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理论研讨合集27篇(第9/9页)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给了我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启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密码,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成功的关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全
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中华"复兴"号巨轮就有掌舵者。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阐明"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必将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四个维度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
(2021年11月24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面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可从理论、文化、实践、治理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理论维度:闪耀"真理光辉"的最新成果
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出的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中,"坚持理论创新"深刻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相互成就的内在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在总结以往一切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套视野宽广、意蕴深远、系统完备、严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精准确定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新方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提出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谋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出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想和核心要义作了进一步概括,同时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二、文化维度:形成"时代精华"的原创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创立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百年党史上首次提出并系统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命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既使这一新思想具备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点,又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勃勃生机。围绕阐明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和战略布局问题,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凝聚"中国精神",凝练形成了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和伟大建党精神,凝练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追求"伟大梦想"和奋进"两个一百年"的强大精神支柱,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植中华文化沃土,凝聚伟大中国精神,锻造中国价值内核,彰显鲜明中国特色,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实践维度:回应"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能够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获得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迅速发展的各项事业向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
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优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深厚为民情怀,为世界减贫事业和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人类命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问",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
四、治理维度:实现"中国之治"的成功典范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任何制度体系都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导,承载有特定的价值内涵。这种价值理念决定着制度建设的内容,表明了制度建设最终是为什么价值目标,最后要达到什么价值追求,要实现什么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价值追求使得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体现出强大的道义力量,彰显出强大的治理效能。在价值导向层面,明确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为谁治理、朝什么方向治理的根本问题。在制度安排层面,构建起一套完备系统的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制度体系,解决以什么样的规则治理的问题。在权力配置层面,确保权力为公不为私,确保权力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为人民服务,解决如何科学配置国家权力的问题。在职能分解层面,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解决有效履行国家治理各项职能的问题。面对"西方之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有序治理景象充分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中国之治"成为了成功典范,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经验启示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意武
(2021年11月25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史中,始终重视加强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在增强文化自信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并进行全面部署,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奋进新征程,需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奋进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内化为人民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外化为社会实践和行为习惯。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主
张批判封建腐朽文化,重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伦理价值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挖掘民惟邦本、礼法合治、正己修身等文化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规范作用,并结合人民实际需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用新形式进行新的表达,激活其生命力。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树立。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持续性,以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为根本,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重点,创新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向世界展示出更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在坚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历史经验证明,文化封闭只会让民族陷入文化自卑,中华文化要保持影响力和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文化交流创新,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开展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学习吸收了国外先进文化经验;加强了全面深化文化发展改革的力度,制定实施了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系列政策,采用多途径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设海外推广阵地平台,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全面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力度。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民俗类型等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赢得西方民众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文化自信。奋进新征程,我们需要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善于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明交流互鉴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
上一篇:双减政策研讨发言6篇(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