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汇编-9篇
目录
1.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2-
2.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7-
3.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16-
4.哈尔滨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20-
5.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24-
6.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30-
7.成都市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作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典型发言------32-
8.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发言------35-
9.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39-
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
近年来,xx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xx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扎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一体化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聚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人才活力加速迸发、企业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聚焦"一主题",把准改革方向
坚持以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为主题,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建设。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谋划。制定了包含《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攻坚提升方案》在内的《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1+18+N"系列攻坚提升方案》,对营商环境各指标领域、重点改革领域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构建了协同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引领。探索开展了"一件事一次办""交房即交证""标准地+承诺制"等多项改革试点,在劳动力市场建设领域创新推出"就业创业一体化、社保经办集成化、人才评价社会化、收入水平均衡化、监督监管常态化"5个方面86项改革举措,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改革的新路径。
三是坚持市场思维推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做大做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162家,培育骨干企业53家,服务劳动者360万人次,形成了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新局面。
四是坚持法治思维规范。扎实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企业诚信、拖欠工资"红黑名单",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劳动者依法维权,实现拖欠工资案件动态清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8.3%,建立了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新体制。
二、下活"一盘棋",汇聚改革合力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各类资源,汇聚各方智慧,调动各种力量,持续为劳动力市场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上下联动建机制。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营商办统筹协调、市级牵头单位分指标负责、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实市、区两级就业工作和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二是部门联手解难题。紧紧抓住教育、医疗、住房等劳动者关切的利益问题,去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招聘教师7833名;开工建设13所三级医院,新增床位1.6万张;建成分配保障性住房25.6万套,惠及中等以下收入及外来务工人员100万人。
三是区域联盟促共享。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跨省通办""区域共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合作联盟、关天经济区人才合作联盟、陕甘宁青人力资源交流联盟,定期举办高峰论坛、双城招聘、人才互访等系列活动,累计发布岗位信息200余万条,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60万人次。
三、织密"一张网",夯实改革基础
坚持标准统一、数据通用、全城通办的思路,不断强化数据赋能,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细化指标体系。将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分解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审批监管等6个二级指标,细化为招聘场次、培训人次、监管频次等53个三级指标,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各项任务易操作、可量化、便考核。
二是构建信息体系。打破部门壁垒、联通信息孤岛,整合就失业登记、创业贷款、职业介绍等10余个子系统,建立就业服务系统平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问政策、找工作、查社保、保权益等162项服务。
三是打通经办体系。织密基层服务网络,推动人社、民政、卫生等服务事项下沉街道社区办理,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市已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站)837个,实现85.5%公民个人事项可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办理。
四是规范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市场监管、生态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支综合执法队伍,推行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配备2600余名网格员,不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四、服务"一条龙",提升改革质效
坚持把企业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高标尺,着力为劳动者提供全面周到的品质服务。
一是全群体覆盖。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出台稳就业23条举措、稳定劳动关系12条意见、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意见,推动政策红利全覆盖,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
二是全要素保障。紧贴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集中项目、资金、平台、技能等要素资源,连续4年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建成创业孵化基地59家、标准化创业中心72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亿元,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117.3万人次。
三是全周期服务。围绕劳动者求职创业全生命周期,大力推行就业见习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建成就业见习基地1490个,提供见习岗位1.8万个;首创浸入式"直播送岗"活动,提供岗位6万余个,帮助1.2万人上岗。
四是全方位监督。发挥人大、政协、媒体监督合力,畅通劳动者意见反馈渠道,优化12345热线营商环境专席问题办理机制,全面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满意率达到99%。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今年3月调研显示,xx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
五、打通"一公里",释放改革红利
聚焦惠企便民政策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着力解难点、通堵点、祛痛点,不断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简政放权激活力。全市先后整链条下放行政事权118项,压减办事材料3358项,持续推进"告知承诺制""一业一证""一照多址"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取消高校毕业生报到备案手续,有效降低劳动者就业创业门槛。
二是减时增效挖潜力。在全市统筹推出105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累计办件量6万余件,实现减环节81.7%、减材料30.6%、减跑动75.1%、减时限50%。
三是减税降费解压力。聚焦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精准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2020年减免税费28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4.8亿元、"复工助力贷"84.7亿元,投入就业补助资金5.7亿元,8.2万人享受各类就业创业政策。
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经验交流现场会为契机,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对标先进、积极探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实现新的突破,奋力谱写xx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
近年来,xx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发改委擘画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蓝图,在法规司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xx市对标对表,主动创新,卯力前行,将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发扬沿海开放城市勇于创新精神,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破解疫情冲击下的发展困境,以更好营商环境稳住经济基本盘,以发展"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着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初步形成八大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下面,从四个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高起点定位,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xx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市委"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实现了广西14个设区市营商环境年度评估"三连冠",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和绩效专项考评均排全广西第一。坚持对国家发改委设定的有中国特色的18项指标靶向攻坚,细化成227项任务清单,建立"红黑榜"通报制度和月报督查约谈制度。举全市之力参加国考,敢与全国80个城市和18个国家级新区比拼。在赴长沙现场填报期间,共86名干部进场填报,14个指标分别有1名处级领导进场填报,在这场比毅力、比素质、比业务的国考中,xx市每场考试分秒必争、全部坚守到最后一分钟,体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城市"亮剑精神"。xx市聚焦营商环境的短板和不足,聚焦群众关心的痛点和堵点,精准制定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建设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截止2020年12月,xx现有市场主体17.67万户,同比增长27.6%,2020年签约"三企入桂"项目162个,投资总额排全广西第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8.7%、工业项目投资增长60.3%。目前,全市项目建设工地713个,纳入广西自治区"双百"项目30个,占比近三分之一,对经济恢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为企业减税降费27.6亿元、减少用电用燃气成本2.4亿元;完成征地3.8万亩,为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xx吸引外来投资、提升城市价值的金字招牌。
二、高精度对标,打造四线城市特色改革品牌
xx市作为西部四、五线城市代表,虽然在经济发展上还与发达省份有差距,处于奋起追赶的阶段,但是我们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发展难题更加突出,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我们主动学习先进城市典型改革做法,量体裁衣制定改革方案,做到创新的步伐不能慢、改革的力度不能小、政府的投入不能少、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上不能输,推动一系列改革,市场主体反映很好。比如:全市301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从24.2天压缩至4天以内,上线开办企业"7合1"一网通办+智能秒批系统,实现开办企业"零费用"。建设"智慧办税"示范工程,涉税事项网上办自助办达98.19%。推行"主题式"套餐服务,建立"智慧法院"示范窗口,创新"政务+金融"服务,xx银行机构放贷效率平均2天以内。推行政府采购全程电子化改革,上线"服务超市",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零成本"。不动产登记交易压缩到半天以内,办事群众誉为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的转变。这一系列全链条:改革动作,真正打通了企业落地xx的"高速通道",跑出了"xx速度"。
三、高效率统筹,打出为企业保驾护航"组合拳"
xx市还注重"面子和里子"工程一起抓,"指标和服务"同步提升,xx市借党政机构改革之机,在广西率先成立了营商办,每个指标成立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xx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市政府牵头开展"大走访大服务大调研,帮助企业全面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市委统战部、市政法公安部门、市纪委.监委分别牵头开展"走企连心解困""走企护商除乱""走企问政督效"行动,市委组织部牵头开展解决企业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三事通解"活动,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创新推出定制企业"服务包",为企业提供涵盖项内容的"管家式"政务服务,让企业"反映问题能找到门、解决问题能找到主"。建设政府热线+"xxe眼"平台,顺风耳(热线)和千里眼(xxe眼)强强联合,畅通了全员网上监督渠道,年实现了国务院和自治区"互联网+督查"平台营商环境"零投诉"。市政府每期聘请名"营商环境监督员",成员包含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记者,专门"为企业代言、挑政府毛病"。在市县乡政务服务中心专设"办不成事"窗口,专题解决企业办事中遇到的"找不到门、办不成事"的难题,对确实"办不了"的,做好政策解答释疑工作;对"很难办"的,加强部门协同办理或容缺受理;对"不给办"的,及时监督问责。
四、高标准规划,打通项目审批"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中,最难、最复杂、企业最关切的指标之一,即是办理建筑许可指标,xx市主动对照国务院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要求,同步推进改革、自我加压提升、逐个难题攻坚,覆盖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全链条改革,从企业需求侧推进改革,全方位督促落实,成为了项目落地的最强抓手。
(一)通过推行梯次改革来破解项目审批堵点
年起推行"五环相扣"并联审批改革,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施工、竣工五个环节,分别由五个部门牵头,五环相扣联审联批,项目审批时间从多天压缩至个工作日内。年再次完善审批体制,推行"审批环节、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和审批服务"线上线下"四个融合"并联审批。年推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三大协同"审批机制改革,将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不动产登记涉及的行.政审批、技术评估评价、中介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全部纳入审批流程监管,实现全流程覆盖、"全链条"贯通,整合办理建筑许可、财产登记、获得水电气网等多项指标协同合作,实施"多指标联办"。创新推出"打包审批、勘审同步""水电气一窗受理"等一批改革,被住建部、国家审计署及中央依法治国办肯定和推广,目前,xx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控制在天以内。年月,xx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荣获中国信息协会授予的"年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二)通过划分审批类别来化解互为前置难题
一是搭建专业化审批管理系统。通过开发审批管理系统,与住建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同步传送,与广西自治区投资、消防、审图等多个管理系统相连,与市本级不动产登记、智慧工地等多个业务系统互通,与供水、排水、供气、供电、广播电视报装、通信报装等公共服务系统进行了对接,实现了信息多维度共享集成,达到住建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等过程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实时共享,联合审图率达到%,联合验收率.%,并联审批率.%。代表广西接受住建部网上实时监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最好成绩进入全国前三位。打造市级"多规合一"空间数据库和业务协同平台,统筹协调多部门业务协同,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数据交换,通过数据的录入、分析和应用,实现规划数据的持续更新、审批信息的资源共享、审批事项的协同联动、监管事项的同频监督。依托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审批管理的深度融合,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环节压缩.%,材料压缩%,时限压缩%,效率提高%,实现审批服务由"材料审批"到"数据审批"的转变。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大厅,持续丰富移动端服务功能,涉及工程报建的个高频服务事项已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二是推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审批分类。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xx市将工程建设项目细化分类扩展至类,率先推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社会投资类装饰装修工程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分类审批,分门别类量身制定不同的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和审批方式。附属小型市政公用设施接入服务实行"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建设单位无需办理任何行政许可手续,由供水、排水、供电企业提供方案,实现多项审批服务和费用的豁免措施:免除环评、节能、地震等评估评价工作;免除缴纳人防异地建设费;免除市政公用服务审批及接入费用;简化验收程序,免除不必要的验收事项。优化质量安全管控方式,简化项目规划目规划方案审批,将施工图审查由事前审查调整为事中抽查。目前,xx市简易低风险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个工作日以内。
三是推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审批。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电子证照"一网通办"。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与施工许可证合并办理,建设单位直接登录xx市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事大厅官方网站进行网上办理,一次不用跑,当日办结。信息系统平台将相关信息自动推送给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后续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网上下载打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并存放于施工现场备查,纳入主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管理。
四是推行"多测合一"改革。按照"统一准入条件、统一开放市场、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依法监管"的工作思路,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涉及的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测量等内容整合为一个综合性联合测绘项目,实行"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为项目业主减少了大量人力资源、资金、时间成本,测量成本降低%,时间压缩%。
(三)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来抓好末端跟踪落实
一是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在政务服务大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负责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该准备的材料和审批流程,提供填报样表,审批结果由政府部门同步抄告下一个审批部门,企业不需"东奔西跑",部门不再"不管不问"。
二是环环相扣,接力棒交接。分别拟定牵头部门工作细则,明确牵头部门职责和配合部门职责,细化完成时限,设置流转表单,部门之间实行接力棒交接,让牵头部门知道该怎么联审,让配合部门知道该怎么联动。
三是主动对接,全周期服务。建立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审批咨询辅导服务机制,推行帮办代办、"互联网+"等服务模式,建立以园区为单位的网格状帮办服务,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个办理建筑许可相关审批事项下放各园区办理,推行"园区事园区办"。在整个项目审批、现场勘探、验收环节均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既压缩了审批时限,使审批流程更加紧密,也改变政府部门服务方式,变"等客上门"为"上门服务",让企业知道"该办什么""该找谁办"。
四是一套表单,全方位监管。梳理打包涉及项目审批的所有部门申请表单,在项目立项阶段即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实行建设工程项目"一表式"申请,推行市政公用服务免报装,解决企业"找不到表、不会填报"的问题。利用保险的市场化手段辅助行业管理的方式,建立并推行建筑质量投保机制;深化"互联网+监管",推广应用"智慧工地",提高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制定"黑名单"管理制度和激励惩戒等信用管理办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四)通过优化服务方式来提升项目落地速度
一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xx市创新服务手段,从"向企业收费"转变成"替企业买单"。比如推行消防、人防、施工图联合审图,委托一家施工图审查机构同步开展审查,相关部门不再单独进行技术审查,统一由政府买单,年约为全市企业节约经费万元。全面推行区域评估改革,明确开展区域评估的类事项清单和技术标准,政府投入区域评估经费.亿元,完成个园区的环评、水保等类区域评估事项,实现"一次编制、全域共享",让落地xx的企业变"零售"评估为"批发"评估,变"串联"评估为"并联"评估,大幅缩减评估时间,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已有个重大项目运用区域评估成果,平均为每个重大项目节约评估经费万元。
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服务。通过建立项目审批大数据库,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共性材料只要求企业提交一份,做到网上信息共享,同步推送,结果互认,用技术创新提升审批效率,破解重复提交材料,信息共享滞后难题。以社会投资类一般经营性项目为例: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环节由线下办理的19个减少为9个,环节压缩52.6%;线下全流程办理审批事项46项,而通过系统可并联办理31项,事项办理效率提高67%;线下办理主流程事项15项,共需材料86份(其中需提交申请表15份),而通过系统办理只需提交4份申请表、共享6份申报材料,减少材料26份,材料压缩30%。
三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xx市在推行政府部门承诺服务的同时,加强对中介和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将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施工许可证核发后办理,一并考虑在并联审批流程中。建立"中介超市",要求所有中介机构明确服务标准和办事流程,规范服务收费和时限,用信息化手段对中介服务办理时限、服务质量、收费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爬坡过坎不歇脚、滚石上山不松劲"的决心,更加努力,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改革开放政策文件,围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企业全生命周期链条视角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视角,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攻坚战。同时实施企业"沃土政策",大力培育资本、技术、人才和物流"四个要素市场",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努力将基层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
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苏州举办,为我们就近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刚才,xx市创造的"xx速度"让我们受益良多。我们认为,"xx速度"的关键在于高站位思想认识。xx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专班推进,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的强有力举措。我们感到,"xx速度"的核心在于高强度整合模式。整合环节以减促快,整合人力资源优服促快,各项工作办结精确到小时,各环节专人跟踪服务,真正体现了"分秒必争"的效率意识和"店小二"的服务精神。我们觉得,"xx速度"的抓手在于高效率推进手段。以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规范化手段让群众看清路、部门少卡顿。以市场化手段优化服务、压降成本。我们认为,"xx速度"的要点在于高质量落实机制。沟通协调、考核考评、一事一评、定期通报,四大机制将各级各部门拧成了一股绳,督查织成一张网,这是抓工作"钉钉子精神"的生动实践。当然,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也期待,xx市在提升网.上登记用户满意度,打造智能审批系统、引入无人工干预智能秒批等方面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xx地处长三角腹地,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全力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逐步叫响了"一门全办、一网通办、就近能办、一号快办"工作品牌。我市2018、2020年均被评为"全省推动"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成绩突出地区"。我们围绕"企业开办"工作,在确保"快"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改革往"广"里进、"深"里走。从2017年7月10日起,"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改革就在我市全面推开。实施改革以来,我们加强部门联动、打破信息数据孤岛,开发企业开办三个工作日统计软件、按月督查通报。"企业开办"平均用时2018年2.81个工作日、2019年1.85个工作日、2020!年1.28个工作日,2021年1-4月,"企业开办"平均用时0.68个工作日,其中74.35%的企业实现0.5个工作日开办。
一、建设部门间无障碍联动网络,实现线上"全链通办"和线下"专区一次办"并行
2019年,全面上线"全链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涉企登记部门间数据共享、系统无缝对接。营业执照办理、公章刻制、银行账户开设、涉税事项办理、社保开户、公积金账户开户实现"网上全链条通办"。社保开户、公积金账户开户实现秒批。推出"互联网+公章刻制"、"互联网+银行开户"服务,实现企业注册信息与公章备案数据共享联通,银行预约开户全流程网上办理。
2020年7月起,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企业开办专区",同步向开发园区、镇(街道)延伸设置。企业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以及涉税事项办理等相关部门集中入驻,形成"一支队伍代办"、"一个平台登录"、"一套表格申请"、"一个窗口受理"、"一套班子审核"、"一个系统评价"为一体的市场准入集成办理机制,实现企业开办"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只跑一次"。专区引入商业银行入驻,免费为新办法人企业刻制三枚印章,切实减轻企业开办费用负担。2020年7月企业开办专区设立至今,已为5万余家企业减免了664.7万的公章刻制费用。
二、打造区域无障碍准入通道,促进跨区通办向跨省通办迈进
2018年,我市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一城通办"登记模式,在市、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一城通办"企业登记专窗,实现了"远程事项就近办""跨区事项一窗办""跨层事项一处办"。构建"一城通办"业务系统,实现"自主申请、一网流转、核准发照、档案移交"电子化流转,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2020年,我市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加强与周边城市沟通协作,专人负责,深入探索"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企业登记模式,切实解决办事群众"多地跑、时间长、成本高"等实际问题。目前,已实现异地收件、异地审核、异地打照。"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件全部1日办结。
三、搭建企业无障碍准营平台,推动快速准入向准入即准营延伸
2020年,我市设立"证照分离"改革专班,全力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按照"证照联动"小闭环、"审管联动"大闭环的目标,形成了"四联四减"xx改革模式,即"信息联通""审管联动""联合监管""联合惩戒","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次数"。创新推出了"证照分离工作应用平台",有效推进了登记、监管、信用等信息的双告知、双提醒、双反馈,实现了改革各事项的闭环。今年一季度,我市办理"证照分离"许可事项1.4万余件,减材料1.1万余件,减时间共计3.67万个工作日,赢得了企业、群众的广泛好评。
哈尔滨市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