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心得体会-6篇(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9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分钟

二、深入推进民政法治建设的体会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聚焦""三基"职责,坚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安徽法治建设各项部署要求,民政法治建设在20XX年全省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获省直单位第9名,申报门建林同志首次入选20XX年全省"十大法治人物",申报"出台养老服务条例规范促进养老服务发展"首次入选2022年全省"十大法治为民为实事"项目,先后在全省普法和依法治理会议、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和省直单位"谁执法谁普法"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全省民政法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会是:

一是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始终坚持党对民政法治全面领导,每年及时研究制定年度民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责任要求,定期汇报民政法治建设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民政法治建设存在问题,把法治建设有效融入民政各项重点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民政职责,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民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是坚持用法治责任强化担当作为。坚持将法治建设摆在重要工作位置,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切实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将民政法治建设纳入年度民政工作要点,纳入年度全省民政综合评估,纳入厅机关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跟踪督导,形成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用法治服务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切实谋划和解决民政法治领域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服务对象在每项民政工作的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验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四是坚持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创新。立足民政工作职责,发挥立法引领改革作用,对于上位法欠缺或明显不适应工作需要的,搞好顶层设计,及时将民政立法项目纳入法规规章,以良法促善治。认真梳理社会组织、社会救助、殡葬、养老服务、慈善、婚姻登记等领域执法权限,制定民政行政执法"两清单一基准",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言行,让民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调解、复议、诉讼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化解矛盾、息诉止争。

五是坚持用法治手段守好底线。树牢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重点加强对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婚姻登记管理机构、殡葬服务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等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切实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处置的能力;加大对低收入人口、困难老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困难残疾人等主动救助和关爱力度,坚决守住特殊群体救助安全底线。

三、关于加强民政法治建设几点思考

在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部门推进会上,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冬云强调,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部门关键是在"创"的过程中,让自身的法律素养、法治水平得到提升。我们要把示范创建当作一次难得的"全面体验",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全面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树牢法治意识,将法治思维贯彻到民政工作全过程各领域。要切实强化法治观念,将法治理念作为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资源、重要法宝、重要利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目前民政业务法律法规规章有70余件,其中,法律9件,包括民法典、慈善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21件,包括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基金会管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行政区划、地名管理、殡葬管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彩票管理、志愿服务等。我们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首先要想到法治上有没有、法律条文是怎么规定的,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不断以法治建设新成效提升民政工作效能。

二要树牢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民政法治建设突出问题。要加强立法创制,保证所有民政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民法典》直接涉及民政领域至少有40条,涉及社会组织、困难群体救助、儿童保护、养老、慈善、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等内容。要以贯彻实施《民法典》为契机,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政领域特别是婚姻收养、基层政权、社会组织、留守儿童、未成年人保护、养老、慈善、继承、殡葬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切实履行好法定职责。要持续强化民政执法,提升执法权威性和公信力。民政执法包括社会组织管理、城乡低保、养老服务、殡葬管理、慈善、区划地名、志愿服务、福利彩票等8类150多项,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敢于执法、敢于亮剑。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积极探索推进市县两级民政跨部门联合执法,逐步将民政执法相关职责纳入乡镇(街道)相对集中行政执法范围,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要求,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

三要坚持守正创新,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头作用,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把法治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牢固树立依法决策意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确保所有重大行政决策都遵守法定程序。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监督管理,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行"皖事通办",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需求。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深入实地了解诉求,面对面宣传民政法律法规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严防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和舆情事件发生。目前省直机关申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部门有20家,创建还要经过书面评审、第三方评估、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现场察看、谈话核查、知识测试等,向外看,兄弟省直单位竞争激烈,向内看,还有不少短板弱项,示范创建还需要厅机关党员干部大力支持。我们将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扎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各项工作,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为实现"全国民政走前列、省直单位争一流"和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流浪乞讨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字里行间,我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他以身作则为广大党员树立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典范。我深深感受到,反复研读、用心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仅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重大任务,更是提升我们政治理论水平、应对风险挑战、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事业新发展的重要法宝。

结合本职工作,我深刻认识到,流浪乞讨人员作为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群体,对他们的关心帮扶,是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守住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最困难"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也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最脆弱"是因为他们年老、年幼或残疾,不具有完备的自我认知或表达能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最边缘"是因为他们无法纳入到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政策的视野范围。如果不及时予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人身安全危险。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救助情况,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优劣和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考量着社会的温度与良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对受助人员的"安危冷暖"时刻牵挂,用情用力办好他们牵肠挂肚、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全省79个救助站的800多名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者,无论严寒酷暑,常年累月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种种不为人知的角落,只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或有需要的人得到及时救助。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不怕难,挨打挨骂也笑着面对,只为保障受助人员的人身安全、基本生活和人格尊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有人在负重前行",救助工作者的长期付出和默默守护,让弱有所扶更温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十年来,我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持续增强,全省县级以上救助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境内流浪乞讨人员凡困必帮,有求必应的工作目标,让弱有所扶的正能量更加强劲。20XX年,省政府印发《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安徽成为全国首个修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的省份,吹响了全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号角。20XX年,我省又第一个印发了《关于规范滞留救助管理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托养工作的指导意见》;20XX年,率先制定《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细则(试行)》;20XX年,在全国第一批制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第三方监督员机制;20XX年,省民政厅联合省直11部门联合实施了"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20XX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先后指导立项或审核发布了5项安徽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相关地方标准。2022年,省民政厅再次联合省直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安徽省户籍人员流浪乞讨源头预防和回归稳固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推进流浪乞讨问题解决在当地,流浪乞讨人员稳固在当地。

十年来,我省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达80多万人次,让1万多人回归家庭,5千多人成功落户,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初步构筑起全面完整的政策体系,编密织牢了社会救助的民生底线。同时,我们还承担了反家庭暴力庇护、未成年人临时监护等重要职责,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新模式,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时刻铭记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的谆谆教导,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倾心守护困难群体,用实绩实效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让流动遇困和流浪乞讨人员安心,让公益组织和慈善人士暖心。

一是突出源头治理。进一步破除政策壁垒,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的紧密衔接。对潜在流浪乞讨风险和受助返乡人员,统筹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外流现象。不断健全常住地提供流动遇困人员救助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重点以无法查明身份流浪乞讨人员依法依规落户安置政策落实为突破点。二是延伸服务供给。进一步激发救助管理制度效能,依法履行新增救助职能,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救助管理响应处置机制,完善预警、发现、甄别机制,实施动态精准救助。进一步健全救助管理服务供给,探索从单一实物救济向多种形式并举发展性救助转向。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救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机构设施设备配备,推动救助管理干部职工队伍向精干、联合、多能、高效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救助管理保障能力。四是聚焦社会参与。进一步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共担的救助帮扶格局。突出助人自助的自我发展性救助,引导流浪乞讨受助对象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