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两办”文章、典型材料-147篇(第28/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69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57分钟

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强化理论武装,高举思想旗帜。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教育、培训,推进新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以理论的坚定带动政治上、党性上、行动上的坚定。自觉站位全局,全力服务大局。精准把握益阳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主动把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提级进位、创先争优,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保持战略定力,笃定奋进方向。抢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好步、开新局的战略机遇期,紧扣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对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强省会"战略等深入实施,做到战略上看得远、谋得深,策略上抓得准、落得实;在谋划实施"东接东融"战略、"强核"战略、产业强市战略上持续加劲,力求重大战略不断深化、重大引擎纵深突破。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的举措办好民生实事,搞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微建设""微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扛牢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坚定,压实压紧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逐级推进落实,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推进清廉益阳建设,以"全周期管理"方式一体推进"三不腐",巩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十年奋进铿锵路---跨越赶超正当时-党的十八大以来范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张西恒---通讯员---李红忠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

过去十年是范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十年,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十年,是范水大地不断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的十年。

展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范县经济社会发展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十年来,范县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县人民风雨同行、踔厉奋发,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范县、产业兴旺的实力范县、宜居宜业的生态范县、善治共享的和美范县,为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发展基础持续巩固、绿色发展底蕴深厚、城乡建设突飞猛进、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党建引领聚合力---跨越赶超正当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范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提高政治站位中推进党的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着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展现组织部门砥砺奋进的精彩篇章。抓好县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伴随着新时代奋进的号角,范县捷报频传-

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百余项;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32.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先后夺取全市一季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暨"三个一批"项目观摩和经济运行发展"双第一",连续5个月在我市开展的能力作风建设"大比武·打擂台"活动中夺得擂主称号,荣获全市能力作风建设暨半年工作述职评议第一名??

争先进位的亮眼数据背后,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范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壮大整体实力,深化改革开放,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集群发展闯新路。依托丰利石化、盛通聚源聚碳酸酯、远东科技丙烷脱氢、远东化工丙烯醛、新和实业中硼硅、鑫业润滑油脂,编制聚碳新材料、药用玻璃等5个产业链图谱,全力推进聚碳新材料、生物医药、药用包材、服装、智能制造、润滑油脂等一批"园中园""专业园"建设,打通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润滑油脂企业抱团跨越发展,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战略重组结硕果。着力破解开发区用地瓶颈,采取融资、重组、合作、入股等多种方式,推动天元蛋白、新和实业等8家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其中:中炜化工获盛鑫化工注资重组,上半年实现产值6.6亿元,增长11倍;盘活搁置10年的天元蛋白项目用地,引进投资20亿元的东方自然水性聚氨酯项目;深化丰利石化与山东齐成合作,上半年完成产值72亿元,无仓储贸易营收突破40亿元,全年综合营收有望突破230亿元。

革命老区新荣光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范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就有了党的活动,并在1932年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范县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素有"钢铁濮范观"之称。边区的党委、行署、军区及报社、银行、医院、学校、兵工厂长期设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因此赢得了"华北小延安"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范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范县儿女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范水乐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范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打造"创新强县、产业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和美范县"。

土生土长的范县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化。每一条新修的道路、每一片新开发的小区、每一个新建的公园??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变亮、变美。

城乡面貌大变样。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新区历经"四次规划,三次修编调整",规划面积最终调整为29.97平方公里,城区道路发展成15纵9横的路网格局。德上高速、范台梁高速、范莘公路等先后建成通车,G240杨集黄河大桥加快建设,连通南北、横贯东西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范县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为100%。先后建成文化广场、市民公园等公园绿地23处,绿地率36.96%。

综合实力大跨越。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9∶44.9∶44.2,结构更优。县级营商环境评价连续2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为42%,位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科创型小微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今年上半年,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54个,总投资417.4亿元,前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为100%、90%、100%。

民生工程暖民心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人民关心的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范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百姓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尺,坚持倾听民意、聚焦民生,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开窗有景,出门见绿",曾几何时,这些梦想中的家园场景,如今早已实现。2021年度完成造林绿化8858亩,重点打造特色小镇1个、森林乡村示范村8个、"一村万树"重点村90个。辛庄镇毛楼村、王楼镇东张村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依托三大灌区加强引黄水量调度,开展生态调水补水,有效改善金堤河及范水水质环境。大力实施"四水同治",推进"五水综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亮点显现,2022年度全省"五水综改"现场观摩活动在范县举行。

优先保障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仅今年上半年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成功申报企业自主评价机构24家,新增技能人才(取证)1.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8笔1.58亿元。深入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坚持"五医联动",县中医医院乔迁新址,6所乡镇卫生院医技综合楼、5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用。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考、中考捷报频传。狠抓"双减",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范县金堤路小学荣获"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范县一中荣获"市级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县二小、龙王庄小学等4所学校荣获"市级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31所中小学荣获濮阳市"五育"并举实验学校。

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范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体采光顶全部完工,范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完成设计,范县图书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颜村铺革命旧址、白衣阁革命旧址、刘辛店民俗博物馆等进一步提升,板桥古镇系统亮化工程出色出彩。组织开展以"艺"抗疫文化活动,策划举办"网络书香、阅见美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等各类线上文化活动。

回看不凡来路,鼓足信心之帆。

新出发,脚步铿锵,信心更足。喜迎党的二十大,站在新起点、朝着新坐标,范县党员干部正带领广大群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幸福大道上,迈向新征程、书写新答卷。

大势应时而起,形势催人奋进。喜迎二十大,踏上新征程,范县大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范县人民必将创造更多成就,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历史正在进行,辉煌还将续写。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才是桥梁;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此刻,决不能等待观望,决不能犹豫徘徊,决不能坐失良机,而要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鼓足先行先试的闯劲、迎难而上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勇敢闯、努力拼,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保持战略定力不懈怠,咬定目标任务不松劲,真抓实干、笃定前行,为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贡献更多范县力量。

十年鼎新写华章---沅水巨变耀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溪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向晓玲---姚俊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溪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初心不改、奋楫前行,2012年至2021年,泸溪县实现GDP从48.5亿元增长至77.86亿元,年均增长5.33%。人均生产总值从17311元增长至33146元,年均增长7.48%,谱写了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的华美篇章!

创新理念,质效双提,经济转型新跨越

泸溪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泸溪高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调区扩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有力推进,重点打造锰锌钒新材料、铝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及锂电池、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5大优势产业链,泸溪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被纳入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培育建设名单。众鑫公司泸溪高性能复合材料集群项目获评"全省2020年度综合绩效优秀产业项目"称号。2021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7亿元,与2012年比增长25.2%,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泸溪县大力推进"百、千、万"产业园区建设,先后创建万亩精品园4个,千亩标准园33个,百亩示范园194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2个,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1个。发展湘西百宜、湘村高科等为龙头的"浦市铁骨猪"为主的万头生猪产业园区建设。以沅江、武水流域沿岸乡镇为主,重点打造现代优势柑橘产业园10万亩,优化了柑橘区域化布局,实现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万亩白茶基地、万亩绿色葡萄基地、万亩生态油茶基地、万亩玻璃椒种植基地、万亩椪柑基地等一批优质基地,创建了密灯村、黑塘村、罩子坪村、甘田坪村等特色产业示范村,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产供销一体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了"沅味泸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该县被评为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2021年,全年实现粮食总产8.4万吨,同比2012年增长10.82%;优质稻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产业实现总量与质量双提升。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9亿元,同比翻了近一番;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2元,同比增长182.14%。

文化旅游来势看好。成功创建了浦市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沅水画壁景区、天桥山景区、马王溪景区、岩门古堡寨、新寨坪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点5个。创建了"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市古建筑群)、"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浦市镇获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潭溪镇新寨坪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快推进沅江夜游景观、沅江天然浴场、夜浔泸溪等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为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跳跃

泸溪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强县"发展战略。

绿色生态宜居泸溪。全面推进城乡绿色、融合、协调发展,"沅水明珠画里泸溪"的主题定位更加鲜明。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武水被评为全省"最美河湖"。沅江、武水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该县获评"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河长制、林长制、禁捕退捕等工作扎实推进,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泸溪县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奖励县、2020年全省禁捕退捕工作优秀县、2021年全省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老城改造、屈望城市综合体、杨柳溪开发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建成G319绕城线、白辰公路、能浦干线公路、城区旅游慢行系统,全县城镇化率达45%。突出"四美创建"和"四项治理",打造了岩门古堡寨、新寨坪、张家坪等一批国字号传统古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村道路提质改造433公里,通组公路路面硬化177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村8.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乡镇农贸市场、农村4G网络、村组公路硬化、短途公交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累计投资约1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2514套,实现中低收入居民"住有所居"的幸福景象。投入资金30482.32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0495户,覆盖贫困户7065户,实现了人居环境大改善、村容村貌新提升。

凝心聚力脱贫攻坚。泸溪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精准扶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县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374户64702名贫困群众全部高质量脱贫,成功摘掉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帽子,圆了千百年来的脱贫梦。泸溪县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卓有成效地提升减贫、脱贫成色,连续三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被评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民生福祉-沙坡头区防灾减灾工作综述

全媒体记者---吴小龙

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近年来,沙坡头区从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灾抗灾救灾能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持续推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

为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沙坡头区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厘清基层防灾减灾救灾权责事项,压实各乡镇各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纳入政府效能目标考核,实现各方齐抓共管和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沙坡头区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走进沙坡头区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海报张贴在显眼位置,社区门口的宣传栏上标注着各种应急逃生知识,紧急避难指示图清晰明了,物资储备库内救生衣、安全帽、消防水桶、灭火器等救灾设施应有尽有。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沙坡头区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救灾基础,强化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全面提升。

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有效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堤",也为广大群众撑起了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多举措缩短防灾减灾响应时间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

近年来,沙坡头区各乡镇、部门深入开展地质、林草、住建房屋、气象等领域风险普查任务,建立风险隐患台账,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治措施、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限时整改到位,全面管控风险隐患,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灾害发生。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眼睛"和"耳朵",一直以来,沙坡头区把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潜心提升监测预警"真功夫",加快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拧好"安全阀"。

沙坡头区通过建立"1+40+10+N"应急预案体系,构建起了乡镇应急预案"1个综合+N个分灾种"架构,规范强化了乡镇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沙坡头区各村(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一本通"预案和"N个分灾种"处置卡片的模式实施,各应急响应责任人按要求履行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紧急转移等工作内容。截至目前,沙坡头区现有11个乡镇级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已全部完成。

因地制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近年来,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沙坡头区成为一种常态。

在沙坡头区,各乡镇、部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共平台以及现场展台、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咨询活动、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互助能力。

今年以来,沙坡头区先后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累计发放科普资料4000余份,张贴宣传条幅、展板50余条,覆盖人群超6000人次,利用沙坡头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对文昌、滨河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灾减灾救灾培训,进一步增强沙坡头区广大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强化"守护好一江碧水"责任担当---不断提升全市河湖治理能力水平

副市长---何军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中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河湖治理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建设"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把握治水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的目标,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强化流域统筹与区域协同,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河湖监管,确保全市河湖治理保护工作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一、纵深推进河湖长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河湖管理方式,完善河湖长基层体系建设,在全市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优化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深化和巩固"四长一站"工作机制,夯实乡镇"一办两员"工作基础,打通河湖长制"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协调联动。推进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压实责任,加大巡河巡湖及河湖管护力度,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三是持续抓好省、市总河长令落实。深入推进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截污活水)工程建设;充分运用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建档工作成果,全面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管理;按照《益阳市落实省第8号总河长令工作方案》要求,狠抓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认真落实新一轮"一河(湖)一策",逐年完成年度任务。

二、狠抓河湖问题整改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高标准、严要求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交办问题以及水利部、长江委、省、市河湖长交办等涉水问题的整改,对群众反映强烈、领导批示、媒体曝光的突出河湖问题,及时受理、交办督办。强化问题整改销号闭环管理,建立问题交办、整改销号、现场复核长效机制,严防虚假整改、敷衍整改,防止问题反弹,确保问题整改见实见效。另一方面,要举一反三,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采砂管理规范化、涉河工程管理法制化、河湖保洁常态化,重点整治非法占河建设、非法侵占河湖岸线、非法围河围湖、非法采砂以及农村河湖脏乱差等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三、强化河湖日常管理

一是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按照审查权限,遵循确有必要、无法避让河湖管理范围的原则,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查,严禁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越权审批、超项目类别审批。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二是持续清理整治"四乱"问题。坚决遏增量、清存量,将清理整治重点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对占用水域岸线非法建设房地产、产业园区、商业廊桥、光伏、风电、道路、种植经济林等项目以及侵占河湖滩涂搞土地占补平衡等行为,一律依法依规处理。三是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省管河道2023-2027年采砂规划,确保初步确定的开采量不减少,努力争取增量。加强河道采砂及疏浚砂综合利用现场管理,落实采运管理单及签单发航制度,做好相关信息公示,加强日常巡查检查,深入推进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盗采、越界开采、超量开采等行为,加强涉砂船舶、集中停靠点及砂石码头管理。

河湖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要进一步凝聚全市上下"一条心"思想共识,构建共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强化"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担当,系统谋划、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全市河湖治理的能力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副市长---邓曙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十二章中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文化塑造自我,才能真正建立起发展的信心;以人文涵养精神,才能焕发出魅力的光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推动文化强市。

一、突出培根铸魂,让红色"亮"起来

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赓续,是益美益阳的根脉所在。建设文化强市,尤其要突出以文育人、以文聚力,发挥好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系统研究红色史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用好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第一路、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村等红色资源,打造独具益阳特色和魅力的精品,形成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长久不衰的参观、教育和研学旅游目的地。精心创作推出更多如《山那边人家》《金家堤之恋》等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精品,讲好益阳革命斗争的故事,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二、突出历史挖掘,让资源"活"起来

益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秦代置县以来从未更名,是楚文化、湖湘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梅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山区与湖区文化的交融,是益阳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气贯长虹的红色革命文化,是益阳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加快文化发展,没有统一路径,切实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近期,莫言、麦家、刘慈欣等知名作家齐聚益阳,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系列活动,以文学力量为新时代山乡铸魂,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之乡"益阳的魅力,盘活了益阳厚重的文脉资源。下一步,如何做好中国作协在益举办的系列活动的后半篇文章,如何将以万里茶路、明清古巷、桃江屈子文化、兔子山遗址为代表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强的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就要我们进一步从历史、文化深处找潜力、找空间,下更大力气在挖掘、活化、利用上下功夫,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