成功登顶,在全国掀起热潮。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提前数月派出记者奔赴最前线,在用文字、照片、视频和VR全景等方式报道最鲜活的专业新闻的同时,特派记者王少勇还写下57篇"珠峰日记",在i自然全媒体平台首发,感动者众,随后还结集出版。这成为行业媒体记录珠峰测量艰难历程的精彩篇章,也让行业媒体记者在国家重大事件报道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媒体融合的大前提下,行业媒体及采编人员要自觉增强两个"四力",注重图文、动漫、音视频等组合运用,并向网络端、移动端和云端延伸,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行业",彰显"中国精神"。

以排头兵姿态勇争先以专班化运行强执行奋力书写"十四五"精彩开局的资规篇章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金考

(2021年2月25日)

新春第一会,市委聚焦"勇争先、强执行、开新局"主题,吹响了"十四五"开局就争先、高效抓执行的冲锋号。作为城乡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全市资规系统将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全面掌握"八个化"的制胜法宝,重点用好专班化运行的关键一招,紧扣目标再加压、紧抓重点再发力、紧盯成效再提升,为我市"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贡献资规力量。

一、专班化推动,促进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有进展、有成果

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崛起,推动我市在东南沿海区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一方面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空间结构,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联、北跨",形成全域融合、城乡协调的大都市区体系。开展城市体检评估,不断补齐城市能级短板。围绕温州大都市"十大标志性工程",抓好城市设计,彰显城市风貌。另一方面完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开展浙闽边界协同发展行动,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温州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二、专班化攻坚,促进要素保障更有力、更高效

克服新增资源供给减少和自身资源禀赋不足的双重压力,全力保障宏伟蓝图逐一落地。一是谋划项目争要素。积极做好省级重点项目申报,确保争取国家计划以及省重大产业项目奖励指标5800亩,并争取国家、省统筹占补平衡指标2000亩。继续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确保丁山三期6000亩的单报方案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二是盘活存量拓空间。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等存量用地4.8万亩,确保争取存量盘活利用挂钩和存量土地处置奖励指标3000亩。三是优化配置提效益。全年供应工业用地(用海)1万亩,市区完成做地6000亩,加快市区烂尾楼历史遗留问题"清零",提高利用效率,激发资源活力。

三、专班化落实,促进资源保护出典型、出亮点

奋力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努力干出示范、走在前列。一是全面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纵深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切实守牢耕地生命线。二是全面启动资源资产清查。8月底前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清查核算,进一步摸清家底。三是全面做优生态修复品牌。加快实施"蓝色海湾"二期、三期工程,打造更多的生态修复"温州样板"。四是全面架好森林屏障。逐级建立林长制,在去年绿化造林面积全省首位的基础上,完成新增造林91360亩,让绿色成为温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敬畏耕地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 郧文聚

(2021年2月25日)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耕地作为国土资源的精华,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的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在实现耕地高产稳产的同时,人们的需求由"吃得饱"逐渐转向"吃的好",耕地是否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关键。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耕地还存在本底质量低、耕地退化、耕地污染等问题。

中国耕地地力偏低,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等地的面积还不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中低产田面积则达到70%,大部分耕地的肥力状况不容乐观。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在逐年变薄,有机质含量与开垦之初相比下降了4%~7%。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土壤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